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计学原理教案
会计学原理是会计学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并以工业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例,论述由填制凭证、登记帐簿、编制会计报表等构成的会计核算过程,以及不同类型的帐户处理程序。会计学基础知识是所有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
第一章总论 本章描述
本章主要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阐述会计作为一种经济信息系统,所服务的对象,提供的信息内容,提供信息的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核算应当遵守的一般原则等。会计工作的组织方式。
学习本章,重点应掌握:
一、什么是会计 1、定义
会计是计量经济活动、处理并加工经济信息,并将处理结果与决策者进行交流的经济信息系统。 2、会计提供的信息: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利润分配、现金流量 3、会计信息提供的方式:会计报表 4、会计信息的内部使用者和外部使用者
二、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管理要求的迅速提高相联系。实践证明,经济愈发展,会计愈重要。
会计有着悠久的历史。人类社会没有文字之前,“绳结记事”、“刻木求日”、“垒石计数”是最初的会计记录。中国的陶器兽骨记录,埃及的纸草记录,印度的多罗叶记录等揭示了人类社会最初的会计行为。 最初意义上的会计,只是一些简单的记录、计算,只是作为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当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会计才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形成特殊的、专门的独立的职能,并逐步形成了专门从事这一工作的专职人员。
在我国,最早发展起来的是官厅会计(即政府会计)。 会计的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有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过程。记录的内容不断丰富,计量的尺度、核算的方法、核算的工具不断更新。
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Luca Pacioli)有史以来第一本介绍复式簿记的著作《算术、几何、比和比例概要》的问世,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始。 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促使成本会计得到迅速发展。 成本会计的产生和不断完善,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分离,是现代会计的开端。 世界经济的发展,对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协调各国的会计实务,规范会计信息,加强会计信息在世界范围内的可比性,促进各国会计实务在国际范围内的协调一致,成为会计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会计的基本职能
1、会计的定义和基本特点; 2、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职能;
3、会计的一般对象和工业企业的具体对象; 4、会计核算的方法及相互关系;
5、初步掌握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和会计核算一般原则。
1
1、会计核算的职能
会计核算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方式,将各单位(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所进行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内容转换成对决策者有用的会计信息。 (1)会计核算职能的基本特点 (2)会计核算的内容
2、会计监督的职能
会计监督指通过由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国家会计监督和社会会计监督等组成的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和会计工作实行有效的会计监督。 (1)单位内部会计监督 (2)社会会计监督 (3)国家会计监督
3、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关系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具体内容,即会计的客体。 一、会计的一般对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一般对象可以表述为或“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或“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1、资金: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物资 资金的表现形式
2、资金运动:用货币表示的商品价值运动。
二、会计的具体对象
(1)企业单位的会计对象:资金的取得(投入)、周转和退出。 工业单位的会计对象 商业单位的会计对象 工业企业与商业企业的比较
(2)机关事业单位会计的对象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又称会计假设,是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时间等因素作出合理的设定。我国会计核算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作为基本前提。
2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即会计所反映的是一个特定的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会计主体假设为会计核算明确了空间范围。 1、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区别
一个法律主体往往是一个会计主体。据《公司法》的有关规定,独立开展经济活动;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独立进行会计核算,编制会计报表,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一个会计主体则并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2、会计主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1) 拥有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资金; (2) 进行独立的生产经济活动; (3) 实行独立的财务会计报告。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将继续下去,在可预见的将来,会计主体不会面临破产或进行清算。
持续经营核算前提的意义
(1)明确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为企业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的稳定提供了前提。
(2)为确定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区分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等提供前提。 (3)为会计分期前提提供条件。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划分为若干较短的、长短时间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编制会计报表。 1、会计分期的意义
(1)明确规定了会计工作的具体时间范围。
(2)对会计原则及会计政策的形成和选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3)由于会计分期,会出现收入和费用的收付期和归属期不一致; (4)由于会计分期,产生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原则; (5)产生应收、应付、待摊、预提、递延等会计事项。
2、会计年度:以一年确定的会计期间。 我国的会计年度采用日历年度。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就是以货币作为计量尺度来计量、记录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并将其转化为统一的以货币表现的会计信息。 1、有关规定
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有外币收支的企业,也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会计报表应折算为人民币。
3
2、附带假设:货币本身的价值是稳定不变假设。
会计核算一般原则是进行会计工作应遵循的规范准绳。会计核算一般原则包括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以及对以上原则加以修正的一般原则三个方面。
一、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
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以及证明其发生的会计会计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
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指标在内容和核算口径上应该与历史的、计划的及其他单位的同类指标一致,以便在不同企业之间横向相互可比。
一贯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又称一致性原则。要求会计主体在前后年度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应当保持一致。会计方法和程序一经采用,不得任意改变。 当有关法律发生变化,要求企业变更会计政策;当事实证明企业选用新的会计政策,能购使提供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更为可靠,更为相关,企业可以变更所选用的会计政策。但应将变更情况、变更原因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加以说明。
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会计报表数据必须清晰、明了、简单、易懂。便于信息使用者正确理解和高效使用。
二、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中,以权益和责任是否发生作为标准来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原则。与权责发生制相对的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原则是收付实现制。即以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详见第四章)
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要求同一会计期内的收入应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配合比较,在同一会计期内登记如账,以便正确核算本期损益。
配比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
因果配比:已售商品的取得成本和提供劳务的实际成本在其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获得收入的同一会计期间转为费用,与其销售收入相配比。
及时性原则
指会计信息应当及时处理,及时提供,以充分发挥信息的时间价值。
相关性原则
又称有用性原则。要求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必须能够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