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法文言实词推断
文言实词推断九法 关键点拨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考试大纲》保留内容。我们要注意两点隐含信息: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50个左右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的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态,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然而,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巧至关重要。下面结合近几年高考相关试题具体阐述一些推断的方法一、因文定义法(语境推断法)因文定义也叫语境推断法,即根据上下文意来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如2004年春季高考北京、安徽卷五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可知,此处显然脱离了语境,是错误的。再如2003年春季高考安徽、内蒙古卷第诋毁。”,此处的“慢”,是否作B项“乃皆易十二蹑“易11”解呢?上文讲
”,根据上文“改变”,而题干中将其解为C项:“以中益怒,曰:“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
“理解含义”“交换”,?丞慢我。?慢,
”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
“旧绫机五十综者”应为
题“诋毁詈。捕之不获,怒,尽絷(拘禁,笔者注)其乡邻”,吴履到任后,察之冤情,在未通知周以中的情况下,“立释之”,在周以中看来,是对自己的“大不敬”,是傲慢之举,这样分析后可知,此处的“慢”显然应该解为“傲慢,不敬”,而非“诋毁”。2004年高考江苏卷第11题B项“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题干解作“强迫”显然也是望文生义,由上文不难推断应为“强行改变(他的主张)”。天津卷第11题C项“一日一夜与虏相及”,题干解为“达到”,据原文“遂上马,令军中:?后出者斩。?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又如1993年六省一市高考试题第13题,要求选择文末义,四个选项子,他生前曾购置有对“辄货市粟麦入”C.买入、卖出子平曰:?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必独飨白粲。何子平卖掉月俸所得之白米,买进粟麦。故答案应选D项加点词““郡界大水”,我们就会发现它在文中的含义是1999年全国试题第14题A项中象出是指“租息收入门统,资产巨富,前后的“富”和所以,我们在备考时,上下文语境的能力。这是我们平时训练的重点。二、联想迁移法(融会贯通法)多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追赶”意。
?为“咨询”、“探望”、“寻求”、“访问”,联系上文内容李衡临终告诉儿“千头木奴”,只有“寻求”一义合适。”一句中“货”、“市”词义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D.卖出,买入。根据原文中“人或问曰:”若脱离原文,我们就会误解为“断绝饮食表示抗议“没有吃的了“出息”指“租息收入”,对此,只能到上下文中去查找索解,原文在郡多有出息”提供了一点索解的信息,债”字把“息”的确切所指昭示得清清楚楚。千万不要忽视考纲中“在文中”
“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
“子访得之”中的1994年全国卷中第A.都是“卖出?所剩无几,何足为烦??”从这些语句中可推断:应是D。1999年全国试题第11题”。联系上文内容”,与现代汉语截然不同。非“发展前途”。凭空是很难想“道人道研为济州沙再到下句“研虽为债数来
它要求我们具备联系字的词题:“买?”,可知,此处应为“访”13”B.都是绝食”,“这一限制,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力求融会贯通。 从2004年高考题的许多考点来看都源于教材。譬如广西卷:“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敏:敏感”(初中课文《论语八则》中有“敏而好学”句)。广东卷:君子固有诬人也。固:原来。
再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11题C项:“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遇”的义项有:相遇(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固百世之遇也)、接触(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如因而善遇之),语文读本中有上下文语境,不难发现此处又如1998年全国试题文言文的第在文中的正确含义。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能够准确把握句中词义。联系《陈涉世家》中相等”,这一义项也符合当前的句意。乃自强步”里的“殊”,我们可推断读的第4小题A项:“食毕,复随旅进道是否正确,难点在“随旅进道思相同,即指旅客,解题时,如果想到2001年全国试题文言文阅读的第1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耳。 B、齐人未附。 附:归附。C、使老弱女子乘城。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遇人恭谨“遇”应该解作4题:指出“等死,死国可乎根据“殊”义为—”,其中“旅”“商旅不行
、际遇(斯、对待(不·季布传》),也作“对待”解,根据“优待”。
”和“帝殊有难色”两句“等”和“殊”这两个实词的等”,我们便可想到等义为“相同、中的“今者老臣殊不欲食,”。2000年全国试题文言文阅”推断这句翻译“商旅不行”的“旅”意 、待遇(盖追先帝之殊遇)”(《汉书“对待”,而不是“其罪当与童贯等”里的“《触龙说赵太后》“十分、非常吃完饭后,跟随旅伴上路。字与《岳阳楼记》中的”就不难推断A项是正确的了。拔:被攻取。乘:巡视。【解析】选C。A 项,“拔”解释为攻取义无误,例《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有“拔二十城”,其中的“拔”即为“攻取”之义。B项,“附”解释为“归附”,可参考《赤壁之战》中“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C项,“乘”正确解释应为“登上”,例如《涉江》中“乘鄂渚而反顾兮”中的“乘”即此义。D项,“北”解释为“败逃者”无误,参见《过秦论》中“追亡逐败,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三、成语印证法
所谓成语印证法就是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因此,许多成语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我们可以借助常见成语的语素和文言句法来推求古汉语实词词义。如2004年上海卷语“正襟危坐”,则可轻松理解再如2004年高考辽宁卷第呢?据上文“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戎”,可知此处“投又如2003年春季高考北京卷第窜”“狼奔豕突”,都作与现代汉语中的1995年全国卷高考题第“以身殉职”中的“四、语法推断法
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分析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一个词语的词性,进而推求该词词义。“长期以来习用的题中的“正“11”应为“扔掉,舍弃“逃跑、逃亡”显然不同。13题中”的含义来帮助推断。(划分句子成分或看搭配)”这一定语,说明了成语的含义和结构未因
,便可借成语推求词义。“管仲正衿再拜曰”,联系成”,因为“襟”“衿”相类也。
A项“韩轨遂投城遁走”,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再联想到成语“投笔从”。
7题D项:晏子见疑于景公,出奔。成语有“东奔西”讲,根据上文语境,此处的“奔”也应作“逃亡”解,
“以身徇国,继之以死”中的“徇”的含义,也可以联想 入手“破题”。借助句子结构的
19”正衿题“奔走殉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