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浅谈《象棋的故事》中人物象征意义
1成功后拿破仑,那你不是很容易认为自己是一个伟大的人物吗?”○
的琴多维奇早已不是那个乡下来的土孩子,他不再惧惮那些城里人,他冷漠无情,目空一切,对于一场对弈,他毫不犹豫地漫天要价,他毫不遮掩地以迟到十分钟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漫不经心地与众人下棋,“他每一次走冢桌边,都是故意用一种似乎漫不经心的目光向棋盘扫上一眼,而对我们则根本不予理睬,好像我们也是没有生命的木头棋子似的。他的态度就像人们把一块骨头扔给一只癞皮
2,然而这些却还不是最恶劣的,他狗,连看也懒得去看它一眼。”○
在与B博士的第二局对弈中,由于识破B博士的破绽,而丝毫不在乎将B博士逼疯,仅仅为了自己取胜,甚至在最后还不忘记假惺惺的表现出自己的宽大为怀“这个进攻计划安排得不算坏啊。作为一个业余
3故事发展到最爱好者来说,这位先生实在是个极不寻常的天才。”○
后,谁又能想到那时的琴多维便是最初那个被视为智障的琴多维奇呢。而这一切,不正映射了希特勒执政以后,一步一步对人类的迫害,他焚书,禁书,使得一大批作家流亡海外;他迫害犹太人,使得几百万犹太人在苦难中死去;他迫害全世界的人,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几千万人在战争中命丧黄泉。而这一切,不得不引发思考,不论是对于象棋天才琴多维奇还是对于那个挽救国家于经济危难中的神人希特勒,成为一个天才与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到底哪一个更为重要。如果将道德价值观扭曲的天才推至高位,最终的结果,历史早已经告诉我们了。
与琴多维奇不同,B博士则是奥地利名门望族之后,然而这样一
1○2○3引自斯特凡·茨威格著,张玉书译,《象棋的故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
- 4 -
个有涵养有文化落落大方的人,竟在法西斯的迫害下成了一个精神分裂患者。茨威格在B博士的外貌描写上着墨并不很多,但都突出了“惨白”这一特点:“他那尖削的瘦脸在我先前散步时就因为它简直像石
1以及“ 他那还算年轻的灰一样奇怪的苍白而引起过我的注意。”○
2都让人直观感受到B博士脸,苍白得异乎寻常,两鬓全都白了。”○
在法西斯迫害下的身心俱疲。 B博士并没有过多地受到类似于集中营中的行刑逼供,他遭遇的是另外一种影响更为深远的迫害——心灵的孤立,精神的孤独。哪怕是逃脱了法西斯的魔爪,B博士也成了一个会随时不受控制痉挛的人,成了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分裂出两个“我”的人。面对法西斯的逼供,B博士孤独地抵抗着,最终他的抵抗取得了胜利,但付出的代价却是自身人性被彻底的摧残,在真空的虚无中,如何不让精神完全崩溃掉?在完全的孤独中,如何不让思想意志退化?万般无奈的B博士只能与自我进行对话,与自我进行博弈。正如杨荣在茨威格小说研究中提到:“虽然他没在战壕边和敌人战斗,但他在另一条不为人所见的战线上和敌人所进行的战斗,一样
3顽强抗争的是激烈而惊心动魄的,他是另一种风采的反战斗士。”○
B博士正是作者自身的真实写照,茨威格与B博士一样,都是奥地利人,在祖国被占领以后都遭受到了迫害,但他们都通过自己的方式对法西斯的迫害进行着顽强的抵抗,决不妥协!不同的是,B博士被关押,茨威格被迫逃亡。但这仅仅是形式上的不同,对于B博士而言,被关押在一个酒店的小屋子里,房间里面只有门、床、洗脸盆、沙发
1○2引自斯特凡·茨威格著,张玉书译,《象棋的故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
3引自杨荣《茨威格小说研究》第298页,巴蜀书社,2003 ○
- 5 -
以及窗户,B博士只能在无尽的虚空当中度日如年,他的精神受到了完全的孤立,被关押时他感到孤独无比;同样的,远离了自己祖国被迫逃亡的茨威格,正如他在自己回忆录提到的那样:“我的任何其他联系都被扯断了,所有过去有的一切,曾经有过的一切,被粉碎了。”
1他先后逃到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作为一个作家,作品在其所○
能阅读的人群当中被列为禁书,虽然逃到了其他的国家肉体上没有受到伤害,但是精神上却与自己的祖国,与自己的文化完全孤立,陷入了精神上的孤寂之中,对于茨威格而言,他又何尝不是和B博士一样,时时刻刻都在抵制自己精神崩溃的危机呢。二者的肉体都有聚居之所,但是心灵却始终找不到归乡之路。终于B博士在一位好心医生的帮助下逃脱了法西斯的魔爪,但却不得不“签字保证,在两星期内离
2看似平淡一句话,没有过多的修饰,但对于一个本开我的祖国。”○
就已经孤独不堪,身体孱弱,精神无法自控的人而言,离开自己的祖国,究竟意味着什么?是进一步把人推向绝路?还是自此终究可以开始新的生活?对于B博士,我们已经无法推测了,但是,对于茨威格,这个被迫离开自己的祖国,逃到英国,又因为战火的祸及不得不逃往美国,最后,美国的参战,这个对战争结束彻底无望的心灵流亡作家只能再次逃亡。茨威格曾在自己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中写道:“如果人失去了自己立足的土地......人就挺不起来腰板,人就变得越来
3 这大概是茨威格绝望而至自越没有把握,越来越不相信自己。”○
杀的原因吧,他亲眼目睹自己的祖国被法西斯蹂躏,经历犹太人被纳
1○3引自斯特凡·茨威格著,舒昌善等译《昨日的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
2引自斯特凡·茨威格著,张玉书译,《象棋的故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
- 6 -
粹的毒害,却没有一丁点办法来阻止这一切,他终于选择了“在这条由纽约开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船上”放弃了自己生命的棋局,以自杀结束了这孤独的心灵流浪。
小说中,除了琴多维奇和B博士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象棋爱好者,作者给予笔墨最多的便是麦克柯诺尔,一位赚了一些钱的苏格兰采矿工程师,被“我”所设的棋局所吸引,连输三盘却仍然自大,不肯承认自己棋技有限。在遭受世界冠军琴多维奇的“藐视”以后却不惜以每局250美元的高价买来和琴多维奇的对弈。这样一位粗壮结实,孔武有力的竞技者,在面对琴多维奇的冷漠、孤傲、自大与狂妄时却敢怒不敢言,在输掉与琴多维奇的第一局对弈以后,虽然表现的十分愤怒,却又还是选择再次付出250美元,换取与琴多维奇的对弈。这种牺牲利益换取暂时的享乐的行为,不正是二战爆发前夕,英法等国对德国姑息纵容、退让屈服“绥靖政策”的一种含沙射影?英法美等国在二战爆发前夕对德国的扶持,不惜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来换取暂时的和平,纵容德国吞并奥地利,强行割让苏台德地区给德国以企图满足希特勒,换取自身的利益。这种姑息纵容却最终让他们自食恶果。表现在文章里面便是麦克柯诺尔不惜一次一次地用250美元来满足琴多维奇的胃口,以换取与世界冠军对弈,甚至幻想可以取得胜利,而最终的结果是,琴多维奇看出B博士的破绽,以恶毒的缓慢进攻拖垮的B博士,险些将其逼疯。故事的最后便是琴多维奇依旧占了上峰,那一群散兵游勇的象棋爱好者最终还是没能战胜他,正如,到作者辞世前夕,二战仍没能以德国的失败而告终一样。
- 7 -
最后不得不提文中的“我”,我是对琴多维奇有一定了解的人,也是对B博士的悲惨遭遇感同身受的人,正是出于对B博士的了解,我才不像其他人一样表现的只对棋局感兴趣。“我”在B博士与琴多维奇的对弈中,更加关心的是B博士自身的状态,忧虑他的病症,如若不是“我”及时的劝阻,B博士便极有可能在那场对弈上彻底崩溃,再次回到其精神分裂的世界当中。“我”毫无疑问是这篇文章中一个富有人道主义的人的代表,“我”深刻地同情B博士的悲惨遭遇,也对法西斯的迫害深恶痛绝。这一类人大概就是茨威格在心灵流亡过程中那么一两个稍微可以有所寄托的人吧,抑或是,那些人性尚未泯灭的人,甚至再具体一点,陪伴茨威格一起自杀的绿蒂便是这样的一个形象吧。
《象棋的故事》至此结束,那位精通棋艺的B博士结束了对弈,那位给深受法西斯迫害的人民送来希望的斯特凡·茨威格也结束了他的“对弈”。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远没有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去已久,纳粹对人类的迫害虽也早已不复存在,但怎样对待类似于琴多维奇这样的,眼里只有象棋与金钱的单一的天才亦或是这类偏执狂,怎样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再次爆发,怎样让和平之光自此以后永久普照大地,却是我们不得不长期思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斯特凡·茨威格著,张玉书译《象棋的故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斯特凡·茨威格著,舒昌善等译《昨日的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张晏《茨威格中短篇小叙事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杨荣《茨威格小说研究》,巴蜀书社,2003
- 8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