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必修2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案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必修2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7 21:07:32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喀什第二中学 刘慧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理清全文的结构,体会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恋之情。

2.品味语言,赏析故都秋景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感悟文字拥有的无限魅力。

3.体会作品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引导学生学习郁达夫式的独特的表现自我的写景方法。 4.体味作者作为传统文人独有的文化趣味,感受作品中透露出来的独特的生命感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

1.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领略大自然的多彩多姿,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2.《故都的秋》这篇文章,表达的是作者主观的、特有的、与众不同的感情。文章中作者的趣味与体验,和中学生的情感经验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文字,品味情感,审美体悟”是教学中着力要做的,所以课堂上问题的设置,文本的理解、研读和探究等,要充分考虑到学情,做到“眼中有人”。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赏析细腻、富有雅趣的语言,品味悲凉情感和作者创设的“物”“我”融合的完美意境。 难点:通过对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秋的独特的意境和趣味以及审美意蕴。 4.本课的学习拟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侧重在整体感知,把握全文写景的内容,初步体会作者对故都秋景的眷恋之情。 第二课时侧重在品味语言,赏读秋味,揣摩情感,感受郁达夫独特的审美感悟和表达特点。 5. 第一课时设计(学生自读,齐读,教师设问引导) 问题设计:

(1)题目为什么不用“北平的秋”而用“故都的秋”? (2)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秋景有什么样的特点? (3)作者对故都之秋怀着怎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旨在通过对题目的理解,明确欣赏的角度,在课堂上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引导学生熟悉课文,梳理文章的思路,体会作者眷恋故都的情感,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故都的秋 (公开课教案)

(第二课时)

授课人:刘慧 授课时间:2015年11月23日 授课班级:高一22班 教学目标:

1、赏析故都秋景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2、通过对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文中独特的“自我”。

教学程序 一、导语

郁达夫对故都的秋满怀喜爱,真情盛赞。北国的秋不像南国的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可以让人尽情领略,饱尝而沉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和郁达夫融入故都秋景,品一品故都秋味。

1

二、细读课文,品读秋味,感受“有我”之境。

主问题:作者是怎样在故都的秋景中品出“清”“静”“悲凉”的秋味的? (一)比较品读第三段(投影呈现改写段落)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住在租来的一间破屋里,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坐在院中,你也能看到蓝色的天空,飞过的鸽。院子里有棵槐树,从槐树叶底射下来一丝一丝的日光。还有破壁腰上长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在牵牛花下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秋草,是一种陪衬。

解读示例:作者所写的平凡的景物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一椽破屋、一碗浓茶,有沧桑之感,有深沉的回味。这是一种具有文人特色的表达,展现的是既高雅深沉又有世俗趣味的生活。郁达夫是一个沉浸在传统文化之中的文人,对这些传统典故烂熟于心。一椽,碧绿,给我们预示了郁达夫的特殊身份:传统文人,有其一整套特有的语言表达系统,和生活语符系统有所区别。

2.细数,静对,感觉到十分的秋意。作者沉浸在欣赏秋时特有的悠闲、自如又有点落寞的秋的意境、姿态与氛围中。

3.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蓝色显得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净,追求的色彩很淡。 这种淡和作者追求的深沉的内在意味结合起来,就构成了淡雅的趣味,也包含着赏玩的闲适情怀。碧绿,一丝一丝的日光,不是明显的色彩。

补充:《济南的秋天》对比阅读(投影呈现)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皮,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

老舍的秋天,从全文来看,给人一种活泼、清新、明静、愉快、开朗的感觉。色彩的选用偏向于鲜艳。

4.最好??使作陪衬, 可见作者能够感受草木衰败的审美价值,衰败的生命引发悲凉之感,但也能让我们思考生命,丰富了心灵的境界。

小结:

在皇城人海中的一椽破屋里,有破屋的沧桑,有早晨的清凉,有浓茶的回味,有高天的旷远,有驯鸽飞声反衬出的清幽,有细数一丝丝漏下来的日光的悠闲惬意,有静对着破壁腰中牵牛花蓝朵的清闲。除了清、静,还有那对牵牛花的论说中透露出的一点点的落寞和悲凉的人生况味。能够欣赏这种悲凉的美,归根结底还是要有一种超脱世俗的、恬淡的情怀。

方法:品味语言时抓住一些特别的动词、形容词、量词,发现特别的意象和色彩,感受到作者笔下清净、淡雅、深沉的审美趣味。

(二)思考明确作者表现自我的独特手法。

主问题:作者为什么对四合院中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作细腻的描述,而对故都的名胜却一笔带过?

这些“旅游胜地”仅是历史留下的外在印痕和象征,恰恰是“外来人”最易注目与把握的,而秋的传统韵味,却存在于北京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作者以自己的审美取向(眼光)来看(体验)北京的秋天,——在世俗生活中寻求和享用“美”(“美”的人生,“美”的文化),自觉地从中寻求审美满足,并诉诸文字。所以他即便选取了一些旅游胜地,联想到的意象仍然是具有乡野气息的自然、宁

2

静、深沉特点的。

有人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在朴素安谧、幽静深邃的秋的赏玩中,我们看到了作者这个赏秋人的独特的情态和意趣。他有着悠悠然的神态,一份别样的闲情、兴致(朴素的雅趣、超脱世俗的恬淡情怀、欣赏悲凉的审美情趣),深深的欣赏、眷恋和怀念??

作者有意识的进行了审美筛选,写出了特别的秋景特别的秋情,这样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秋色)和作家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融合在一起,这就是情景交融的手法。正如郁达夫所说“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和人生的心情。”

三、品读写景段落,体会情与景的关系。

※清晨独步,脚踏落蕊,感受到的是那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还有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还勾起潜意识里的落寞。遥想中带有对生命关照的深沉。蓬勃的生命固然美丽,但能感受生命的凋零和衰败需要深沉的领悟,这能够丰富我们的心灵境界。

※秋蝉的嘶叫,衰弱,它是北国的特产,作者眼里,那是它的啼唱,是作者引以为豪的可欣赏的乐音。连用四个“家”字来写对秋蝉的亲切的喜爱之情。这生命里最后的歌,拨动了作者的心弦。

※都市闲人话秋凉,朴素悠闲的形象,包含着落寞和惆怅。都市闲人是故都特有的风景线。清朝灭亡后,皇城中的遗老遗少,仍然保留着过去生活的特点,他们遛鸟、赏玩古玩字画,他们有很多人有着很深的艺术修养和高雅的生活情趣,他们的对生活的领悟也是独特的。作者有着传统文人情调的文化人,能在他们的腔调、韵味中听到了他们对时间和生命流逝的感叹,他抱着欣赏的态度来写这平平仄仄的歧韵,正反映他的文人趣味。

※北国的秋,果树是奇景。“奇”在果子成熟到八九分,那时才是“清秋佳日”,是GoldenDays。苏轼诗云: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想必那是南方的。在郁达夫这里可以吟诵为:清秋佳日君须记,正是枣黄柿红时。这自然是北方的奇景——可爱的古都秋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表达自己的感受。(依据课堂时间灵活把握)

四、思考探究,感受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

主问题:悲凉为什么是美的?作者为什么欣赏这种悲凉的秋? 背景资料(投影呈现)

◇国民政府是国民的政府,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府,它的基础是建立在众多人的基础上,然而现在执政的却是几个和民众相距很远、对民众漠不关心的人。(《郁达夫自传》)

◇令人愁苦的贫苦,何以与我这样的有缘?使人生快乐的富裕,何以总与我绝对的不来接近? (《零余者的觉醒》) 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更远了,自家只一个人,只是孤零丁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中大约是完不了的漂泊。 ——选自郁达夫散文《一个人在途上》

◇1896年12月7日出生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普通家庭。四岁丧父,家庭窘迫。七岁入私塾,九岁便能赋诗。一生漂泊不定,个性忧郁善感。1913年,9月随长兄郁曼陀去日本,开始了弱国子民在国外的求学生活。1945年8月29日在苏门答腊被日本宪兵诱骗至郊外掐杀。

◇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受到日本物哀文学影响,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曾于1919、1923、1925、1926、1934年先后到过故都北平,或作短暂停留,或任教北大,或看望寓居的妻儿,或因长子龙儿夭折,或携眷北上旅游、避暑。

补充资料(给学生理性剖析以引导)

欣赏自然美分成三个层次:一是“爱微风以其凉爽,爱花以其气香色美,爱鸟声泉水以其对于听官愉快,爱青天碧水以其对视官愉快”。二是“起于情趣的默契欣合”,如“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李白)。三是“泛神主义,把大自然全体看作神灵的表现,在其中看出不可思议的妙谛”。

——朱光潜《艺术概论》

3

明确作者欣赏悲凉的深层原因:(投影呈现) 忧郁善感的个人气质 传统文人的审美情怀 悲苦飘零的家国命运 生命衰亡的唯美关照??

小结:作者用情感描绘出一幅深沉细腻的主观意境图。郁达夫以其独特的情感和审美体验,品味故都秋味;既让我们感受到故都秋的韵味,也让我们体味到故都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深沉魅力!

五、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选择秋天的几处景物,写成片段。请尝试着采用“发现自己的感觉——深化自己的感觉——独特地表达自己的感觉”思维模式,写出 “有我”之景。

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喀什第二中学 刘慧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理清全文的结构,体会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恋之情。 2.品味语言,赏析故都秋景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感悟文字拥有的无限魅力。 3.体会作品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引导学生学习郁达夫式的独特的表现自我的写景方法。 4.体味作者作为传统文人独有的文化趣味,感受作品中透露出来的独特的生命感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 1.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领略大自然的多彩多姿,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2.《故都的秋》这篇文章,表达的是作者主观的、特有的、与众不同的感情。文章中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