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训练3
训练3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更替和五带
[基础过关]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1~2题。
1.当地球公转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 A.吃月饼,共庆团圆 C.放鞭炮,守岁迎春
B.荡秋千,踏青插柳 D.望双星,鹊桥相会
( )
( )
2.在地球公转由B向C运动的过程中 A.北半球白昼变长,但短于夜 B.南半球白昼变长,并长于夜 C.北半球黑夜变长,但短于昼 D.南半球黑夜变长,并长于昼 读右图,回答3~4题。
3.图中C点的昼长为 A.24小时 C.10小时
( )
B.12小时 D.20小时
( )
4.图中所示日期,下列各地白昼最长的是 A.太原 C.南昌
B.长春 D.昆明
( )
5.下列日期中,北京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 A.5月1日 C.10月1日
B.6月1日 D.1月1日
6.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纬度范围是 A.23°26′N~90°N
B.0°~90°N D.0°~23°26′N
( )
C.23°26′S~23°26′N
7.杭州(30°N)某同学对传统的太阳能热水器进行改造(如下图):将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装在
一个大玻璃箱里,并将热水器的支架改造成活动形式。12月22日正午,为使热水器受热最多,需调节活动支架,使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α为
( )
A.23°26′ C.53°26′
B.36°34′ D.66°34′
8.读“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时北半球节气是____________,南极圈内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 (2)此时太阳直射在________上,并开始向____________移动。
(3)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___。B点昼长是________小时,________时日落。 (4)此时济南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________值,过三个月后昼夜长短情况为________。 (5)此时(双选)
( )
A.太阳入射光线与地轴垂直 B.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C.晨昏线与地轴重合
D.太阳直射点上入射光线的延长线过地心且与赤道平面有23°26′的夹角 [能力提升]
读“某地昼长季节变化图”,回答9~10题。
9.该图反映的地点是 A.北极点 C.南极点
( )
B.北极圈 D.南极圈
10.下列日照图所示日期与上图中B点所代表的日期相同的是(图中阴影处表示黑夜)( )
读“二十四节气分布图(甲)”与“北半球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变化示意图(乙)”,回答 11~12题。
11.下列节气中,昼长最接近的一组是
A.立春 谷雨 C.小雪 大寒
B.芒种 白露 D.寒露 清明
( )
12.下列关于图乙中四点日期的判断,最有可能的是
A.①表示大雪 C.③表示秋分
B.②表示谷雨 D.④表示芒种
( )
13.我国西部地区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平地上用立竿测影的方法,测算正午太阳高度α,如图甲所示。图乙为该小组绘制的“春分日至冬至日正午竿影长度变化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日)正午竿影长度的数码代号是________。
(1)图乙中的数码代号分别表示二分二至日的竿影长度。其中反映北半球冬至日(12月22
(2)该地从春分日到秋分日的正午竿影长度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应的正午太阳高度α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
(3)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图丙)所示的时间与图乙中的________(填数码代号)附近,在图中画出晨昏线(阴影表示夜半球)。
[案例探究]
14.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对当地纬度进行了实际测量,其测量的记录和结果如下。
测量工具:自制测量台(如上图,竖杆垂直台面)、教学用量角器一个、测绘罗盘一只、手表一块。
测量说明:量角器圆心放于竖杆影子顶端,观察影子投射在量角器上对应刻度。 测量日期:2012年3月21日。
测量结果:在手表显示13时时,杆影与罗盘指针方向重合,竖杆影子投射在量角器上对应刻度为50°。
(1)实际测量测得当地:经度为 ,纬度为 。
(2)当北京时间分别为12时、14时,该活动小组观察到竖杆影子的方向分别为: 、 。
(3)请帮该地理兴趣小组绘制出该地全年的正午太阳高度曲线。
答案
1.B 2.B 3.D 4.B 5.D 6.A 7.C 8.(1)冬至 极昼 (2)23°26′S(南回归线) 北 (3)66°34′ 8 16 (4)小 昼夜等长 (5)BD 9.B 10.B 11.C 12.D 13.(1)④
(2)先逐日变短,夏至日最短,后逐日增长 先逐日变大,夏至日最大,后逐日变小 (3)② 如下图所示:
14.(1)105°E 40°N (2)西北 东北 (3)见下图: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