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银行信贷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银行信贷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33230730 课程名称: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 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2 学 时:34学时(课内学时:34 课内实验:0) 2.课程性质:专业课
3.适用专业:金融学 适用对象:本科 4.先修课程:商业银行学、财务管理
5.首选教材:江其务、周好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 备选教材:《银行信贷》,许崇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2002年版 6.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7.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在内容体系方面,力求结构严谨合理,理论联系实际。在具体内容安排上:先阐述了《银行信贷管理》课程的性质及其研究对象,接着讲述贷款管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再根据贷款业务程序,介绍商业银行在贷前的信用分析,贷时审查,贷后的监督检查,以及对有问题贷款的处理等各个环节的具体做法和管理要点;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低下,不良债权增加等问题的现状、原因、对策作出分析探讨,对商业银行基本贷款类型、实务操作程序和管理要点等重要的实务内容也进行了重点讲解。
我国的商业银行目前正处在一个金融改革不断深化,机遇和挑战并存,外资银行纷纷涌入,银行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之中,因此在教学时及时补充新的规章制度和信贷管理办法,并将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科学方法与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实务相结合,把这些经验对我国的适用性与一定程度的超前性相结合,以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国外商业银行贷款管理的规范做法及发展趋势。在讲解理论的同时,搜集一些典型的信贷实例,让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合 计 教学内容 信贷管理概论 信贷管理制度与操作流程 财务分析与信用评级 公司贷款管理 消费者贷款管理 小企业信贷管理 贷后检查和贷款风险分类 贷款风险管理 学 时 课内讲授 课内实验 2 4 6 6 6 4 4 2 34 2 4 6 6 6 4 4 2 34 三、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章 信贷管理概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术语,如信贷、信贷管理、信贷政策、资产转换周期等。了解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理论的发展,信贷资金的运动规律、信贷管理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信贷资金运动规律,信贷管理理论的发展,资产转换周期,信贷管理内容 【教学难点】资产转换周期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信贷管理的原则
一、信贷与信贷管理 (一)信用 (二)信贷 (三)信贷管理 二、信贷管理的意义
(一)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重要利润来源 (二)信贷资产是商业银行主要资产
(三)贷款损失是商业银行的重要风险来源 三、信贷管理原则 (一)流动性 (二)安全性 (三)盈利性 (四)“三性原则”的有机结合 四、信贷管理理论发展 (一)商业贷款理论 (二)预期收入理论
(三)20世纪80年代后信贷管理理论的重要革新
第二节 信贷资金运动的循环与周转
一、信贷资金运动规律 (一)三重支付、三重归流
(二)三重支付、三重归流对信贷管理的要求 二、资产转换周期
(一)资产转换周期的含义
(二)资产转换周期与贷款期限的决定
第三节 信贷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一、信贷管理的基本任务 (一)正确决策 (二)适时调节 (三)完善服务 (四)评估效益
二、信贷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信贷关系 (二)市场定位与营销 (三)风险管理
(四)贷款定价
(五)规模与结构管理
【复习思考题】
1.关键词:信贷,信用,贷款规模,贷款政策,贷款风险 2.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理论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3.商业银行在贷款管理中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4.资产转换周期与贷款期限之间的关系如何? 5.信贷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6.说明信贷管理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信贷管理制度与操作流程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信贷管理流程及其决定因素,理解信贷业务流程各个环节的主要操作内容,了解信贷管理制度设计的基本原理,掌握现行主要信贷制度的内涵和优缺点。
【教学重点】信贷资金运动规律,信贷管理理论的发展,资产转换周期,信贷管理内容,贷
款定价的方法,贷款价格的构成
【教学难点】资产转换周期,贷款定价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信息不对称与信贷管理流程
一、信息不对称
(一)信息不对称的定义与类型 (二)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三)信息不对称对信贷管理的影响 1.信贷配给制度
2.信息不对称决定贷款业务流程 二、信贷业务流程
(一)我国信贷业务流程的演变 (二)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基本流程 1.贷款申请 2.贷前调查 3.贷款审批 4.签订合同 5.贷款发放 6.贷后检查 7.贷款收回 8.信贷制裁
第二节 信贷管理体制
一、制度设计的基本原理 (一)激励相容原理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发展与经验教训 二、商业银行主要的信贷管理体制
(一)岗位分离、岗位责任制 (二)审贷分离、分级审批制度 1.不同审批制度比较 2.授权、授信制度 (三)行长责任制 (四)离任审计制
第三节 贷款定价
一、贷款定价原则 (一)利润最大化原则 (二)保证贷款安全原则 (三)扩大市场份额原则 (四)维护银行形象原则 二、贷款价格的构成 (一)贷款利率 (二)承诺费 (三)补偿余额 (四)隐含价格
三、影响贷款定价的因素 (一)资金成本 1.平均成本 2.边际成本 3.机会成本
(二)贷款的风险程度 1.贷款违约率 2.违约贷款回收率 (三)贷款费用 (四)贷款期限
(五)银行的目标收益率
(六)借款人的信用及其与银行的关系 (七)补偿存款余额 (八)贷款供求关系 四、贷款定价方法
(一)目标收益率定价法 (二)基础利率定价法 (三)保留补偿余额定价法
【复习思考题】
1.关键词:信息不对称,贷款三查,信用评级,贷款配额制,贷前调查,分级审批,激励相容,业务流程,授权,授信,贷款委员会,流程再造
2.信息不对称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3.商业银行在贷款的贷款业务流程。
4.如何理解商业银行贷款业务流程再造的重要性? 5.如何合理设计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
6.贷款审批委员会制度是一种好的信贷管理制度吗?
7.找一个商业银行信贷审批制度改革的典型案例,并分析改革的原因。 8.贷款价格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9.贷款定价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10.为什么说补偿余额提高了贷款的实际价格?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