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词曲鉴赏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赏析】
这首诗写出了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飘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①④句叙事,②③句写景。①②句写此次出使的经历,在叙事写景中抒情,②句写景中虚实相映,表达悲壮情怀。③④句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景中寓事、景中含情。③句写景,以实写虚,融情于景。④句叙事,衔接①句。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首联:诗是送别诗,可送别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诗人自己。尾联:把江水(故乡水)作为给自己送别的友人来写,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构思独出心裁。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赏析]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诗的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远望,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诗的最后一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时,诗人已届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头”;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赏析】
这是一首古代酬赠诗,感情真切、沉郁中见豪放,时间由过去到现在和未来,情调由低
5
沉到高昂,波澜起伏,发展极其自然。①句写诗人的辛酸和内心的愤懑不平。②句中前句用典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后句用典暗示贬谪时间的长久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惆怅之情,“翻似”二字显然有抑郁不平之意。③句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借景物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沉舟”、“病树”自喻不悲观,令人回味、想象。④句点明酬赠的题意,对友人的关怀,与友人共慰。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
作者有感于晚唐统治者荒淫腐化、不思进取,而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望于侥幸。前两句写兴感之由,从叙事开始,借一件古物引起对前朝人事的慨叹。后两句议论,从反面落笔。借咏怀古事,寄托自己的抑郁之情。诗人讲了一个道理:要建立一番事业,需要一定的条件。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赏析】
本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全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表达诗人复杂的情感。①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豪放洒脱的气概。离别既忧伤又轻松愉快,用“日斜”和“天涯”烘托无限离愁,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两个画面相反相承,互为映衬。②句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的心态。融入议论,是遭挫折而弃官出都,但不一蹶不振,相反,想继续为国家民族效力。
过零丁洋
(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赏析】
全诗表现了文天祥为祖国为民族而视死如归的大义大勇、高尚气节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首联写诗人几十年来的风雨历程。颔联写作者忧国伤怀之情。颈联对偶、双关,概括诗人难忘的两次人生经历。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全诗叙事和抒情相结合,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6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苏轼:北宋文学家,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创豪放派词风,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词的上阕以写景为主,通过奇特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一个神话般美丽的境界,表现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下阕侧重议论和抒情,以对“天”“月”的问议,注释了一个积极乐观的人生哲理,表达了词人豁达的胸襟。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广为传唱。
写景、议论、抒情紧密结合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 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赏析】
张养浩:元朝散曲家,他为官清廉,爱民如子,此曲是他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途中所作。
这首小令描写了潼关内外山河的险要地势,抒发了历史兴亡之感,深刻地揭示了朝代的兴亡给百姓带来的无非都是苦难的社会现实。前三句先写潼关地势险要,暗示此处为兵家必争之地,引出历代战祸。中间四句写作者所见,引出自己的感慨——战祸之深重,灾难之大。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写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领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①②句写诗人居于闹市,而内心宁静脱俗并且设置悬念。几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境界。③④句具体描写自己的这种心境或心态,落日、飞鸟等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⑤句是全诗的总结,是点睛之笔。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关键在“心远”二字,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全诗语言平淡,韵味隽永。 行路难
7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
这首诗跳荡纵横,一波三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但又不甘寂寞,勇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倔强、自信、执着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①②句写酒宴时的情绪,“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③句正面写行路难。④句引吕尚和伊尹的事例,希望得到皇帝的重用,增强了诗人的信心和信念。⑤句句式短小、节奏急促,跳跃,写出诗人矛盾复杂的心理,但诗人没有气馁。⑥句写诗人坚定的信念。反映了诗人倔强的性格和开阔的胸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赏析】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在战乱中奔波辗转的杜甫依靠一些亲戚朋友的帮助,在成都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上元二年(761年)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大风将草堂上的茅草卷走,他为此写下了这首诗。这是一首歌行体古诗,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全诗分四节:
第一节写风破茅屋。其中\怒号\写出风的声势。一二句写出秋风的威力。\茅飞渡江洒江郊\中,\洒\字生动形象地写出风卷茅草,飞过浣花溪,然后向溪对岸的郊原纷纷下坠,接着写飞过浣花溪的茅草的下落。 第二节写群童抱茅。诗人焦急、无奈,恨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于国于家都没有用了。 第三节写长夜忧苦。\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写出诗人生活的贫苦,”床头屋漏无干处\写风卷茅草的结果。长夜漫漫,诗人失眠了,\何由彻\的反诘式的感叹,写出诗人渴望天快点亮的心情。
第四节写诗人大声疾呼。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情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的“庇”照应上文“漏”,“寒”照应上文“冷”,这两句写诗人的理想与宏愿,“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写诗人宁愿以“冻死”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温暖,这样的胸襟抱负,让人钦佩,感人至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