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文化导论论文

中国文化导论论文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5 1:15:05

《中国文化导论》期末考试论文

学院: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姓名:崔雪露

学号:201006010427

电话号码:13688174086

中国茶文化

摘要:从茶文化的内涵出发,通过我国古代的茶文化发源,以及各个时期,各种阶乘人士对茶文化的概述,我们从茶的起源,茶的发展,茶的品种,茶的作用来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关键字:茶文化 起源 发展 作用 品种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中国是文明之国,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这比“茶风俗”、“茶道”的范畴深广的多,也是中国茶文化之所以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的原因。因此下面我们讨论茶的起源与发展,茶的作用,茶的品种。

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三国以前是茶文化启蒙的阶段,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晋代、南北朝是茶文化的萌芽的时期,这时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在唐代时出现的诗词有陆羽的《茶经》,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宋代茶文化非常兴盛 ,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 明、清茶文化已经很普及,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人还留有唐伯虎的《烹茶画卷》,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等。新中国成立后,在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茶文化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

茶文化的作用: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

涉及科技 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 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 、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 、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 、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茶与诗词:有西汉的王褒《僮约》,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2800部诗歌作品中,与茶有关的有60首。而他本人也是品茶行家,一天到晚茶不离口。唐代诗人卢仝所作《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北宋范仲淹作《斗茶歌》等。茶与书法:其中著名的茶帖有:唐怀素《苦笋帖》,宋代苏轼的《啜茶帖》,还有宋苏东坡《啜茶帖》、《季常帖》《新岁展庆帖》 宋蔡襄《精茶帖》 、《天际乌云帖》,以及宋米芾《笤溪帖》,宋赵令畴《赐茶帖》。茶与书画:有唐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唐阎立本 《萧翼赚兰亭图》。大画家阎立本根据唐何延之《兰亭记》所作。描绘唐太宗御史萧翼从王羲之第七代传人的第子袁辩才的手中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骗取到手献给唐太宗的故事。画的是萧翼和袁辩才在喝茶,萧翼洋洋得意,老和尚辩才张口结舌,失神落魄,人物表情刻画入微。元赵元《陆羽品茶图》,元赵孟頫《斗茶图》、《茶榜》,元倪云林《龙门茶屋图》,元颜辉《煮茶图》,明文征明,惠山茶会图明文征明《惠山茶会图》。《惠山茶会图》 描绘文征明和几位诗友在有“天下第二泉”之称的无锡惠山泉品茗。二人在茶亭泉井边席地而坐,文征明展卷颂诗,友人在聆听;古松下一茶童备茶,茶灶正煮井水,茶几上放着各种茶具。中国文人至爱的高山、流泉、古松、友谊,尽在以茶会友中。明唐寅《事茗图》、《卢同煎煮茶》,清胡锡圭《洗砚烹茶图卷》 清高凤翰《天池试茶图》,清高翔《煎茶图》。 茶乡旅游:茶与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特色旅游项目,游名山、观名寺、饮名茶三位一体,很受欢迎。以茶做菜: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有以鲜茶做菜的习俗,茶文化活动频繁之地,以茶作菜的菜谱也是丰富多彩的。以茶制药:将茶叶中具有药效功能的物质分离提取出来,制成防病治病的药物,这是茶对人类健康的新贡献。我们把茶的品种和作用相结合。茶与养生:《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荼就是茶的古字(英文 tea 读音来自荼)。茶最早的功用就是药用。唐大中三年(850年)有一位和尚130岁,宣宗皇帝问他服什么药才能如此长寿?和尚答道:“我向来不知药性,平生只爱喝茶,每逢云游到一个地方,先讨茶喝,喝一百碗也不嫌多。”皇帝赐和尚五十斤上等茶。明高濂的养生经典《遵生八笺》中写道:“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茶与艺术:自古以来,种茶、制茶、泡茶、品茶均被认为需要高度技艺。当代,由中国人开始,将有关的技艺称为茶艺。同时,历朝历代也涌现出大量与茶有关的各种艺术作品。茶之为物,产自崇高的山,吸收天地的灵气,还必须配上清洁的流泉。所谓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古人的一杯茶包含中国文人、哲人深爱的天、地、山、水,仁、智。

茶的品种:茶的主要味道来自茶叶,因此茶叶对茶的品质影响也是最大的。 中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都是主要的茶叶出产地,因此茶叶的品种也特别多。其中有名的品种更是不少,下面所列出的仅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几种。

1.绿茶类:

毛尖:产于河南信阳 俗称“绿茶之王”。龙井:既是浙江省杭州地名,也是泉名。此地出产的茶亦用此名。 碧螺春;产于江苏省吴县洞庭山。茶叶采于春季,制成品紧密缠绕,带螺旋形。相传康熙年间,洞庭山少女采茶,不带筐子,把茶叶放在乳间,茶得体温而生奇香,名为“吓杀人”茶。清康熙皇帝南巡太湖,喜爱这茶的清香,但认为“吓杀人”不雅,又因为茶叶带螺旋形,康熙皇帝赐名碧螺春。碧螺春成为清代贡茶。毛峰:产于安徽省黄山。猴魁:产于安徽省太平县。瓜片:产于安徽省六安县。珠茶:产于浙江平水。青顶:产于浙江临安天目山。白云茶:产于浙江雁荡山。 2.红茶类:

信阳红:产于河南信阳。祁门红茶:简称祁红,产于安徽省祁门。 3.乌龙茶类:

铁观音:产于福建省安溪。黄金桂:产于福建省安溪。毛蟹:产于福建省安溪。本山:产于福建省安溪。 冻顶乌龙:产于台湾冻顶山。 4.黄茶类

君山银针:产于湖南洞庭湖君山岛。 5.白茶类:

松溪白茶:产于福建松溪县。 6.黑茶类:

普洱茶:产于云南

红 茶 黄 茶

参考文献:

1.杨晓鸣:《说古论今茶文化》 2.于川:《国的茶与茶文化》

3.高旭晖,刘桂华:《茶文化学概论》 4.何草:《中国茶的品饮艺术》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国文化导论论文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中国文化导论》期末考试论文 学院: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姓名:崔雪露 学号:201006010427 电话号码:13688174086 中国茶文化 摘要:从茶文化的内涵出发,通过我国古代的茶文化发源,以及各个时期,各种阶乘人士对茶文化的概述,我们从茶的起源,茶的发展,茶的品种,茶的作用来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关键字:茶文化 起源 发展 作用 品种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