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审核版)上海市黄浦区2020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
24.(2分)从全文看,首段提出观点,第⑤段列举的邺下少年随着职位由县令到别驾的变化,从“立名”最终滑向“窃名”的过程,功亏一篑,这与第②段到第④段的事例形成互补,丰富了论述的角度,展现了各种窃名行为不同程度的危害,使论证更加全面。
25.(3分)名实相依,表现于平时的行动里,巧于作伪还不如拙而诚实。这一观点所表现的人们对名声的追求是正常的心理需求,也需要较高的道德修养;但是个人名声与平时的行动不吻合,甚至通过伪装来窃取好名声是错误的做法,应该批判,这在当下同样具有现实的警醒意义。
三 (70分) 26.评分标准
一类卷(63—70)基准分66分
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有新意,有文采。
一类上(69—70)3 一类中(65—67)3 一类下(63—64)2 二类卷(52—62分)基准分57分
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二类上(59—62)4 二类中(55—59)4 二类下(52—54)3 三类卷(39—51分)基准分45分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三类上(49—51)4 三类中(44—47)4 三类下(39—43)5 四类卷(21—39分)基准分29分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四类上(30—39)9 四类中(25—29)5 四类下(21—24)4 五类卷(0—20分) (1)
脱离题意。(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
五类上(17—20)4 五类中(10—16)7 五类下(0—9)10
说明:(1)错别字1个扣1分,至多扣3分。(2)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3)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
参考译文:
(四)邢贞抵吴,吴的大臣认为孙权应自称上将军、九州伯,而不应接受曹魏的封号。吴王孙权说:“从古至今,尚未听说过九州伯这一称号。从前沛公刘邦也接受项羽封给的汉王,这应该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又能损害什么呢!”于是孙权决定接受曹魏的封号。吴王至都城的亭舍等侯邢贞,邢贞进门不下车。张昭对邢贞说:“没有不恭敬的礼节,也没有不被实行的法令。而客下敢于妄自尊大,是不是以为江南人少力弱,边一寸兵刃都没有!”邢贞当即迅速下车。中郎将琅邪人徐盛愤怒地看着其他将领说:“我们不能拼出性命为国家兼并许都、洛阳,吞并巴、蜀,却使君王与邢贞结盟,难道不感到羞辱吗?”说着便泪流满面。邢贞听到这些话,对随从说:“吴国有这样的将相,不会甘心久居人下的。”
吴王派中大夫南阳人赵咨入朝致谢。文帝问他:“吴王是什么样的君主?”赵咨回答:“是个聪明、仁厚、智慧、有雄才谋略的君主。”文帝问何以见得,赵咨对他说:“从平民百姓中选拔鲁肃,委以重任,可说是聪;从行伍中提升吕蒙,任为统帅,应该说是明;俘获于禁而不加害,是他的仁厚;夺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他的智慧;仅占据荆、扬、交三州之地,却对天下虎视耽耽,是他的雄才;屈尊而向陛下称臣,这是他的谋略。”文帝又问:“吴王很有学问吗?”赵咨说:“吴王有战船万艘,军队百万,任用贤能,志在治理天下,闲暇时则博览经典,披阅史籍,吸收书中的精华奇纱这处,而不仿效愚腐书生的作法,只在书中寻章摘句做文章。”文帝问:“吴可以征服吗?”赵咨回答说:“大国有征讨小国的军队,小国则有充分的防备。”文帝接着问:“吴把魏看成是祸难吗?”赵咨对答说:“吴有大军百万,有长江和汉水护城,还有什么祸难!”文帝问:“吴像你这样的人才有几人?”赵咨回答道:“特别聪明通达的人,有八、九十位;像我这样的人,车载斗量,数不胜数。”
(五)名与实的关系,好比形与影的关系。德艺周厚,那名就一定好;容貌美丽,那影就一定美。如今不修身而想在世上传好的名,就好比容貌很丑而要求镜子里现出美的影了。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就是体道合德,享受鬼神的福祜,而不是用来求名的;立名,就是修身慎行,生怕荣誉会被湮没,而不是为了让名的;窃名,就是外朴内奸,谋求浮华的虚名,而不是真能得到名的。
我见到世上的人,清名播扬但金钱暗入,信誉昭著但许诺有亏,真不知是不是后面的矛戟,在捣毁前面的盾牌啊!虑子贱说过:“在这件事上做得真诚,就给另件事树立了榜样。”人的虚或实,真或伪固然在於心,但没有不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只是观察得不仔细罢了。一旦观察得真切,那种巧於作伪就还不如拙而诚实,接著招来的羞辱也够大的。伯石的推让卿位,王莽的辞谢政权,在当时自以为既巧又密,可是被后人记载下来,留传万世,就叫人看了毛竖骨寒了。近来有个大贵人,以孝著称,先后居丧。哀痛毁伤过度,这也是以显得高於一般人了;可他在草荐土块之中,还用有大毒的巴豆来涂脸,有意使脸上成疮,来显出他哭泣得多么厉害,但这种做作不能蒙过身旁童仆的眼睛,反而使外边人说他丧中的居处饮食都在伪装。由於有一件事情伪装出现假,而毁掉了百件事情的真,这就是贪名不足的结果啊! 有一个士族,读的书不过二三百卷,天资笨拙,可家世殷实富裕,他向来矜持,多用牛酒珍宝玩好来结交那些名士。名士中对牛酒珍宝玩好感兴趣的,一个个接著吹捧他,使朝廷也以为他有文采才华,曾经派他出境聘问。齐东莱三韩晋明深爱文学,对他的作品发生怀疑,怀疑大多数的情况,不是他本人所命意构思的,於是就设宴敍谈,当面讨论测试。当时整天欢乐和谐,人满座,属音赋韵,提笔作诗,这个士族轻率问就写成,可全然没有向来的风格韵味,好在客人们各自在沉思吟味,没有发觉。韩晋明宴会后叹息道:“果真像我们所估量的那样。”
修改子弟的文章,来抬高声价,是一大坏事。一则不能经常如此,终究要透露出真情来;二则正在学习的子弟有了依赖,更加不肯专心努力。
邺下有个少年,出任襄国县令,能勤勉,公事经手,常加抚恤,来谋求声誉。每派遣兵差,都要握手相送,有时还拿出梨枣糕饼,人人赠别,说:“上边有命令要麻烦你们,我感情上实在不忍,路上饥渴,送这些以表思念。”民众对他称赞,不是口说所能说得完的。到迁任泗州别驾官时,这种费用一天天增多,不可能经常办到。可见一有虚假,就到处难以相继,原先的功绩也随之而毁失。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