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浅析当今汇率制度及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
国际经济与贸易 金融理论于实务前沿
高的国家倾向于更多干预外汇市场。当固定汇率能给一国带来更大利益时,该国会应用紧盯的固定汇率政策。如果邻国都选择盯住的汇率体制,这些国家很有可能盯住的是同一货币。关于是盯住单一货币还是盯住篮子货币的判定。如果一国是低通货国家,且在与本国的货易中占主导地位,则可选择盯住该国单一货币。如果不存在在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则应选择盯住篮子。其好处有二:一是篮子中的单一货币波动不会对本国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二是对篮子中的货币选择适当权重能保护竞争。理论上,盯住一篮子货币有助于避免交叉汇率的不稳定,但实践中很难选择合适的篮子构成。篮子的权重和构成通常不公开,汇率波动区间及中央银行干预的手法不明确,盯住篮子的制度缺乏透明度和可信度。当所盯住的货币不能反映本国的贸易格局,或者贸易竞争对手已放弃了盯牢的体制,现行的盯住汇率体制就可能会降低本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可从盯住一个固定汇率转向爬行盯住,或从盯住一个固定汇率转而盯住一个汇率篮子。当持续资本流入时,可采用更有弹性的汇率体制。其好处,一是可降低资本流入引起的通货膨胀。二是可降低盯牢和严格管理的汇率体制的暗示作用,抑制短期流入资本的波动。三是鼓励谨慎的风险管理,抑制银行和企业无障地累积外汇头寸。四是由于市场参与者避险的需求,刺激即期和远期外汇市场的发展。
(二)固定汇率制度的退出
退出盯住汇率常常是被迫的。大部分放弃固定汇率制度,选择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的国家在这一转换过程中伴随着金融危机,是金融危机迫使这些国家被动退出。当一国经济严重放缓或金融部门出现问题时,很难维持盯牢汇率体制所需保持的高利率。当金融部门出现问题,如果采取提供再贷款的救助措施,将改变本国货币投放量,难以维持盯住的汇率体制。资本大量流入也会冲击盯住的汇率政策。经验表明,汇率稳定、本币升值是退出盯住汇率的时机。退出固定汇率制度需要为货币政策选择一个名义锚。国际金融经验有两个基本的货币政策名义锚可选,一个是货币供应量 ,一个是通货膨胀率。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都选择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名义锚,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金融市场的创新使得货币供应量和物价变动的关系高度不稳定。通货膨胀目标不仅使货币政策关注于国内的问题,及时对经济的变动产生反应,保持价
5
国际经济与贸易 金融理论于实务前沿
格稳定,使央行保持低通胀的承诺具有较大的可信度。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需要与一个更开放、灵活的市场机制来支撑,政府、政策要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由市场决定利率和汇率,增加企业、个人结售汇的自主性,进一步放开外汇市场,引进更多的避险工具。退出过程中,还要严密监控跨境资本的流动,防范热钱的冲击。
一、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
(一)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的选择
两极论者认为,在金融开放环境中,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只有自由浮动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度包括美元化制度、货币局制度和货币联盟。两极论把其他介于两极之间的汇率制度安排归纳为中间汇率制度,这些中间汇率制度包括各种形式的盯住汇率制和管理浮动汇率制。以上分类方法与传统的分类方法有着明显区别。在传统的分类中,固定盯住汇率制是典型的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货币制度属于这一类型。但近年来的研究证明,在固定盯住汇率制下,政府经常频繁调整汇率,因此,这一制度实际上属于可调整的盯住汇率制。考虑到这一因素,在考察汇率制度的真实作用时,一些学者把这一制度归类为中间汇率制度。另一方面,在传统的分类中,管理浮动属于浮动汇率制。但近年来,一些学者的实证研究证明,许多管理浮动汇率制实际上属于盯住汇率制度。亚洲国家的汇率制度在金融危机发生前多半具有这一性质。因此,一部分学者把管理浮动也列入到中间汇率制度的范围。另一方面,以前属于固定汇率制范围的货币局制,以及近来受到重视的美元化制度和货币联盟构成了新的固定汇率制。
因此,对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汇率稳定加上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政策组合是正确选择。也就是说,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是最佳汇率机制。
6
国际经济与贸易 金融理论于实务前沿
(二)我国汇率制度现状
自1994年汇率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的汇率机制形成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单一”指人民币实际上只盯住美元;“有管理的浮动”指货币当局并不承诺明确的汇率目标,而且可以酌情进入外汇市场买卖外汇,其频率和幅度也无需预先界定。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人民币与中央银行所关注的美元之间的汇率仅有微小变动。加上严格的资本管制和外汇市场管制,货币当局可以对外汇供求和汇率水平有决定性影响,保证汇率水平根据整体宏观经济需要保持稳定或者是灵活调整。这种“单一盯住制”的积极作用是帮助稳定了市场预期,进而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和资本引进以及经济增长。迄今为止,这种汇率制度是相当成功的。
但这种汇率制度弊端也是明显的。
1、固定的名义汇率,使人们只能按给定价格进行外汇交易。这种价格可能会丧失其真正的经济意义,阻止了经济向均衡的调整,并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2、应付冲击的能力较弱。冲击发生时,名义汇率固定,那么实际汇率就很难达到均衡。频繁的调整不仅增加了市场对经济的不良预期,而且这种不连续调整比浮动汇率下的连续调整更具破坏作用。
3、削弱了货币政策效果,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而中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体,经济周期波动与全球经济周期并不同步。
所以,货币政策自主权对于中国的宏观经济稳定至关重要。但货币政策自由度与“固定钉住美元汇率制度”存在根本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我们长期依赖于繁琐的资本与外汇管制来缓解货币与汇率两个政策目标之间的冲突。且不说资本管制的效率成本,也不论资本管制是否完全有效,事实上,我们观察到,当政策当局为了国内目标而减低本币利率时,一旦国内外利差逆转,固定汇率下的黑市套汇和资本外逃压力就开始动摇了固定盯住美元汇率的稳定性,从而在货币政策的指定实施上变得束手束脚。与香港这样的小型开放经济体截然不同,对中国大陆而言,货币政策自主权大大优先于汇率稳定性。
7
国际经济与贸易 金融理论于实务前沿
(三)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与改革
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目前我国实行可调整的盯住汇率制度。人民币上升的压力主要来自贸易顺差,外汇储备增加和入世后没有像一些人所期望的一样出现贸易逆差。日本最早提出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以降低中国的出口速度。日本美国让人民币升值是想让中国重蹈日本的覆辙,阻止中国的前进。中国市场没有完全开放,货币缺乏一定的独立性,资本市场同样没完全开放,不能实行浮动的汇率制度。汇率制度的选择必须与市场的开放程度,贸易自由化程度相结合。
东南亚经济逐步恢复,我国加入WTO,各种新的状况不断出现。经济的发展推动制度的变迁,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的经济和金融快速发展,内地要求汇率制度向更有弹性的方向改变。我国正式加入WTO后,按照中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开放时间一览表,可以预测,在未来的3—4年内,不管愿意与否,人民币利率和汇率都将实现市场化,我国外汇管理制度将完全由准外汇管理向宏观间接外汇管理转变,逐步实现资本账户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在这种情况下,根据蒙代尔“不可能三角”理论,中国要想保持独立的货币政策就必须放弃实际实行的汇率制度(单一货币钉住),而转向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所以,入世后现阶段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无非是货币当局在实际中重归真正的管理浮动汇率制。
另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由实行相当一段时间的固定汇率制度转向较为灵活的汇率制度,既是可取的也是可行的。因此,中国在逐步放开资本项目管制的同时,应该积极寻求平稳实现灵活汇率的途径,并确定中长期的目标。
目前,要增加汇率制度的灵活性,我们必须大大加快人民币汇率市场形成的改革,加快外汇市场的培育。中国目前外汇交易主体主要是国内的商业银行,交易币种主要是美元、日元各港币。外汇交易形式主要是现货交易,人民币的远期交易市场和期货交易市场尚未开展。所以,首先应该给银行更多自主权,建立银行、企业间外汇市场,扩大外汇交易主体,允许外贸企业直接进入外汇市场,提高外汇交易规模。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改革目前的银行结售汇制度,进一步放宽对经常项目下的外汇限制,包括允许企业保留更多外汇,即提高有外贸业务的企业保留外汇的比例直至取消强制性的银行结售汇制度,放宽对旅游等外汇汇总数额的限制。
8
国际经济与贸易 金融理论于实务前沿
第四章 结论
从强大而稳定的经济基础是外汇改革的前提和保障。为了支持汇率制度改革,中国要加大经济开放的力度。随着中国进一步的开放,世界其他国家会大大增加对中国的出口。由于相应的进口增加会导致中国外贸顺差的减少,进而减轻人民币的升值力。此外,一旦投资者注意到中国不会因外界的压力而实行浮动汇率制,游资涌入中国的速度就会减慢,进而减慢中国外汇储备的速度。在开放市场的同时,中国还应该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解决银行业的坏账问题,并控制国有企业的债务。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会为中国汇率制度的改革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扩大汇率监管,上海证券报,2009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汇兑安排与汇兑限制年报》 三、国际经济学,佟家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四、西方经济学,梁小民,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五、国际金融新编,姜波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六、国际经济学,华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七、汇率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影响分析,朱耀春,国际金融研究(杂)2003 八、汇率制度研究,孙伯良,经济与管理(杂),2004 九、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双目,国际市场(杂),2004 十、国际金融,陈雨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9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