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戏》教学中的质疑 - 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这里第二个“好”字前有没有一个“很”字,读起来大不一样,当我们去掉“很”字后,通过朗读,我们能感觉到,两个好“字”,两次“点头”是机械的重复,这样,“我”回答六一公公时的状态就显得是应付的,回答的态度也显得不够真诚。而加了“很”这个副词,这两个形容词和这两次点头的动作就变得非常贴切,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10、“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那夜的豆并不好吃,戏看得人想睡觉,同样是六一公公的豆;为什么当天的豆没有昨夜的豆好?为什么说“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想喝豆浆,没喝成,很是扫兴。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孩子的神态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这里我们自然回到了第一个问题——课文的中心思想:“我”对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的美好回忆,对农家少年伙伴天真活泼难以忘怀,对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深深的赞美。 语文教学要善于激问,引发学生质疑探究,培养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的质疑能力。可以是提示性问,可以是展示矛盾,可以提出有争议的观点、有创意的假设、有趣的话题,也可以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总之,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积极质疑,建立
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人才。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