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20高考语文双一流冲刺大二轮群文通练4
群文通练四 读透一个文化坐标——扬州(散文
阅读)
对应学生用书P207
[通练导语]
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扬州以其特定的地理、人文环境,含英咀华,钟灵毓秀,孕育了在中华文化中呈放异彩的奇葩。它固然不同于北方地域的文化,也大有别于江南的吴文化或徽文化。它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造风格,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地域文化。在这里,美丽的扬州有着诗情画意的美景,有着悠久丰厚的历史积淀,她会时时出现在热爱中华文化的我们的梦里。
[提升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烟雨江南,千年扬州
孙晓龙
烟雨江南,千年扬州,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的驻足,在瘦西湖畔,杨柳树下,挥笔成文,泼墨成章,成就了这座古老的城池。
早在秦始皇铸九鼎,天下分九州,就有扬州雄居东南,为其沿海门户。后经汉唐历代的经营,成为东南名城。唐宋多有文人到此游历,留下诸多为后世称颂的名句。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让
后世文人墨客为之倾倒,踏平了扬州三月的门槛。孟浩然自然是三月春花烂漫时来到扬州的,在那个春意盎然的季节,走过这样的扬州,如诗如画的景色在诗人内心深处烙下无限的印记。客居他乡多年后的孟浩然念念不忘曾经的扬州,便有“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之作。走遍大江南北,唯有扬州给他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回忆,所以才有了孟浩然这唯一与扬州有关的诗句。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中唐诗人徐凝的这句脍炙人口的名句书写了唐扬州的另外一番意境。徐凝没有留下太多传世的佳句,但唯独这一首《忆扬州》,让后人为之称赞。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无法得知,诗人到底是为心底的那个扬州人而忆,还是为扬州的明月而忆?或许从“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觉愁”能有所感悟吧!扬州的风花雪月,让多少人为之倾倒。风流倜傥的杜牧与扬州有着不解之缘。时到晚唐,虽胸有万千抱负,却无法施展,而唯独扬州能解其愁。“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乱世中的安逸,让杜牧在二月春风得意,抛却北国那战乱的烟火,隐藏在这春风和煦的江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也许是时代的无奈,也许是郁郁不得志,唯有扬州能安其心,十年一觉足可终其一生。也许扬州确实是一个疗伤的好地方,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举家流浪途中,穷困潦倒,但也不忘畅想江南的繁华盛世,笔下无意间流露出自己的内心,“胡商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为问淮南柴米贵,老夫乘兴欲东游”。飘泊一生的杜甫走到人生最后的那一刻,都没有实现自己的这个夙愿,也只能用这首《解闷》道出自己对扬州的无限畅想。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一首脍炙人口的名句,让扬州人寻寻觅觅一千年,只为寻找二十四桥的踪迹!历史的远去和战乱的硝烟,让诗
人笔下的二十四桥成为一个千古之谜!究竟是有二十四座桥,还是某一座桥的名字?争议颇多。唯独有历史记载的是在北宋沈括《梦溪笔谈》里,说它是一座桥的名字,桥名为二十四桥,但也仅有寥寥几句,亦无从考证,这也是几百年后的事情,其真实性不得而知。
逝去的时光无需过分追究,且说当下。今人为纪念文人笔下的二十四桥,特地在瘦西湖上建了一座石拱桥,命名为二十四桥。因仅有的一句诗,再无其他相关的历史踪迹可循。后人结合江南小桥流水的特色,建起了这座小巧玲珑略显袖珍的石桥。在这座桥上,唯独可以与“二十四”这个词有关联的就是这些数字,桥长二十四米,宽两米四,栏杆立柱二十四根,两头上桥处各有二十四个台阶供游人上下桥。这也许是后人刻意追求这座桥与名最理想的做法吧!
时光更替,繁华尽头是没落。“二十四桥空寂寂,绿杨摧折旧官河”,当晚唐诗人韦庄路过盛世尽头的扬州时,满目怆然,看到了凋敝的这一幕。当年“扬一益二”的繁华盛世,如今早已不知踪影,唯独留下了空寂的二十四桥,守望曾经的这段辉煌。时过境迁,往事亦不堪回首,经历了五代十国的乱世和北宋的安逸,扬州再一次惨遭浩劫。金兵南侵,扬州沦陷,在胡马的铁蹄下,往日的烟花烂漫瞬间凋零。南宋诗人姜夔痛心疾首而作:“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文武双全的辛弃疾,志在收复失去的大好山河,却郁郁不得志。多少年来的一再失望,让这位曾经铁骨铮铮的男儿,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泪水,舞剑手书“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宋词的弹奏唱曲之优雅律韵依旧在瘦西湖的游船里摇曳,旧时的故事依稀可见,只是佳人不在。
扬州在繁华与乱世中交替前行,转眼便是千年。与扬州一起见证着这一切的
京杭大运河依旧默默地承担着历史赋予它的责任。沧桑的河道,古老的杨柳,讲述着运河过去的故事……
(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点题,大气包举,以烟雨江南,千年扬州,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的驻足与留恋,为下文展开铺叙打下铺垫。
B.作者歌唱扬州的厚重,从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的诗句写起,照应“烟雨江南”主题,后世文人墨客踏平了扬州三月的门槛,都是倾慕李白的才华。
C.“诗人不幸江山幸”。扬州吸引了一大批失意落魄的文人墨客,他们用生花妙笔把这座城市点缀得乱花迷眼。
D.本文多处引用诗文名句,这些诗句显然增强了文章的诗意境界,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假若去掉,文章表达效果上恐怕要大打折扣。
解析 “后世文人墨客踏平了扬州三月的门槛,都是倾慕李白的才华”,这句表述过于绝对,其中不乏文人们对扬州三月烟雨的迷恋。
答案 B
2.文中结尾说到“扬州在繁华与乱世中交替前行,转眼便是千年”,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需要筛选信息,仔细阅读原文,找出相关语段,提炼中心意思。 答案 作者以时间交替变化为线索,梳理了扬州经历的繁华与衰落,具体概括为:①秦时为沿海门户;②汉唐时为东南名城;③唐宋文人墨客众多,留下为人称颂的名句;④经历了五代十国的乱世和北宋的安逸;⑤金兵南侵,扬州沦陷,往日繁华瞬间凋零。
3.文中作者时而沉溺在对历史的遐想中,又时而回到眼前现实,这种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议论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散文写作虚实结合的表达技巧。散文的“虚”与“实”是相对而言的。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