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教版部编版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题需要结合上下文探究文章主旨,需要从对桃树的第二次落泪分析,才能达到文章主旨的更深层面。第⑥段是文章的结尾,所以一定要注意语句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即突出主题的意义。如小桃树终于开花了,作者还要落泪的原因,可从小桃树顽强的意志和生命力的角度,从曾经忘却小桃树的角度,从由小桃树联想到自身渺小但仍能实现价值的角度,从没能照顾好奶奶等角度作答即可。 答案:
(1)A执着偏爱;B懊丧;C弱小苍白挣扎
(2)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桃树人格化,用“弯了头”“紧抱身子”生动形象写出了小桃树发芽初期生长的缓慢,不起眼、长得很委屈,但具备顽强的生命力。呼应下面奶奶的评价,更加衬出作者对小桃树发芽的期待和执着的偏爱。
②甲句用拟人修辞,将小桃树人格化,生动形象写出小桃树在墙角挣扎着发芽的情态,乙句用动作描写,写出了猪对小桃树的破坏;两个“拱”都突出小桃树开花的不易,经历的磨难,更加体现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不屈的意志;表达了我对小桃树的喜爱赞美之情。
(3)①小桃树开花弱小稀疏、淡白单薄,是挣扎着拼尽了生命绽放美丽,虽艰难但依然用顽强的意志和生命力笑着,感动敬佩它的顽强;②类比自身经历,虽知自身渺小,但仍像小桃树一样奋斗,实现价值,同时也为之前身漂异乡忘却小桃树而深深懊丧;③奶奶照顾小桃树,而我没照顾好奶奶,没能看她最后一眼,对奶奶有着无限的愧疚和感怀。
【点评】句子赏析题首先点出句子有没有使用修辞或特殊格式的词语,再分析修辞或特殊格式词语的作用,并注意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自铸新词 汪曾祺
托尔斯泰称赞过这样的语言:“菌子已经没有了,但是菌子的气味留在空气里。”以为这写得很美。好像是屠格涅夫曾经这样描写一棵大树被伐倒:“大树叹息着,庄重地倒下了。”这写得非常真实。“庄重”真好!我们来写,也许会写出“慢慢地倒下”,“沉重地倒下”,写不出“庄重”。鲁迅的《药》这样描写枯草:“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大概还没有一个人用“铜丝”来形容过稀疏瘦硬的秋草。《高老夫子》里有这样几句话:“我没有再教下去的意思。女学堂真不知道要闹成什么样子。我辈正经人,确乎犯不上酱在一起……”“酱在一起”,真是妙绝!(高老夫子是绍兴人。如果写的是北京人,就只能说“犯不上一块掺和”,那味道可就差远了。) 我的老师沈从文在《边城》里两次写翠翠拉船,所用字眼不一样。一次是:“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做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引缆索,让船缓缓的过去。”
又一次:“翠翠斜睨了客人一眼,见客人正盯着她,便把脸背过去,抿着嘴儿,不声不响,很自负的拉着那条横缆。”“懒懒的”“很自负的”,都是很平常的字眼,但是没有人这样用过。要知道盯着翠翠的客人是翠翠所喜欢的傩送二老,于是“很自负的”四个字在这里就有了很多很深的意思了。
我曾在一篇小说里描写过火车的灯光:“车窗蜜黄色的灯光连续地映在果园东边的树墙子上,一方块,一方块,川流不息地追赶着”;在另一篇小说里描写过夜里的马:“正在安静地、严肃地咀嚼着草料”,自以为写得很贴切。“追赶”、“严肃”都不是新鲜字眼,但是它表达了我
自己在生活中捕捉到的印象。
一个作家要养成一种习惯,时时观察生活,并把自己的印象用清晰的、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写下来也可以。不写下来,就记住(真正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到的印象是不易忘记的)。记忆力保存了这种经常用语言固定住的印象多了,写作时就会从笔端流出,不觉吃力。
语言的独创,不是去杜撰一些“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好的语言都是平平常常的,人人能懂,并且也可能说得出来的语言﹣﹣只是他没有说出来。人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红杏枝头春意闹”,“满宫明月梨花白”都是这样。“闹”字、“白”字,有什么稀奇呢?然而,未经人道。
写小说不比写散文诗,语言不必那样精致。但是好的小说里总要有一点散文诗。
(选自《岁朝清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
(1)文章标题是“自铸新词”,请你结合全文概括“新词”有哪些特点?
(2)以下哪种情境引用“菌子已经没有了,但是菌子的气味留在空气里”这句话最贴切? C A.雨后的空气特别新鲜,站在城市高楼顶层远眺,我吸一口空气,觉得心旷神怡。 B.放学后我和同学们一起踢足球,经过努力,我们队终于获得胜利,我感慨万千。 C.闲来无事,我翻看小学毕业合影和留言簿,忽然想起往事,勾起了很多美好回忆。 D.和爸妈在外地旅游时,我参观了很多名胜古迹,饱尝了当地美食,非常满足。
(3)有人认为文章开头举例太多,最后一个《高老夫子》语言的例子可以删掉,你同意吗?说说理由。
(4)文中作者举了自己写作时用词的例子,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分析】这是一篇散文。文章从“新词”需要写得非常真实,平常的字眼,包含深层内涵,加入修辞等艺术手法,明确表达观察到的印象,独创平凡而贴切的语言等方面让我们认识了“新词”的特点。
【解答】(1)本题考查提取概括主要内容,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寻找段落。然后从前向后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信息,将它们提取出来。结合全文内容做仔细分析,如屠格涅夫的“庄重”和高老夫子的例子说明“新词”需要写得非常真实,用词妙绝,味道极佳。沈从文《边城》里的“懒懒的”“很自负”的对比,鲁迅的“铜丝”的比喻说明平常的字眼也包含深层内涵。“我”的一些创作则说明“时时观察生活,并把自己的印象用清晰的、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好的小说里总要有一点散文诗”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了解,“菌子已经没有了,但是菌子的气味留在空气里”意思是,事物虽然没有了,但影响或精神或一些情感方面的东西还留存着。时光已经过去,但回忆仍在。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所安排材料的理解,首先要读懂《高老夫子》语言例子的大意,然后需要结合文章主旨来完善答案。如首先要明确观点:不同意。《高老夫子》强调的是方言的运用,更为妙绝,极具味道,加入这个例子可以更完整点出“新词”的特点;从独创语言需要细致观察或带点散文诗的意味的角度分析,这个例子更不能去掉。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具体考查举自己写作时用词的例子的好处。要联系主旨和上下文具体内容答题。首先要读懂引用了自己在写作方面的什么例子,然后结合文章所论述的观点,谈这些例子的必要性。如这些例子从内容上讲,说明运用这样的方法的明显效果,增强文章真实性和可信度,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从结构上说,承上启下,与上文名家的事例
相照应;并引出下文“作家要养成观察生活细致”“文章里带点散文诗”的中心观点。 答案:
(1)①“新词”需要写得非常真实,用词妙绝,味道极佳,如屠格涅夫的“庄重”和高老夫子的例子;②平常的字眼,但是没有人这样用过,包含深层内涵,比如沈从文《边城》里的“懒懒的”“很自负”的对比,鲁迅的“铜丝”的比喻,《高老夫子》“酱在一起”方言的运用,加入修辞等艺术手法;③明确表达观察到的印象,独创平凡而贴切的语言,有些散文诗的意味,如“我”的一些创作。 (2)C
(3)不同意,每个例子都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铸新词”的特点,或者指明方法的。《高老夫子》强调的是方言的运用,更为妙绝,极具味道,与之前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后面沈从文《边城》的对比都不一样。加入这个例子可以更完整点出“新词”的特点,删去之后会欠缺角度,同时也为表达主旨,独创语言要细致观察,带点散文诗的意味蓄势。
(4)引用自己写作的例子,一方面与上文名家的事例相照应,同时也说明了运用这样的方法确实能起到美化表达,增强内涵的效果,以自己的事例现身说法,可以增强文章真实性,可信度,还能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同时引出下文“作家要养成观察生活细致”“文章里带点散文诗”的主旨。
【点评】举例论证,是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作用:通过某个例子,有力地证明了某个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增加读者阅读兴趣,让文章浅显易懂。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10.请以“太阳升起时”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发挥想象,不少于600字;(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分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写作的能力。这是一篇单纯性的命题作文,没有材料的指引,所以直接分析作文题目就可以了。作文标题“太阳升起时”。此文第一个要求就是“发挥想象”,想象,可以突破时空、重现历史、展望未来。想象可以无所顾忌,可以让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不可能变成可能。学生要在合理想象的基础上,尽量让其想象呈现多样化趋势。如可想象“太阳升起时”的自然风景,可写“太阳升起时”人们的活动,可写“太阳升起时”人的心情变化,可写“太阳升起时”发生的故事……如何让自己的叙述表达别具一格,那就得在结构形式上下功夫。如写记叙文体时,选用日记体、书信体、对话体、梦幻体,肯定就会给人异峰突起、柳暗花明的美感,会助你的作文脱颖而出。 【解答】
太阳升起时
黎明的曙光揭去夜幕的轻纱,露出了灿烂的朝霞,又是新的一天,太阳快要升起来了。 清晨,天刚破晓,淡蓝色的天空还依稀闪烁着几颗残星,周围,还是那么的宁静,太阳像一个调皮的孩子,隔着云朵望着大地,不肯露面,忽然,一缕光从云朵后射了出来,接着便有千万缕金色的霞光展现在天空,它们犹如一只神奇的巨手,拉开了淡淡的雾帷,整个大地豁然开朗。
旭日正从东方冉冉升起,大地被披上了一层绚丽的彩霞。一声鸡鸣打破了大地的宁静,
万物万象都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微风在大地上顽皮的跑着。
高大的山峰苏醒了,迎着晨风,沐浴着朝阳的光辉,显得更巍峨了。
翠绿的小草苏醒了,伸伸懒腰,享受着阳光的抚摸,一排排的跳起了舞蹈,迎接着太阳的来到;娇艳的鲜花苏醒了,抬起头来,接受着阳光的洗礼,美丽的花瓣上,几颗晶莹透亮的露珠闪烁着,显得生机勃勃;挺拔的树木苏醒了,伸直腰杆,碧绿的叶子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青翠欲滴,折射着柔柔的晨光,整片树林环绕在绿莹莹的光环中;鸟儿们苏醒了,抖抖翅膀,“吱吱喳喳”的唱起了动听的歌儿;池塘里的青蛙也苏醒了,“呱呱”的叫着,此起彼伏,奏出一首清脆的晨曲,人们也从睡梦中醒来,愉快的迎接着太阳的到来,整个大地一片欢声笑语。 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是万物苏醒的时候;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是希望到来的时候;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是大地欢腾的时候。太阳给大地带来了温暖与生机,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美好的一天。
【点评】本文写的是太阳升起时的自然风景,作者细致地观察了太阳升起时的景象,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把这一景象描绘得十分具体、生动、形象,用词也十分生动,加上各种动词、拟声词的准确运用,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能把这一的景象描绘得如此生动细致,可见作者是一个十分细心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人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