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省海阳市第一中学高二化学下学期6月月考试卷(含解析)
12.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
A.图甲表示向CH3COOH溶液中逐步加入CH3COONa固体后,溶液pH的变化
B.图乙表示向CH3COOH溶液中加水时溶液的导电性变化,则CH3COOH溶液的pH:a>b C.图丙表示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焓变
D.图丁表示等量NO2在容积相同的恒容密闭容器中,不同温度下分别发生反应:2NO2(g)N2O4(g),相同时间后测得NO2含量的曲线,则该反应的△H<0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向CH3COOH溶液中逐步加入CH3COONa固体抑制醋酸的电离,溶液的pH增大,A错误;B、醋酸溶液的导电性越强,氢离子浓度越大,pH越小,则CH3COOH溶液的pHa<b,B错误;C、催化剂能改变活化能,当不能改变焓变,C错误;D、NO2含量到达最低时继续升高温度反而升高,这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所以该反应的△H<0,即为放热反应,D正确,答案选D。
考点:考查弱电解质的电离、溶液导电性、焓变以及反应热判断等 13.把0.6mol气体X和0.4mol气体Y混合于2L容器中,发生反应:
3X(g)?Y(g)nZ(g)?2W(g),5分钟末已生成0.2molW,若测知以Z浓度变化
来表示的平均速率为0.01mol/(L?min),则:
上述反应在5分钟末时,已用去的Y占原有量的物质的量分数是( ) A.20% B.25% C.33% D.50% 【答案】B
【解析】5分钟末已生成0.2molW,则根据方程式可知消耗Y是0.1mol,所以已用去的Y占原有量的物质的量分数是0.1mol÷0.4mol=0.25,答案选B。 14.雷雨天闪电时空气中有臭氧(O3)生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O2 和O3 互为同位素
B.O2 和O3 的相互转化是物理变化
C.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等体积的O2 和O3 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D.等物质的量的O2 和O3 含有相同的质子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之间的互称,而由同种元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单质称为同素异形体;O2和O3为同素异形体,A项错误;B.O2和O3的结构不同,是不同的单质,相互转化是化学变化,B项错误;C.根据阿伏伽德罗定律,同温同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C项正确;D、等物质的量的O2和O3含有的质子数为16:24=2:3,D项错误;选C。
5
考点:考查同位素,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实质。
15.电导率可用于衡量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大小,且电导率越大溶液的导电能力越强。室
-1-1
温下 ,用0.l00 mol·L的NH3· H2O 滴定10 .00mL 浓度均为0 . 100 mol·LHCl和CH3COOH的混合液,电导率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
A.① 溶液中c(H )为0 . 200 mol·L B.溶液温度高低为① >③ >②
C.③ 点后因离子数目减少使电导率略降低
一一
D.③ 点时溶液中有c ( C1)>(CH3 COO) 【答案】D 【解析】
-1
试题分析:向浓度均为0 . 100 mol·LHCl和CH3COOH的混合液中滴加NH3· H2O,首先发生反应:HCl+NH3· H2O=NH4Cl+H2O,所以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的物质的量不变,而因为溶液的体积增大,所以离子的浓度减小,电导率逐渐减小,当该反应恰好发生时,电导率最小;此后发生反应:CH3COOH+ NH3· H2O=CH3COONH4+H2O,弱电解质变为强电解质,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增大,电导率逐渐增大,当反应恰好完全时,溶液的电导率最大,此后再加入氨水,就对溶液起稀释作用,离子的浓度减小,电导率逐渐减小。根据电导率的变化可知HCl和CH3COOH是按照1:1混合的混合液。A.① 溶液中由于盐酸是强酸,醋酸是弱酸,所以c(H +
)约为0 . 05 mol/L,错误;B.由于电导率都是在室温下测定的,所以溶液温度高低相等,错误;C.③ 点后因离子浓度减少使电导率略降,错误;D.③ 点时溶液为NH4Cl和CH3COONH4
一
等等浓度、等体积的混合溶液,由于铵根离子水解消耗,所以溶液中有c ( C1)>(CH3 COO一),正确。
考点:考查酸的混合溶液与碱发生反应时溶液的导电性与离子浓度的关系的知识。
16.⑴20世纪30年代,Eyring和Pzer在碰撞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化学反应的过渡态理论:化学反应并不是通过简单的碰撞就能完成的,而是在反应物到生成物的过程中经过一个高能量的过渡态。如题图⑴所示是NO2和CO反应生成CO2和NO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说明这个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NO2和CO的总能量 (填“>”、“<”或“=”)CO2和NO的总能量。
+
能 b 量 a 过渡态 E1 E2 反应物 生成物 反应进程 图⑴
图⑵
图⑶
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