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8复习参考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1
第30期
1 让语文学习快乐起来/荷洁//30—1 2 为了语文这棵常青树/毕于阳//30—4-6 3 语文教材选文的五个向度/李明高//30—7-9
4 删改:新课标教材的“削足适履”/孙富中//30—10-11
5 中学教材古诗文选目缺失什么?——答程翔老师《谈古文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问题》/刘笑天//30—12-13
6 淡妆浓抹总相宜/秦颖雪//30—14
7 让能力与德行并肩成长/李君//30—14-15 8 理想课堂的四个要素/史元春//30—15-16 9 我理想的语文课堂/潘多,于晗//30—16
10 化语文课为苦海中的小舟/景暑楚//30—16-17 11 梦里花/刘坤//30—17
12 《想北平》教学简案/杨斌//30—18-19
13 网络教学方法举隅——从《捕蝶者》的教学谈起/李擎//30—20
14 教而得法 事半功倍——语文有效性阅读手记三则/申卫平//30—21-22 15 《归去来兮辞》诵读教学/雷声//30—23
16 小说教学如何突破知识瓶颈/张阳成//30—24-25 17 反思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张春海//30—26-27
18 自我完善——跨越两千年的美丽思想——苏教版“获得教养的途径”备教策略/俞万所,张一山//30—28-30
19 人教版教材节选《雷雨》有缺失吗?——与朱文成老师商榷/余长敏//30—31-32 20 《我与地坛》的几个关键词/周永刚//30—33-34
21 李白何以“惊悸”?——我读《梦游天姥吟留别》/黄邵辉//30—35-36 22 只恐夜深花睡去——由《花未眠》想到的/王芝腾//30—37-38 23 “犹厌言兵”者当为“废池乔木”/季建飞//30—38 24 课文注解商榷二则/刘俊凯,吴谋//30—39
25 写作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第四届新课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参会有感/郭毅,张华军//30—40-41
26 真实的写作与“幻城”的营构/钱华//30—42-43 27 让真情融注笔端/吴剑如//30—44
28 作文之基点:涵养丰沛情感/范玲玲//30—45 29 也说“为何无话可说”/沈坤林//30—46-47
30 作文新题设计六则/申青山,杜保军,程钧//30—48-49 31 2008年高考作文题述评/张悦群//30—50-52 32 从高考作文看作文教学/黄活汉//30—53
33 高考作文请关注国计民生/王东,冯莉//30—54
34 好奇心:“反作文”教学观的忠实体现/王海峰//30—55
35 关注生活才能提升品位——2008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评析/李建生//30—56 36 湖北卷高考作文题评析/梅其涛//30—57
37 小小“好奇心” 激起千重浪——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阅卷感言/倪同刚//30—58-59 38 语文教学研究的多学科视域拓展——评《西方方法论与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改革》/朱绍禹//30—60
39 2008年高考作文题汇集//30—61-62
40 2008年度中国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设计)大赛//30—65 41 全国中语会30年巡礼第七届年会/顾之川//30—66 42 第十一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30—67
第31期
1 参加品牌大赛 夺取全国大奖 就读名牌大学 第十一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31—1
2 打开自己的“源头活水”/毛梦溪//31—1
3 让语文课成为真正的语文课——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思想探析/张广武,赵子厚//31—4-6 4 高举着本色语文的旗帜前行/黄厚江//31—6
5 略说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味”/曹勇军//31—7-9 6 课堂教学策略的非语文意义批判/吴张泽//31—10-11
7 文学教育该姓什么?——从阿Q身世揭秘谈起/高伟毅//31—12-13 8 口语交际在教学中的落实/郑桂华等//31—14-17 9 《道士塔》两人教/赵杰等//31—18-21
10 教学对话中的“求异存同”/费颖//31—22-23 11 让公开课在“常态”中凸显精彩/李跃进//31—24 12 知人论世——解读文本的双刃剑/朱前珍//31—25-26
13 语文教师要有课堂教学的定位意识——由听《最后的常春藤叶》一课想到的/韩国存//31—27-28
14 拓展 创设语文课堂教学的别样精彩/徐健//31—29
15 加强诵读 理清思路 品味语言 积淀思想——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必修1第三单元备教策略/龙祖胜,张建初//31—30-32
16 一曲“生命衰亡”的颂歌——关于《故都的秋》主题的思考/汪嘉宾//31—33-34 17 《泪珠与珍珠》主旨索隐/于伟章//31—35-36 18 刘兰芝缘何被遣?/李亚鹏//31—37-38
19 “但为君故”中的“君”指谁?——对《短歌行》的另一种理解/赵文汉//31—38 20 吴妈不像是“看客”/陆婧暐//31—39 21 荷塘月色下的朱自清/倪修山//31—40-41
22 一种作文教学新体系的构建/陈继英//31—42-43 23 分层彰显记叙文写作中的亮点/吴清锋//31—44-45 24 由“海棠诗社”想到的/胡成弟,周益春//31—46 25 作文评改可以这样进行/曹明法//31—47-49 26 有效作文讲评课五个环节/王亚声//31—49-50 27 作文新题设计四则/刘兆明,于欣//31—51
28 我国语文考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唐建新//31—52-54 29 关注字形考查新变化/龚玉华//31—55
30 荞麦花开白雪香——2009年高考字音、字形备考策略/连中国,张彩虹//31—56-57 31 关注高考成语新题型/曹国宾//31—58
32 高考扩展语句题解题指导/刘高伟//31—59-60
33 立足语法 分类细化 归因强化 语感综合/金新宇//31—61-62
34 回归我们的开放式阅读传统——“左图右史”与“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蒋寅//31—63 35 2008年度中国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设计)大赛//31—65
36 全国中语会30年巡礼 第八届年会/顾之川//31—66
第32期
1 从心无声/段怀清//32—1
2 “课外拓展”的系统机制与教学建议/张悦群//32—4-7 3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拓展和延伸?/卢雪飞//32—7-9 4 经历语文之路,通向澄明之境/金戈//32—10-12 5 独立思考勿乱“套”/于漪//32—13-14 6 语文教学积弊三题/方关军//32—14-15 7 刍议中小学写字教学/郑忠耀//32—16-17
8 谈谈略读课文的教学——以苏教版九(上)第二单元《多收了三五斗》教学为例/徐德湖//32—18-20
9 精磨细砺才卓越——《学会例证》议论文写作指导/姚友良//32—20-22 10 文本解读的五个角度——以《愚公移山》为例/林忠港//32—23-25 11 古诗文中清酒和浊酒的区别/闫新巧//32—25
12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写错了吗?——关于何其芳《秋天》诗中一个句子的赏析/洪琳娇//32—26-27
13 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夏感》备课札记/周治军//32—27-28
14 新课程作文教学系列讲座及精彩实例(八) 写作教学:过程指导/郑桂华//32—29-31 15 材料的选择与顺序安排/朱丹萍//32—31-33
16 寻找情感的载体——将情感落到实处的指导/陈彤//32—33-34 17 论证:遵循思维的逻辑/郑桂华//32—34-36
18 智能练习,助学助读——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42)/余映潮//32—37-38 19 易中天口才艺术对教学语言的启示/李小军//32—38-39 20 “五感一动”,让语文课焕发生机/韩辉//32—40-41 21 《苏州园林》创新设计/张国生//32—42-43
22 立足于思维和情感的双重发展——谈《愚公移山》的教学策略/马志英//32—44-45 23 学说真话,学用真情——《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片段/聂道英//32—45-46 24 作文教学:给每个孩子一部人生/徐社东//32—47-49 25 命题作文的位点应该在何处/许景明//32—49
26 中考作文的五大硬伤及教学反思/丁卫军//32—50-51 27 中考隐喻型作文题例说/汪昌友//32—52
28 2008年中考综合性学习类考题评述/蒋红森//32—53-56 29 《台阶》教学设计/张春利//32—57
30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李春晖//32—58 31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闫化英//32—59 32 《成功》教学设计/周松传//32—60 33 行走在语文课改的路上/陈伦英//32—61
34 一棵“树”的成长——浅谈如何开展综合阅读/吕俊群//32—62-63 35 洪宗礼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在江苏泰州召开/戈致中//32—64-65 36 影响中国20世纪的语文教育大家 欧阳黛娜/乃森,顾黄初//32—66 37 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语文报》编辑部、《语文教学通讯》编辑部2008年共同举办——第十一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32—2
第33期
1 1978~2008中国语文生态大考察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语文报社30周年“中华语文万里行”圆满结束//33—1
2 “教育是桌子”之遐想/方利民//33—1
3 “生命化”:让教育不断返归耐心与谨慎——济南讲学实录/张文质//33—4-7 4 “还学于生”:企盼语文课堂的智慧转身/周一贯//33—8-11 5 2007年《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珍藏本//33—11
6 阅读教学,正走在回家的路上——参加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有感/陈金才//33—12+22
7 追寻本色语文 实现有效教学/殷光黎//33—13-15 8 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误区/孙建锋//33—16-18
9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实录及策略/李卫东//33—19-22
10 种下一颗诗的种子——《有的人》教学实录及评点/武凤霞//33—23-26
11 如果想让诗歌在学生心底开花??——由武凤霞执教《有的人》想到的/彭清亮//33—27-28
12 唤醒词语,丰盈语文教学细胞——谈谈词语教学设计的三个问题/叶洪林//33—29-30 13 亲情——在老人与海鸥之间荡漾——《老人与海鸥》教学思考/罗才军//33—31-32 14 情味的凝聚与稀释——解读《影子》及其改动/刘卫锋//33—33-34 15 一座楼,两个人,一首诗——细读《黄鹤楼送别》/曹红燕//33—34-35 16 经典传承与创新——传统名篇《景阳冈》磨课历程/施维良//33—36-38 17 三代《景阳冈》——三种《景阳冈》教学设计比较/徐俊//33—38-42 18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孙红梅//33—43-44
19 《窗前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语文S版二年级上册)/刘世辉,彭莉华//33—45 20 “学会申诉”教学设计/葛玲芳//33—46-47
21 推开京剧殿堂的一扇门——“走近京剧”活动课设计/李智婷//33—47-48
22 正本清源 返璞求实——课堂教学有效向度的商榷和理性回归/卢佰利//33—49-51
23 选找教学突破口 引导学生学习用语文——对“例子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陈全席//33—52-53
24 强化教师批改——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傅登顺//33—54-55 25 当下点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举措/褚嘉耘//33—56 26 QQ,打开师生交流的另一扇窗/吴志强//33—57-58
27 金秋的记忆——我上《奇怪的大石头》的故事/李琼英//33—58-59 28 最是书香能致远/张祖庆//33—60-61
29 引导作文教学方向,探究作文教学模式,推出优秀语文教师 媒体看课:2008中国小学作文教学擂台赛通知//33—62 30 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语文报》编辑部、《语文教学通讯》编辑部2008年6月起联合举办第十一届“语文报杯”全国小学生作文大赛//33—63
31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与本刊联合主办2008年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设计)大赛//33—64
32 重庆市大渡口区实验小学//33—65
第34期
1 新课程呼唤语文审美教育/李西建//34—1 2 成长三题/曹军利//34—4-6
3 语文素养及教学内容的思考/吴亮奎//34—7-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