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农问题浅析
中国社会问题透视---“三农”问题探讨
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
题,结构不协调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目标。对照这个目标,最大的差距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经济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
关键字:“三农”问题;统筹发展;现代化;小康社会;农村经济 正文:一、“三农”问题的内容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内容。
(一)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业经济效率地下,产业化程度地。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
(三)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二、“三农”问题产生的背景 (一)历史原因
1、工农产品剪刀差。建国初期,为了发展工业,政府对农产品实行价格剪刀差,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发展工业。
2、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农业和非农业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被筑起了一道高墙,随着经济的发展,历史上延续下来的传统农业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3、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展而轻视轻工业的发展,重视生产性建设而轻视非生产性投入,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 (二)政策原因
从发展上看,农村经济超常增长后,出现了滑坡。其有政策方面的原因。 1、农业内部积累机制弱化,短期行为严重。
2、政策因素也造成了不利于粮食生产形势,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下降。 3、地方财力增加,但地方投资却明显向城市倾斜。
4、全国工业投资大幅增加,但为农业服务的农用工业投资却不断下降。 5、在城市工业经济过热增长中,投资膨胀和消费基金膨胀导致持续通货膨胀。 6、农村基本设施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 7、税费体制不合理。
8、农业经济组织形式的不足日益暴露。 (二)其他制约因素
1、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以及农业结构不合理等都是“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因为农产品都呈现出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的供过于求现象,导致农产品价格连年下跌。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不合理的负担过重以及深层次的体制等问题都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一)“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
1、农民的农业收入普遍偏低。由于农产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民生产成本增加,同时农产品价格一直低迷,农产品产量有所减少,因而农民的农业收入普遍减少。
2、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拉大。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一直高速增长,然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东西部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以及农村消费的疲软,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刚性因素。
3、耕地面积和农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政府的退耕还林和退更换草等生态退耕措施,新增建设用地占用了大量耕地,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而荒置农田,这一系列情况致使我国一些地区农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
4、农产品价格较长时间内持续的低迷。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我国实行农产品国家收购制,以较低的价格收购农民生产的粮食以作为国家战略储备资源,造成主要农产品价格现在仍然处于低迷状态。 5、 农产品生产资料价格和质量问题日渐突出。各种各样伪劣假质产品充斥,种子、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状况令人担忧。同时,近年来农资市场上的各种生产资料价格普遍上涨,直接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二)“三农“问题的危害
1、 影响社会稳定。农村的基尼系数增幅过快,远大于城市的增幅。 “三农”问题不解决,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稳定;从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2、 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大。据测算,中国有近3亿剩余劳动力。众多的农村劳动力无法消化,只能向城镇转移,如何解决3亿人口的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困难。
3、 经济基础动摇。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工业化和人口城市化的基础。若无农业的保障,工业化和城市化都是空谈。
4、 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影响政治稳定。农村生产力落后,农民收入偏低,农村购买力弱,农民生活幸福感不高。大量农民涌进城市,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等。 四、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 (一)又有利于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
(二)有利于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三)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目标。对照这个目标,最大的差距在农村。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 五、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以工代劳,以城促乡。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制定统一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布局,促进城乡各产业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的投入。
(二)加快农村发展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加大对农村的农民的补贴力度,增加农民收入。
(三)发展乡风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素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加大政府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巩固基础设施建设。
(四)借鉴国外的“三农”政策,政府加大对农业财政和农产品价格的支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适度提高和调整农产品价格,使农民增加收入。
(五)发展农业科技,建立现代农业。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和教育培训,增大农民人力资本投资。 (六)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产品的升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产品产量。
(七)进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既要坚持土地公有制,也要明晰土地产权,正确对待城乡土地制度“二元”结构。让农民真正拥有土地的使用权,防止地方政府滥用土地,保障农民土地权利,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参考文献:《宏观经济学》(M)《公共经济学》
(M)《关于三农的几点浅析》(C) 《为推进农村小康建设而奋斗》(N)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