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林黛玉导学案学生
【学习自测 】
[学习与建议]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自测题,认证纠错,巩固落实;
一、王熙凤和黛玉相见时,携着黛玉的手,细细打谅,是因为她喜欢黛玉吗?她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二、“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对这句话的理解,选出恰当的一项( )
① 王熙凤夸贾母的外孙女比孙女美。② 夸贾母的外孙女的同时也夸孙女。③ 认为林黛管贾母叫奶奶贾母更高兴。④ 王熙凤转弯抹角地对黛玉母亲表示不满。⑤ 王熙凤的意思是称颂\老祖宗\的福泽深厚。⑥ 自己以前没见过真正标致的人儿。⑦ 要说风度气派,还是贾母最美。⑧ 极力称赞黛玉相貌出众。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④⑤⑥⑧ C.②⑤⑧ D.⑦⑧
【相关链接】 王熙凤的拍马艺术
并不是任何场合、任何情景之下都是适宜于拍马屁的。拍得乖巧,拍得让人喜欢而不
反感,是极不容易的事。且看第三十八回,写贾母带着一大家子人在水池上的藕香榭欣赏风景,心里高兴,就说起小时候在枕霞阁玩儿,不小心失脚掉进了水里,几乎没淹死,救起来头上却碰破了一块,现今鬓角上还有指头顶儿大的一个窝。在这种情景之下,你说:“老祖宗,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太平淡;你说:“老祖宗,有窝儿这叫残缺美。”对于老太太来说,美已经是过去时了,更何况是残缺美。可见这个拍马的难度系数是9.8,非一般功力所能为也。那么王熙凤说的是什么呢?她说:“那时要活不得,如今这么大福可叫谁享呢?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碰出那个窝儿来,好盛福寿的。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出些来了。”王熙凤专从福、寿两方面发挥,贾母听了怎么会不高兴?几句话就活脱脱地画出了凤姐的世故聪明,所谓“大拍无形”啊! 我的收获 (孔子云:吾日三省吾身!)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凡事都要有个目标,要求不高,认真做,你一定能达!) 1、鉴赏了解林黛玉、贾宝玉的性格特征。C 2、鉴赏掌握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B
3、体会肖像描写的作用。A 课前热身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10分钟课前完成导学案。2、20分钟讨
论、交流、质疑,展示点评。3、5分钟完成自测训练。4、5分钟巩固,记诵,小结。
【合作探究】
一、试分析作者描写贾宝玉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特点? 描写方法
1、出场前的 描写
介绍了一般人对贾宝玉的看法和在贾府的地位,许多人对宝玉持贬斥的态度。 王夫人: ; 黛玉: ;
这些贬斥说明宝玉与 相抵触的,与 是格格不入的,他是封建阶级的叛逆者。两首《西江月》表明宝玉是封建统治阶级逆子贰臣。 2、出场后的外貌描写(侧面描写)
课文中对宝玉的外貌描写是通过 写出的,在黛玉看来宝玉却是一个 、 的年轻公子,不但看不出有什么惫懒与懵懂,而且感到非常眼熟,产生亲热感。使用了 、 、对偶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3、动作描写:
“通灵宝玉”在别人看来是他的命根子,但他并不看重。现在黛玉也没有,更增加了他的反感。“摔玉”表现了宝玉对所谓 的反抗,对 的否定,对 的蔑视,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 的 思想。 4、语言描写:
人物形象小结:
思考探究:
研究贾宝玉的出场
(1)读课文(“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莫效此儿形状”)
(2)学生思考:为什么把贾宝玉的出场安排在最后?为什么要他两次出场亮相?
二、试分析作者描写林黛玉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特点? 描写方法 1、侧面描写
(1)宝玉眼中的黛玉:
(2)众人眼中的黛玉:
(3)熙凤眼中的黛玉:
2、正面描写 (1)、心理描写:
(2)、语言描写:
(3)、行动描写:
人物形象小结:
三、肖像描写的作用
提问:本文的肖像描写较多,试结合具体内容来谈谈肖像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后展示点评。
四、探究阅读:关于人物的“哭”和“笑”。
1.提问:文中共25处直接写笑,哪些人物笑了?他们为什么要笑?
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后明确:节选部分共有25处直接写笑。这些人物是:林黛玉、贾母、王夫人、邢夫人、王熙凤、贾宝玉、探春、丫鬟。(1)林黛玉出于礼貌,不得不笑。尽管她笑得最多,但她的笑是装出来的,是她待人处世“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具体体现。(2)贾母在贾府位居至尊,是喜悦而满足的笑。但她悲后又笑,也不无虚伪成分。
(3)王夫人满意王熙凤做事周到而笑,对黛玉爱怜而笑。说明她心存仁慈,为人宽厚、随和。(4)邢夫人回复贾母而笑,对黛玉爱怜而笑。她是以笑为交际手段,是为了处理好与长辈、晚辈的关系。(5)王熙凤纯粹是为了巴结逢迎贾母,装腔作势而笑。通过笑可看出她见风使舵。未见其人,先闻其笑,又可看出她在贾府的特殊地位。(6)贾宝玉是发自肺腑,出于自然的笑。这反映了他性格上的不受拘束。(7)探春是在宝玉杜撰后会意而笑,说明她性格直率。(8)丫鬟们身份低下必须陪笑。由此看来,不同人物的笑是不一样的。笑反映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
2.提问:本文中几次写到哭?是哪些人在哭?从哭中塑造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文中总共写了36次哭;出场的主要人物都哭了。黛玉与贾母见面时共4次写到哭。贾母见外孙女时“大哭”,一方面是对外孙女的疼爱和怜惜,另一方面也是为“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的女儿之死而伤心,表现母亲对女儿的亲情和怀念,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发自肺腑的伤感。黛玉在拜见外祖母时也哭个“不停”,她是因见到外祖母,想到自己幼年丧母,孤苦伶仃,不得不寄居他处的悲苦身世而哭。这哭体现了她多愁善感的性格。王熙凤出场后也为黛玉的不幸而哭。但她的哭是装腔作势,是想投贾母所好。当贾母说休再提前话时,她马上转悲为喜,由此可看出王熙凤的善于逢迎,长于随机应变的性格。宝、黛初会,一见倾心,但当他知道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玉时,便满脸泪痕,体现了他向往平等,要与封建束缚决裂的反抗精神。
(解说:小说通过人物的哭、笑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通过笑还可使我们产生贾府既
是个礼仪之家,又是个虚伪之家的印象。分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信息积极思维,启发他们对作品某一共同特点加以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最后不可逆转的悲剧结局。)
课文总结
《林黛玉进贾府》是小说《红楼梦》的第一次总亮相,不仅重要人物纷纷亮相,贾府也是第一次亮相。因此本文运用详略得当的环境描写、人物肖像描写,以及匠心独运的人物出场来展现这一切。旨在揭示一个封建大家族的繁荣鼎盛,即它的富贵尊荣,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礼教的。黛玉的一双眼睛把贾府由幕后推到了台前,而贾府透示给黛玉的是骨子里的至尊至贵,是封建大家庭的一个样板,是封建上层统治者的生活写照,是封建时代的缩影。透过这个缩影,曹公让我们窥视了封建社会的最终命运。 【知识点拨】
分析人物的方法:
1.从相关描写揣摩身份性格;(基本方法) 2.由身份性格去分析理解人物的言行举止。
有时两种方法交替使用,往往每一循环都能使认识深入一步。
[学习与建议]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自测题,认证学习自测 纠错,
巩固落实;
下面是《红楼梦》里的最精彩情节之一“宝黛初会”,读后回答问题。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 :\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
1、.宝黛初会\这一细节,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人物性格。对与宝黛的描写,所用手法有何不同?体现了人物的什么不同特点?
【提示】高明的作家,采用什么样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是与要表现的人物身份性格特点相契合的。抓住宝黛的不同身份和性格特点,这道题就不难破解。
2、宝玉、黛玉相见时,作者对黛玉的服饰只字未提,原因是( )
A.为了行文简洁,突出人物形象特点。 B.黛玉服饰平常,没有什么特别。
C.在宝玉眼中,服饰是不屑之物,所以视而不见。D.宝玉是个懵懂顽童,不注意服饰细节。 我的收获 (孔子云:吾日三省吾身!) 学完这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满意吗?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