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马原课后习题答案(全)-2015版

马原课后习题答案(全)-2015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3 21:11:56

17

处都再生产出并且必然会再生产出现存制度的一切缺点”,从而在性质上也是不能和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公有制等量齐观的。

这些“新社会的因素”、“新的经济制度要素”的不断积累既可以调节、缓解生产资料资产阶级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羁绊和制约,可以使资本主义继续容纳和发展生产力,可以使资本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得到相当程度的缓和,但不可能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成分。

八、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答: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制度空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化生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就决定了它必将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着三个方面的客观条件:提供着最重要的物质准备即生产走向最全面的社会化;提供着社会化管理机构的准备即垄断组织和国家垄断;提供着资本变为社会财产的过渡点即股份公司和垄断资本。但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却是一个漫长的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因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资本主义制度自我调节的能力尚未穷尽,当代资本主义暂时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庞大的世界体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逐步的、复杂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完善需要一个历史的过程。最终,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九、有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是 “垂而不死,腐而不朽”,你怎么看待资本主义在战后的发展状况?

答:帝国主义阶段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最后阶段;然而近100年来,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社会却“腐而不朽、垂而不死”,这引起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的怀疑。其实,马克思和列宁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在他们的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占有的私有性”的确阻碍、束缚了“生产的社会性”的发展。典型的事例是1929年度出现的世界范围的全局经济危机,使全世界的生产力几乎下降了一半。问题是,此后资本主义社会有见识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对私人资本垄断体制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并充分应用当代科学技术对落后的、陈旧的生产力进行大幅改造和重组。科学技术不仅大幅度提高了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还猛烈地促进了居民的消费需求,扩大了消费市场。迅速发展的信息产业就是当代科学技术极大开拓消费市场而迅猛发展的结果。所以,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占有私有性”仍构成对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仍处于持续发展时期,世界资本主义仍处于相对稳定阶段。

二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的70%—80%,源于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它们从中获取了巨额利润和剩余价值。这样,在不改变财富分配比例甚至提高资本家所占比例的前提下,可以增加劳动者收入的绝对量。这是资本主义能够得到发展的根本原因。三是借鉴社会主义做法,克服资本主义某些弊端。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与完善,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的,其制度所决定的腐朽性和落后性并没有被改

18

变。从另一角度看,在科技革命促进下,当代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所进行的某些社会改良,虽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但在客观上却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胎胞里孕育和生长着“新的社会因素”。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一、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的产物?

社会主义是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进入现代科学发展时代后,几乎与资本主义同时产生,又在社会实践中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一种人文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集中表现在政治经济秩序生产关系上:一个维持私有制,一个消灭私有制;一个反映占人口不足5%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时代要求,以及相应的文化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另一个反映占人口在95%以上被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时代要求,以及相应的文化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二者都具有鲜明的阶级倾向和政治倾向,从而使人类进入现代科学发展时代500多年后,逐渐形成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文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哲学科学理论体系,及其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

然而,上述的一切得以成立的条件却都必须以“人文主义”和“文化第一性”为基础和前提,离开这一前提,人类所知道的一切都无从谈起。换言之:人类所知道的一切,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而不是“自然”和“物质第一性”的产物。所以,社会主义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的产物。

二、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认清与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首先要注意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是理解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和依据.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进化和发展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其目标是人的解放.这一进化与发展必须经过工人阶级自觉的、长期的斗争才能实现,无产阶级要推动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进化和发展,其自身必须要有成熟政党的正确领导,必须掌握国家政权,这些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三、考茨基认为: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做法,就像“一个孕妇,她疯狂万分地猛跳,为了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引起早产。”“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早产论”的内容和论证方式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但在不同时期对人们的影响却不一样。20世纪末,由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早产论”似乎得到了某种“验证”,因而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你对“早产论”是如何认识的?

答:社会主义“早产论”的主要观点是,一些国家的社会主义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其生存和发展不具备必要的物质文化条件,失败是必然的。有些人把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制度遭到颠覆的根本原因,归结于超越了资本主义高度发达这一阶段,忘记了“只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社会主义才能取得胜利”,等等。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落后国家之所以率先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胜利,是国际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逐渐激化的必然结果,是落后国家自身具备发生革命的全部客观依据的必然结果。根据“两个决不会”的原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没有社会化大生产的

19

发展,没有具有社会性质的生产力,就不会有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更不会有马克思主义政党,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农民起义只能在封建制度范围内改朝换代,建不成社会主义,因为当时没有建立这种新社会制度所需要的具有社会性质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生产力具有了社会的性质,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建立的必要物质条件。在沙皇俄国、解放前的中国,尽管资本主义没有高度发展,但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机器大工业、相当数量的产业工人队伍。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了工人阶级自己的政党——共产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物质条件已具备,无论是1917年的俄国,还是1949年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物质条件都已具备。俄国、中国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正是历史必然性的体现。处在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大背景下,这些国家出现了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无产阶级,并掌握了无产阶级解放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在整个社会被推到了崩溃的边缘的时候,选择社会主义是唯一的出路。否认在经济文化较为落后但资本主义已经有一定发展的国家里可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观点,实质上是一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庸俗生产力论。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低潮的现象,并不能给“早产论”提供任何帮助。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实践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现状况,主要取决于社会主体的实践。如果实践主体出现失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甚至会葬送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社会主义运动之所以在一些国家出现曲折,其原因恰恰不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而在于那里的实践主体——党的指导思想和党的组织出了问题。

四、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十月革命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严重的挫折。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邓小平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如何理解邓小平同志上述论断的深刻含义?

答: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是一切事物发展的辩证法,社会主义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曲折,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正常现象。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要经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即使是一个剥削制度代替另一个剥削制度,也不可避免需要经过长期的曲折反复。社会主义要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制度的社会,同一切剥削制度实行彻底决裂,必然遇到剥削阶级的全力反抗。同时,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和遵循,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也需要不断尝试。加上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时间短暂,基础薄弱,在两种制度共存的竞争格局中处于劣势,其巩固和发展的过程就不能不是一个更加曲折和更加艰难的艰辛探索过程,就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和波折。

但是,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仅仅只表现为曲折性,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这是任何力量都不可扭转的历史趋势。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首先,社会主义代表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般而言,社会的发展状况如何,主要是看该社会在本质上能否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解决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对立,为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从根本上消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虽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某些环节上还不够完善,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它代表历史发展的总方向,能够充分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其次,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能够在自我完善中实现不断发展。一种

20

社会制度是否具有发展性、前进性,与其自身是否能够自我完善密切相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与以往私有制社会根本不同。从性质上看,它是非对抗性的,是人民内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方法,不是通过社会外部的力量,而是通过社会自身内部的力量,即通过社会改革来实现。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进一步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再次,社会主义事业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社会主义事业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人民内部尽管也有矛盾,但是,这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社会主义能够通过自身的力量克服各种错误与不足,在人民内部自己解决。

当前,虽然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较量中还暂时处于弱势,但社会主义是人类美好的理想社会,它作为具有无比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经过风雨磨练,一定会更加巩固、发展和壮大。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事业是长期的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艰苦奋斗。在这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出现高潮还是低潮,我们都绝对不能动摇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此外,苏东剧变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我们就必须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看待社会主义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曲折,坚定社会主义终究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首先能够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根据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历史条件,曾经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在单独一个国家内发生和取得胜利,它将在资本主义国家、至少在主要的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形成了世界市场,把全球各国人民,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彼此紧紧地联系起来,致使每个国家的人民都受着另一国家事变的影响。大工业的发展,使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发展得不向上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了社会上两个起决定作用的阶级,它们之间的斗争成了这一时代的主要斗争。各国资产阶级政府在反对无产阶级时是一致的,它们会联合起来共同镇压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因此,社会主义革命是国际的事业,它将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发生,至少在英、法、德同时发生,才能取得胜利。

第一,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在同一社会形态的众多国家和民族向更高社会形态迈进的过程中,经济比较发达、制度相对完善的国家和民族,其社会形态的演进往往带有滞后的特点。因此,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独有的现象。

第二、本世纪上半叶,世界社会主义的革命突破虽然都发生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究其原因,仍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基本矛盾及其由此而引发的其他社会矛盾的空前激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战争向外转移危机和矛盾的结果。

第三、二十世纪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兴起是和帝国主义战争联系在一起的。帝国主义战争,作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不仅给落后国家的革命造成有利的国内革命形势,同时,它也使帝国主义各国在战争中相互削弱,使资本主义统治链条上出现薄弱环节为革命的突破创造了有利的国际形势。

第四,任何一场革命都不可能在条件完全具备、万无一失的情况下进行,革命总是有风险的。对于革命者来说,不顾革命的主客观条件,盲目蛮干、搞冒险主义固然是不可取的,但在应当行动的时刻不敢行动或动作迟缓,同样也是不足取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总是将革命的胆略和求实精神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革命时机敢于革命,敢于取胜。

社会主义革命的突破都发生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发达资本

搜索更多关于: 马原课后习题答案(全)-2015版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17 处都再生产出并且必然会再生产出现存制度的一切缺点”,从而在性质上也是不能和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公有制等量齐观的。 这些“新社会的因素”、“新的经济制度要素”的不断积累既可以调节、缓解生产资料资产阶级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羁绊和制约,可以使资本主义继续容纳和发展生产力,可以使资本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得到相当程度的缓和,但不可能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成分。 八、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答: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制度空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