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性作业的设计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性作业的设计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碰到了不少难题,在解决问和反思的过程中也总结出一些经验,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作业的有效性呢?如何通过设计有效作业这一手段,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健全的人格呢?下面就这方面谈谈我的一些见解。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应当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作业的有效性呢?如何通过设计有效作业这一手段,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健全的人格呢?这也是我们教师迫切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品德与社会课作业的现状
说起作业,很多人自然而然就会想起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的作业,但品德与社会的作业往往被人忽视,好像可有可无的,更别说如何做到有效了。因此现在的品德与社会的 作业往往存在着很多弊端,例如:作业随意化、单一化,没有实在的意义,流于形式主义, 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和上级的检查。
二、优化设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品德与社会的作业要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要将品德与社会驾起 道德认识与道德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形成了外在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 品质,转化为道德行为的机制。因此,作业不应只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应是富有色彩、 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心理学研究证明,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良师益友。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从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特点出发,将作业 内容设计得丰富新颖、形式多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 品质。
(一)寓学于生活,设计实践性作业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品德与社会》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所以我认为有效的品德与社会的作业应该与孩子的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它应该来源于孩子的生活,作为老师的我们就应当充当学生的引路人,无论是在前置性作业、课堂问题设计还是课后作业的设计中,我们都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这些实践活动包括观察、收集、体验、调查、访问、游戏等。
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勿忘国耻”这一课时,我设计一个作业:收集并阅读有关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的资料,观看纪录片《火烧圆明园》,找出我国清朝政府签署的大大小小的条约。让学生完成这些后,再开展一个《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演讲课,通过这一作业,让学生在了解我国这一段耻辱的历史,感受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罪恶和黑暗,加深祖国荣誉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寓学于玩乐,设计趣味性作业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而且喜欢玩乐是儿童的天性,那些充满色彩、活动多变、富有刺激的在玩中学的作业更能引起
他们的兴趣,促使他们用大部分时间兴致勃勃地从事作业,而且会做得又快又好。因此,在品德与社会的作业设计中,我们应该遵循儿童的这一天性,设计多一些趣味性的作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爱护集体荣誉”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分小组设计一个符合班级特点的网页标识,简要写写网页标识的含义,并选出最能代表班集体的精神,反映本班的特点,而且美观大方的作品作为本班网页的标识。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各小组的同学出谋划策,大胆想象,同心协力设计出自己组的作品,通过这一作业,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主人公的责任感,加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三)寓学于探究,设计探索性、开放性作业
探索未知是最引人入胜、最具诱惑力的学习过程。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教材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其中很多内容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因此,品德与社会的作业应赋予新的考查内容和实践课题,如一项研究任务、一篇小论文、一个调查报告等。因此,品德与社会的作业设计要善于挖掘教材知识的潜在功能,通过延伸、演变、拓展,让学生在迷惑、好奇的情境中进行探 索,使学生从传统单一的作业中转化到对知识的研究上,培养学生的“再创造”能力。如在 教学五年级下册《野蛮与文明》这一课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生活中处处有发明。你心中又有哪些发明创意呢?赶快把你的奇思妙想写出来吧,你也可以画一画,做一做。”
通过这一探索性、开放性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创造能力,而且在创造的过程中健全了学生的人格。《品德与社会》课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道德修养,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注重发展质疑、反思、批判的能力。为此,课程倡导围绕主题内容,开展体验、探究、问题解决学习等活动,倡导教师采用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学习指导方式。
三、品德与社会的作业设计要体现层次性。
作为每个个体的学生都是有差异的,性格不同,爱好不同,能力不同。如果让有差异的学生做一刀切的作业,肯定收不到好的效果。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受到打击,学生的能力发展就会受到遏制。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要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分层次设计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去选择量度和难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取得均衡的发展。 综上所述,品德与社会的作业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确定“人人发展”的理念,培养“人人参与”的习惯,通过实践性、趣味性、探索性、开放性等多种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寓学于 生活、寓学于玩乐、寓学于探究,在此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人格,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