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0年公务员申论备考辅导
2010年公务员申论备考辅导:申论命题基本模式介绍
根据全国申论考试实践可知,中央2006年以前的申论命题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两种,即“两论式”“三论式”,近年来中央和部分地方公务员考试还采用了“多论式”。命题模式的演进是为了寻求增加考试层次、增加灵活变通因素,从2007年、2008年“事业单位”申论考试我们就可以很明显看出此变化趋势。 一、两论式
两论式也就是两论模式,是用“论”两次的方式来设计和实施申论考试,也叫做“两写考试”。这种考试虽然是“两写”,但是其实际的考试内容却有三个部分,实际就是申论考试的四个基本环节的合并、简化。因而,这三个部分也就是两论式界定的申论考试三环节,包括: (1)阅读给定材料,测评阅读理解能力。
(2)概括材料,提出对策。概述给定材料的主要内容和所包含或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或具体建议;一般要求是从公务员实际角色和工作领域的角度,对给定材料进行恰当分析,所提对策必须明确可行,行文必须条理清楚,语言通畅;篇幅在600字以上;主要测评考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发现或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3)论述说明。主要是对所发现的问题和所提出的对策做出令人信服和操作要点的说明,包括做宣传、讲话等形式;一般要求就是根据设定的情境和要求,针对已做材料概括中提出或发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自拟标题,层次清楚,论述透彻,有说服力;篇幅通常在1000字左右;考查分析归纳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
就答题而言,上述三个环节也就是两论式下申论考试的三步:(1)阅读理解;(2)一论一写;(3)二论二写。这与申论考试的四个基本环节不完全对应,是四环节的浓缩合并。 二、三论式
三论式亦即三论模式,就是用“论”三次的方式来设计和实施申论考试,也叫做“三写考试”。这种考试虽然是“三写”,但是其实际的考试内容却有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的考试内容一般情况如下: (1)阅读给定材料,通常在6000字左右,测评阅读理解能力。
(2)概述给定材料的主要内容和所包含或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一般要求全面、有条理、有层次地概括给定材料的主要内容和主要问题,篇幅在200字左右;测评分析归纳能力、发现或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3)提出对策措施或解决方案。一般要求条理清楚,语言简明,有针对性,科学合理,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篇幅通常在300~400字左右;主要是考查考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4)为解说或论证对策而进行论述和申说。一般要求根据上述材料,自选某一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观点明确,突出重点,条理清楚,论证透彻;篇幅通常在1000字左右。主要测评考生的分析能力、论证能力等。
就答题而言,上述四个部分也就是三论式下申论考试的四步:(1)阅读理解;(2)一写一论;(3)二论二写;(4)三论三写。这与申论考试的四个基本环节完全对应,构成标准的申论考试模式。 三、多论式
所谓的“多论式”,主要是指近几年中央、国家或地方上的申论考试在“两论式”或“三论式”的基础上,不断变化新题型、增加题量而形成的一种申论新模式。就考试内容来看,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1)传统“提出对策”的“多论式”的命题模式: ①阅读给定资料,测评阅读理解能力。
②概括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或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一般要求:全面、准确、字数不超过200字。 ③针对给定资料所存在的问题,试拟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措施。一般要求:有针对性,可行性,条理清楚,字数不超过300字。
④根据给定资料内容新增一个或多个新题型,如2007年北京市面向应届毕业生公开招考公务员考试第三题“结合给定资料5、6、9,谈谈现阶段用网上听证的方式召开价格听证会是否可行”。像这类试题,一般要求字数、规定分值视试题情况灵活而定。
⑤论证分析。结合给定资料,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深刻、文字流畅,自拟标题。此部分基本上与上述的“两论式”或“三论式”当中的论证分析部分所考形式和要求相同。 (2)创新“提出对策”的“多论式”的命题模式: ①阅读给定资料,测评阅读理解能力。
②根据指定的部分材料,对之进行概述,一般要求概述全面、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③根据指定的部分材料,命制一系列新的试题。如2008年某省的第二题让考生“根据给定资料1、2,谈谈你对这两个资料所反映现象的认识”。
④论证分析。参考给定资料,写一篇文章,一般要求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字数要求在1000字左右。
这种“多论式”考试在时间上一般仍是150分钟,其中阅读理解为40分钟,作答时间为110分钟。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让考生根据指定资料作答相应问题,单个试题题量不大,但总体试题题量较大。 2010年公务员申论备考辅导:“点石成金”立标题
如2009年国家申论试题第四题:“胡锦涛总书记到河南、安徽考察,引发我们许多思考,请联系“给定资料”整理自己的思路,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像这样的试题,就给考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立标题。我想有这样几个因素:一是“胡锦涛总书记到河南、安徽考查”;二是“引发我们许多思考”;三是“请联系‘给定资料’整理自己的思路”。这三个要素说明:第一,文章必须要从胡锦涛总书记在河南、安徽考察讲话内容出发来写作,而不是从胡锦涛在其他地方的考察讲话出发;第二是“引发我们许多思考”,是让我们进行独立思考;第三是根据“给定资料”整理自己的思路,要求考生把思考的内容加以深化。文章的主题和标题应体现上述要求。
除此之外,那么一般来说,标题的确立有哪些基本的原则和要求呢?标题是文章的名称和标志,体现文章的精华,是“龙眼”。确定文章的标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要点:其一,标题必须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是中心、主题的集中体现。其二,标题的内涵不能太大、太空泛。其三,标题应尽量简短、凝练,避免亢长繁琐。其四,申论考试对议论文的写作要求,均为“根据给定资料”或“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以议论文的标题应尽量扣紧给定资料的内容。
那么,怎样才能立好文章的标题呢?有一种简易可行的方法,即“点石成金法”。所谓“点石”,是指借用它山之石,即材料中的典型事例、基本事实或主要问题作为“引子”;所谓“成金”,是指从典型事例、基本试题或主要问题中引申出富有警醒意义的观点、见解来。经过这样的“点化”,就使一般的材料具备了生命和活力,产生了不可思议的贵重价值,有“化腐朽为神奇”之功效。
以上分析我们已经找到了“石”,就是胡锦涛总书记在河南、安徽的考察谈话,其内容是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村的土地承包政策的落实以及发展粮食生产,粮食储备好这样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本质是粮食安全。文章的主题应为粮食安全。那么,粮食安全就是“金”。文章的题目应该体现“粮食安全”这一“真金”。按照中国的传统语势,我们把文章标题确定为“粮安天下”。这一标题既符合考题要求,又符合上述几点对文章标题的要求,应该说是一个不错的标题。
有上述可见,要确立一个好的文章标题,首先要从题目的要求出发,不要主观臆断、凭空设想;其次要考虑我们上述提到的对文章标题的一般要求,把二者加以有机的巧妙的结合。 2010年公务员申论备考辅导:运用辩证观点写作议论文
前些年的公务员录用考题申论考试,最后一题往往要求考生写一篇议论文。但在近两年的申论试题,则往往要求考生写作一篇运用辩证观点进行论证的议论文。
例如,2006年北京社会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第4题:假如你是政府有关部门的公务员,请就上题中的某一对矛盾,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该题要求就某一对矛盾写文章,就是要求分析和论证这对矛盾,在文章中贯穿辩证的观点。
再如,2007年北京社会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第4题,要求写一篇“关于北京市城市摊贩管理的思考”的议论文。该文“思考”的范围当然可以有多个方面,但从给定资料看,体现较为突出的是对摊贩“管理”上的辩证法:既要对摊贩加强管理,保持城市的环境卫生;又要体现以人为本,允许摊贩的正常经营,
采用“疏导”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这一点,正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协调”思想。这表明,该题实质上是要求考生对北京城市摊贩管理进行辩证的思考。
由上述两题可见,这种运用辩证观点进行论证的议论文,较之一般性的议论文,带有较强的思辨性、抽象性,对议论文写作能力的考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010年公务员申论备考辅导:破解“情境创设”型试题
“情境”在通常意义上是指某种环境、场合、场景。我们这里所说的“情境创设”,不是指给定资料中设计的某种案例的情节或图形之类,而是指在要求回答的题目中,为考生创设的某种身份、工作情景,要求考生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这一特点,在国家2006年及此后的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中,表现的较为明显。
例如:国家2006年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申论试题第一题:“假如你是一位新录用的公务员,请用不超过500字的篇幅,概括D部长谈话的主要内容,以供领导审阅。”这里,为考生创设了“新录用的公务员”的身份,还创设了“概述D部长谈话的主要内容”的工作情境,以考查考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此种试题,能激发考生的情绪,促使其作答时进入角色,进而考查出其实际工作能力。国家2007年的申论试题第一题:“概括‘给定资料1、2’的内容,整理一份供有关负责同志参阅的材料。”该题与前题形式基本一致。 国家2007年的申论试题第四题的第2题:“假如中央有关部门成立联合检查组,对地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请列出此项检查所查的主要内容。”该题为考生创设了与“联合检查组”相关的身份,还创设了列出“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专项检查所查的“主要内容”的工作情境。该题通过上述情境的创设,能较好地实现对考生的工作经验、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国家2008年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申论试题第三题的第2题:“‘给定资料6’引述了某学报C主编提出的意见,请你站在水电规划部门的立场,对C主编的意见做出答复。要求:有条理写出答复内容,有理有据”。该题为考生创设了“水电规划部门的立场”的身份情境,还创设了“对C主编的意见做出答复”的工作情境。上述申论试题第五题:“给定资料11列出了其职能部门准备对反对意见给予答复的基本内容,请指出这样答复存在哪些明显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分别说明怎样修改补充。”该题为考生创设了“负责水电的某职能部门”的立场情境,并创设了“指出这样答复存在哪些明显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分别说明怎样修改补充”的工作情境。上述两题的情境创设,有助于深入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提出正确主张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实现了对考生实际工作能力的综合考查。 2010年公务员申论备考辅导:如何从资料中寻找答题线索
在《申论》考试中,很多考生在考场上觉得很茫然,冥思苦索,不知从何处解答。其实,发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相当多的考生来真正了解《申论》考试的特点所致。《申论》考试是从给定资料出发解答问题,给定资料是解答问题的基础,从给定资料中提炼答题的素材和线索,是《申论》解题的必经之路和主要诀窍。其实,试题所要求的答案,大部分包含在给定资料之中,关键是如何把答案的素材提炼出来。下面把这些诀窍的要点作以简述。
就整体来说,提炼解题的线索和素材,主要应在对给定资料的阅读理解这一步骤中进行。我们知道,阅读给定资料要在解答申论几道试题之前进,试卷中给出的参考时间为40分钟。那么,怎么样通过阅读理解,从资料中提炼出有用的线索和素材呢? 阅读理解给定资料,应分以下两个步骤进行:
一是通读。所谓“通读”,是指把试卷给出的文字资料,从头到尾快速阅读一遍。
二是精读。这是指在通读的基础上,有选择、有重点地阅读资料,找出解答试题的某些线索。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几点小步骤来操作:
第一步,在精读之前,先认真看一下各道试题的内容,以便在精读时有针对性地在资料中查找相关线索;
第二步,精读第一遍,主要查找第一道题(多为概括内容要点)的素材和线索。概括要点的基本方法除“段意——层意——中心”的“三段式”(已另文阐述)外,还有一种简捷可用的方法。这就是“关键词提示法”。这种方法的主要内容,是在精读时,注意一些敏感的词汇的提示,如“状况”、“情况”、“态势”、
“特点”、“实质”、“前景”、“据某媒体报道”、“某领导指出”、“据数字显示”,等等。这些词汇后面紧接着的内容,即是对词汇内容的展开和说明,即我们所要找到的对资料要点的表述。
第三步,精读第二遍,主要查找资料提出的主要问题或某个具体问题产生的原因方面的线索。在查找时,重点放在“主要问题”产生的原因还是“具体问题”产生的原因,应视试题要求而定。在阅读时,要注意“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等关键词,这些词后面的内容,一般即是“原因”的内容所在。 第四步,精读第三遍。主要查找资料中解决主要问题所提出的有关对策的线索。这些“对策”的内容,一般集中在某一段落中阐述,在其他段落中有零星内容。在查找“对策”是,要注意“措施”、“办法”、“作法”、“方针政策”、“必须??”、“要??”、“将??”,等词汇后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可能就是对“对策”具体内容的证明。
第五步,按“要点”、“原因”、“对策”顺序先后,分别对这三方面提炼出的素材和线索进行归类和梳理,使之条理化;然后,在此基础上,分别对以上三方面的内容,加以联想和发挥,以补充资料给定素材内容的不足。其实,“要点”、“原因”、“对策”三方面的内容,即是试题的主要要求:“要点”往往是第一题的要求;“原因”是第二题的内容(现在经常单独出题考查“原因”);而第三题的文章写作,往往离不开“原因”和“对策”两个重要内容。就目前考试情况来说,不论试题如何出,其答案往往离不开“要点”、“原因”、“对策”这三大方面。如果有的试题提出新的答题要求,那么,应根据具体试题的要求,在精读时从资料中找出新的答题素材和线索。
2010年公务员申论备考辅导:观点比较型试题的解析
近几年的公务员申论试题出现了“观点比较”型的试题,2006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就是这种新题型。所谓观点比较,是指要求对给定资料中的某些观点进行比较,判断它们之间的异同,考查考生对概念、语句的概括、理解和辨别能力,属于较为深层次的考查。2009年的申论考试考生应注意这种新题型的出现。 (一)例题及参考答案
2006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第二题:“在线交流结束后,网友发表的帖子,有的与D部长观点不一致。请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对与D部长观点不一致的帖子,具体说明为什么不一致,说明的字数应在规定篇幅内。对观点一致的帖子请勿作答,否则扣分。 在资料中,给出了题干中提到的相关内容: 在线交流结束后,有不少网友发表了如下帖子。
网友甲:要使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地发展,就要提高政府职能部门的执政水平,以消除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主要来源,如:海啸、地震、火灾、大雪堵路等多种自然或人为的相关事故,从而把社会损失降到最低。 网友乙:非典疾病虽然是由病毒引起的,但我国2003年春夏之交的非典事件却不仅仅是自然灾害,而是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引发的突发事件,是一次公共事件。这一事件说明我国的卫生防疫体制有待完善。 网友丙:能否妥善处理突发公共事件,与国家是否强大并没有关系,关键是社会制度是否优越。比如前不久美国新奥尔良的飓风灾害,造成了惊人损失,就说明不是国家强大就一定能应付得好突发公共事件。 网友丁:“上帝”要惩罚人类,并不是在人类有准备的时候。在情况不明的时候,采取防御性措施,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即使灾难并没有降临,也得承认这些代价是必要的,而不应认为是浪费。 网友戊:政府必须完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机制,但并不是说有了这种管理机制一般事件就不会变成突发公共事件。预防突发事件,不能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靠经济介入也不一定就能预防得了。 网友己:成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关键,是在其爆发之后有能及时应对的专门机构。因为未知的、社会原因不明的公共事件。不可预见度太高,如果政府没有能力作出反应,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在D部长的发言中,有如下与上述网友帖子相关的内容:
D部长(甲):“因为海啸、地震、包括大的飓风,这类灾害以及灾害的严重影响是不可预料的”;“由于我国处于工业化进程的特殊时期,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社会矛盾引发的公共事件在增多”。(资料3) D部长(乙):“非典属于未知传染病,突发事件不一定成为公共事件,如果卫生防疫体制有效,就会及早发现这种病,及早隔离,就不会成为公共事件。由于卫生防疫体制本身出现问题,一直到出现小规模流行的时候,才引起了我们的警觉,这样一个突发事件就变成了公共事件。”(资料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