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煤化学重点

煤化学重点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9:25:25

质体的生成及其性质。

10、大量煤粒聚积时,液相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气、液、固三相一体的粘稠的混合物,即所谓的胶质体。胶质体的来源:胶质体的形成是煤热解过程中氢再分配的结果。由于氢的再分配及部分中间产物被氢所饱和,因而形成了液相。胶质体中液相的来源主要是芳香族化合物热解后,煤中的桥键断裂,形成自由基碎片,其中相对分子质量不大的、含氢较多的成为液体产物。脂肪族化合物分解后也会生成少量的液体产物。已形成的液相物质可以溶解部分煤,使液相数量增加。胶质体的性质:热稳定性、透气性、流动性、膨胀性。

11、煤的黏结机理:煤粒之间的黏结主要发生在煤粒的表面上,煤的黏结是煤粒间的表面黏结。热解后的煤粒沿着颗粒的接触表面产生界面结合。表面的结合不仅发生在熔融颗粒与不熔颗粒之间,也发生在相邻颗粒产生的胶质体交界面上。煤热解生成的胶质体是逐渐增加的,当液相的生成速度与热解速度相等时,胶质体的流动性达到最大。胶质体的固化是液相分解产生的游离基缩聚的结果。胶质体的固化过程是胶质体中的化合物因脱氢、脱烷基和其他热解反应而引起的芳构化和炭化的过程。 要使煤在热解中黏结得好,必须满足以下条件:●胶质体应有足够数量的液相,能将固体煤粒表面润湿,并充满颗粒间的空隙●胶质体应有较好的流动性和较宽的温度间隔●胶质体应有一定的黏度,有一定的气体生成量,能产生一定的膨胀压力,将软化的煤粒压紧●黏结性不同的煤粒应在空间均匀分布●液态产物与固体粒子之间应有较好的附着力●液相进一步分解缩聚所形成的固体产物和未转变为液相的固体粒子本身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重点········· 12、煤的成焦机理:胶质体固化形成半焦后继续升高温度,半焦发生裂解,析出以氢气为主的气体,几乎没有焦油产生。从半焦的外形变化来看,由于缩聚反应,使半焦的体积发生收缩,该收缩不均匀,造成半焦内部产生应力,当应力大于半焦的强度时就产生了裂纹。温度继续升高到1000度,半焦的裂解和缩聚反应趋缓,析出的气体量减少,半焦也变成了具有一定块度和强度的银灰色的并具有金属光泽的焦炭。········重点········· 13、煤的粘结性是指烟煤在干馏时产生的胶质体粘结自身和惰性物料的能力。煤的结焦性是指单种煤或配合煤在工业焦炉或模拟工业焦炉的炼焦条件下(一定的升温速度、加热终温等),粘结成块并最终形成具有一定块度和强度的焦炭的能力。黏结性是结焦性的必要条件。 煤的粘结性是评价烟煤能否用于炼焦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低温干馏、气化、或动力用煤的重要依据。炼焦是煤最主要的转化利用方法。炼焦用煤必须具有黏结性,肥煤和气肥煤的黏结性最好。炼焦用煤也必须具有结焦性,焦煤的结焦性最好。·······重点········ 14、煤灰熔融性是指煤灰在高温条件下软化、熔融、流动时的温度特性。 煤灰熔融性通常用四个特征温度表示:变形温度、软化温度、半球温度、流动温度。一般以煤灰软化温度ST作为衡量煤灰熔融性的指标。

15、煤灰中不同化学成分对煤灰熔融性的影响:●SiO2的影响:它是煤灰中含量最多的成分,对灰熔融性影响较为复杂。当含量>40%时,熔融温度比<40%时高约100 ℃;当含量>45%时,随含量增加,FT和ST差随之增大,当含量在45-60%时,含量增加,软化温度降低。当含量>60%,对煤灰软化温度的影响没有规律性。●Al3O2的影响:显著增加煤灰的熔融温度。含量越高,煤灰熔融温度就越高。●CaO的影响:碱金属氧化物,很容易与SiO2形成易熔的硅酸盐,一般均起降低煤灰软化温度的作用。●MgO的影响:降低煤灰软化温度。●K2O、Na2O的影响:能显著降低煤灰软化温度。

16、煤灰黏度是指煤灰在高温熔融状态下流动时的内摩擦因数,表征煤灰在高温熔融状态下流动时的物理特性。

煤的结渣性实际上是指煤中矿物质在高温燃烧或气化过程中,煤灰软化、熔融而结渣的性能。 一般来说,软化温度低的煤容易结渣,软化温度高的煤不易结渣,但也有例外。

17、煤的反应性又称煤的反应活性,是指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煤炭与不同气化介质(CO2、

O2、H2O等)相互作用的反应能力。 一般情况下,煤化程度低的煤,对CO2反应性好。因此,褐煤反应性较大,烟煤的反应性居中,无烟煤的反应性最小。 18、煤的着火温度又称煤的燃点、临界温度,它是指煤加热至开始燃烧的温度。 煤的热稳定性是指块煤在高温下保持原来粒度的能力,用TS表示。

19、(1)煤的弹性:物质的弹性与其结构有关。煤的弹性模量可以显示出煤的结构单元间的化学键的特性。煤的弹性与煤的压缩成型性关系密切,型块成型脱模后的相对膨胀率表征了煤的弹性。煤的弹性增大则促使型块松散,因此研究煤的弹性也有助于提高型煤与型焦的产品质量。(2)煤的塑性:可塑性与弹性相反,可塑性越大,成型加工越容易。塑性是将压缩的能量吸收起来,使颗粒靠近。弹性是把能量储存起来,当外力消失后又释放出来。塑性增加,弹性降低,使型块的质量提高。煤岩组分的塑性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壳质组、镜质组、惰质组。随变质程度的增加,差别渐小。

第九章 煤的分类和煤质评价

1、中国煤炭分类的完整体系,由技术分类、商业编码和煤层煤分类三个国家标准组成。 2、无烟煤、烟煤和褐煤的主要区分指标是表征煤化度的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

3、无烟煤采用Vdaf和Hdaf为指标。褐煤采用透光率PM作为指标表示煤化程度参数,区分褐煤和烟煤,并将褐煤划分小类。采用恒湿无灰基高位发热量作为辅助指标区分烟煤和褐煤 4、煤质评价分为:煤质初步评价、详细评价和最终评价 三个阶段。

煤质评价的方法:1、化学方法2、煤岩方法3、工艺方法4、物理及物理化学方法 5、对炼焦用煤而言,结焦性和黏结性是最重要的指标。 对发电用煤而言,挥发分和发热量是两个十分重要的指标。

搜索更多关于: 煤化学重点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质体的生成及其性质。 10、大量煤粒聚积时,液相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气、液、固三相一体的粘稠的混合物,即所谓的胶质体。胶质体的来源:胶质体的形成是煤热解过程中氢再分配的结果。由于氢的再分配及部分中间产物被氢所饱和,因而形成了液相。胶质体中液相的来源主要是芳香族化合物热解后,煤中的桥键断裂,形成自由基碎片,其中相对分子质量不大的、含氢较多的成为液体产物。脂肪族化合物分解后也会生成少量的液体产物。已形成的液相物质可以溶解部分煤,使液相数量增加。胶质体的性质:热稳定性、透气性、流动性、膨胀性。 11、煤的黏结机理:煤粒之间的黏结主要发生在煤粒的表面上,煤的黏结是煤粒间的表面黏结。热解后的煤粒沿着颗粒的接触表面产生界面结合。表面的结合不仅发生在熔融颗粒与不熔颗粒之间,也发生在相邻颗粒产生的胶质体交界面上。煤热解生成的胶质体是逐渐增加的,当液相的生成速度与热解速度相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