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指导书..
(5)改变谐振回路电阻,即R分别为2KΩ,470Ω时,重复上述测试,并填入表1.3
比较通频带情况。
(二)双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
1. 实验线路见图1-2
图 1-2 双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原理图
(1)用扫频仪调双回路谐振曲线
接线方法同上3(3)。观察双回路谐振曲线,选C=3pf,反复调整CT1、CT2使两回路谐振在10.7MHz。
(2)测双回路放大器的频率特性
按图1-2所示连接电路,将高频信号发生器输出端接至电路输入端,选C=3pf,置高频信号发生器频率为10.7MHz,反复调整CT1、CT2使两回路谐振,使输出电压幅度为最大,此时的频率为中心频率,然后保持高频信号发生器输出电压不变,改变频率,由中心频率向两边逐点偏离,测得对应的输出频率f 和电压值,并填入表1.3。
表 1.3 f(MHz) C=3pF Vo C=10pF C=12pF 10.7 2.改变耦合电容C为10p、20pf,重复上述测试,并填入表1.3。 五、实验报告要求
1.写明实验目的。
2.画出实验电路的直流和交流等效电路,计算直流工作点,与实验实测结果比较。 3.写明实验所用仪器、设备及名称、型号。 4.整理实验数据,并画出幅频特性。
(1)单调谐回路接不同回路电阻时的幅频特性和通频带,整理并分析原因。
(2)双调谐回耦合电容C对幅频带,通频带的影响。从实验结果找出单调谐回路和双调谐
回路的优缺点。
5.本放大的动态范围是多少(放大倍数下降1dB的折弯点V0定义为放大器动态范围),讨论Ic对动态范围的影响。
4
实验二 LC电容反馈式三点式振荡器
一、 实验目的
1.握LC三点式振荡电路的基本原理,掌握LC电容反馈式三点振荡电路设计及电参数
计算。
2.掌握振荡回路Q值对频率稳定度的影响。
3.掌握振荡反馈系数不同时,静态工作电流对振荡器起振及振幅的影响。
二、预习要求
1. 复习LC振荡器工作原理。
2. 复习LC振荡器反馈系数和振荡频率的计算方法。
三、实验仪器设备
1.双踪示波器
2.扫频仪
3.高频信号发生器 4.毫伏表 5.万用表 6.实验板G1
四、实验内容和报告要求
1. 设计一个电容反馈的三点式振荡电路。画出实验电路的直流与交流等效电路。 2. 测量并研究振荡器静态工作点对振荡起振特性的影响。 3. 分析振荡频率由什么因素决定,受什么条件影响。 4. 总结所设计电路的特点。
5
实验三 振幅调制器(利用乘法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集成模拟乘法器实现载波调幅和抑制载波双边带调幅的方法与过程,并研究已调波与二输入信号的关系。 2.掌握测量调幅系数的方法。
3.通过实验中波形的变换,学会分析实验现象。
二、预习要求
1.预习幅度调制器有关知识。
2.认真阅读实验指示书,了解实验原理及内容,分析实验电路中用1496乘法器调制的工作原理,并分析计算各引出脚的直流电压。
3.分析全载波调幅及抑制载波调幅信号特点,并画出其频谱图。
三、实验仪器设备
1.双踪示波器。 2.高频信号发生器。 3.万用表。 4.实验板G3 。
四、实验电路说明
幅度调制就是载波的振幅受调制信号的控制作周期性的变化。变化的周期与调制信号周期相同。即振幅变化与调制信号的振幅成正比。通常称高频信号为载波信号,低频信号为调制信号,调幅器即为产生调幅信号的装置。
本实验采用集成模拟乘法器1496来构成调幅器,图3-1为1496芯片内部电路图,它是一个四象限模拟乘法器的基本电路,电路采用了两组差动对由V1~V4组成,以反极性方式相连接,而且两组差分对的恒流源又组成了一对差分电路,即V5与V6,因此恒流源的控制电压可正可负,以此实现了四象限工作。D、V7、V8为差动放大器V5、V6的恒流源。进行调幅时,载波信号加在V1~V4的输入端,即引脚的⑧、⑩之间;调制信号加在差动放大器V5、V6的输入端,即引脚的①、④之间,②、③脚外接1KΩ电阻,以扩大调制信号动态范围,已调制信号取自双差动放大器的两集电极(即引脚6、12之间)输出。
用1496集成电路构成的调幅器电路图如图3-2所示,图中Rp1用来调节引出脚①、④之间的平衡,Rp2用来调节⑧、⑩之间的平衡,三极管V为射极跟随器,以提高调幅器带负载的能力。
6
图 3.1 1496芯片内部电路图
五、实验内容及步骤
实验电路见图3-2
图3-2 1496构成的调幅器
1.直流调制特性的测量 (1)调Rp2电位器使载波输入端平衡:在调制信号输入端IN2加峰值为100mV,频率为1KHz
的正弦信号,调节Rp2电位器使输出端信号最小,然后去掉输入信号。
(2)在载波输入端IN1加峰值Vc为10mV,频率为100KHz的正弦信号,用万用表测量A、B
之间的电压VAB,用示波器观察OUT输出端的波形,以VAB=0.1V为步长,记录Rp1由一端调至另一端的输出波形及其峰值电压,注意观察相位变化,根据公式V0=KV ABVC(t)计算出系数K值。并填入表3.1。
表 3.1
VAB VO(P?P) K 7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