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热身练试题
杨村一中高三历史文综检测
第Ⅰ卷 注意事项:
本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英国史学家约翰说:“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对比古希腊和近现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二者的阶级属性相同 B.两种制度下都不可能出现专制统治
C.二者的适用对象完全相同 D.体现了民主形式从直接民主到代议制民主的变化 2.《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戊戌变法 B.《辛丑条约》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D.军阀混战和国民大革命 3.下列关于巴黎公社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爆发原因是资产阶级政权反动统治 ②成立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社委员会 ③巴黎公社政权性质是工农联合政权 ④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经验教训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建国初,我国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都得到了确认。这是因为三大政治制度
A.具有人民性、民主性特点 B.有利于建立联合政府 C.体现基层民主的执政理念 D.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
5.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在工业方面,新经济政策要达到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工业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B.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C.改善工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 D.吸收资本家的资金和经验发展工业
6.1913年张謇在《实业政见宣言书》中说:“謇对于实业上抱持一种主义,谓为棉铁主义。……为捍卫图存计,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是;又惟有开发极大之富源,以驰逐于世界之市场。若开放铁矿、扩张制铁厂是”。张謇提出“棉铁主义”的目的是:①挽救民族危机 ②振兴民族产业 ③建立完整工业体系 ④抢占国际市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恩格斯指出:“资本家本身不得不部分地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大规模的生产机构和交通机构起初由股份公司占有,后来由托拉斯占有,然后又由国家占有。”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 B.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生产力出现了巨大飞跃
C.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工业生产结构 D.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
8.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一时期的历史特征。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的成就是
- 1 -
A.出现雕版印刷术 B.开始出现私人讲学,教育学术下移 C.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D.古代中国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体系形成
9.薄伽丘《十日谈》中有篇《裁判官的故事》,故事中一个财主在酒后说:“他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结果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后来他疏通关系,还“献上一大块‘肥膏’,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最后被释放回家。该故事主要意在
A.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B.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并讽刺教会的腐败
C.倡导人生及时行乐并崇尚理性与科学 D.抨击教会的贪婪和“灵魂获救”的骗局
10.孙中山曾说过“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毛泽东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其共同目的是 A.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实行全民族抗战 C.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宣传新三民主义 11.下图是某一时期的欧洲地图(局部)。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第21题图
A.1916—1917年 B.1940—1941年 C.1942—1943年 D.1946—1947年 第Ⅱ卷 注意事项:
本卷共3题,共56分。请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2.(1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
- 2 -
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2分) 请用明清时期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2分)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 ——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迈出“第一步”、引发“第一回”的具体成果。(6分)
材料三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一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中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主要观点。(5分)
材料四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2014年5月23日出席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时表示,世界单极模式已经失败,凭借霸权和武力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发号施令的企图也已经破灭。这种模式的失败是显而易见的,连那些企图维持自身霸权地位,继续对全球政治和经济发号施令的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2008年的经济动荡是建立在单一统治基础上的发展模式陷入严重危机的表现。他同时还警告说,必须吸取深刻教训才能理解世界的多样性。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为建立“世界单极模式”采取了哪些措施?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13.(20分)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区域,又是文明进步的前沿地带。
材料一 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其中具有百万人口的城市就有两个,汴京和临安。宋朝人口超过20万的城市有6个,宋朝10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几个增加到46个。在宋代,逐渐打破了坊市格局,街道上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北宋开封已经有6400多家大中型工商业者,8000—9000家小商小贩。宋代新兴的市民阶层的诞生,安逸的生活使宋人消费意识浓烈,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如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薛风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1)指出材料一中宋代城市发展呈现的特点。(4分)
材料二 1750年英国人口有1050万,1850年为2750万,1851年,城市人口占英国总人口的50.2%,首次超过乡村人口。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现代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人口变化的特点及影响;并概括英国
- 3 -
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6分)
材料三 以英国为典型代表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是资本主义在城市和农村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而近代中国城市化模式与之相去甚远。日渐完善的口岸城市体系及农业过剩人口涌进城市,形成了中国畸变多态的城市化特征。里弄胡同茅草破屋是多数市民的栖息之地,农民离村与相关的都市膨胀问题日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造成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的相关因素。(4分) 材料四
上世纪60年代“离开城市” 上世纪80年代“进入城市”
建国以后城市人口变化趋势示意图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析在“建国以后城市人口变化趋势示意图”中,C点-D点、E点-F点呈现出不同变化趋势的原因。(4分)
材料五 二战结束后,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场以公共住宅为核心的建设高潮。到了70年代,随着各国财政负担过重和社会经济发展停滞等问题的加剧,私有化和市场化的住宅政策成为政府的最佳选择。
(5)依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后半期西欧主要国家住房政策调整的实质。(2分) 14.(17分)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格勒之战,英美报纸比之为凡尔登战役,“红色凡尔登”之名已传遍于世界。这个比拟并不适当。今天的斯大林格勒之战,比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凡尔登来,有性质的不同。……这一战,不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甚至也不但是这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 4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