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放射主管技师重点2
出现意外的题: 吸收剂量的国际单位是 A、J ? kg B、C ? kg C、rem D、J ? kg-1 E、Sv
这个题大家开始都选了E,我一下子懵了,难道我也记错答案了。接着又清一色的选A,啊,什么情况?了解了一下才知道,选E的真的把Sv当成了国际单位了,又清一色的跟风。而选A的,是不知道J ? kg与J/kg的区别,好像是数学没有学好。其实答案就是D、J ? kg-1
。这里给那些数学不好的科普一下:J ? kg-1
就是J/kg。
出现争议的题:
患者女,65岁。被确诊为肺癌晚期伴骨转移,既往曾接受抗抑郁治疗。入院时精神状态不好,子女要求暂时不要将病情全部告知,待适当时机再跟患者说明。医生遂告知患者:肺部有一小结节,诊断为“肺部良性肿瘤”,患者接受医生建议后住院治疗。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基于保护隐私原则,医生对患者的家属保密 B、基于保护性医疗的原则,医生可以向患者“合理撒谎”
C、基于知情同意书原则,医生应将诊断结果直接告知患者本人
D、基于医学的科学严谨性,医生不能对患者撒谎 E、基于知情同意原则,医生应将诊断结果同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其实这个题没有什么争议的,只要认真审题就可以选出答案,要提醒大家的是,不要凭感觉、评理所应当、评主观臆断来选择,认真读题干。就像之前我们诊断出的一个题,大家一直问为什么不选上脑
挫裂伤,原因很简单,题干提供了什么信息我们就选什么,多的我们不要硬给它加上。此题选B。 干式相机所采用的成像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种: 1.激光热成像技术。 2.直接热敏成像技术。 3.热升华成像技术。
下面对于这三种技术的胶片分别做一介绍。 一、激光热成像方式
(一)胶片结构及性能 适宜激光热成像的胶片是一种含有银盐而对激光敏感的单乳剂层胶片,其结构分为以下四层:
1.保护层 明胶,对乳剂层的保护。
2.乳剂层 又称感光层。主要由溴化银、有机银盐(如脂肪酸银盐)、热显影剂(还原剂)、疏水性组合体、胶质体、调色剂及稳定剂等成分组成,敏感波长约在660--810nm。功能是记录和显示X线影像信息。
3.片基 采用175μm厚的PET,是胶片的支持体。 4.防反射层 明胶加深色染料,既起保护作用又防止透射线的反射。
(二)激光热成像原理 利用红外激光光源对胶片进行激光扫描,胶片乳剂中的银盐吸收光后,在胶片内形成潜影。潜影通过干式激光打印机中的加热鼓加热,热能作用于潜影,经过催化反应使银原子和邻近具有一定晶格的晶体结合,银原子围绕潜影中心堆积到大约10^7,形成了可见的银微粒。银原子的还原量与激光光子的照射量成正比,未感光的银盐保持原状。
扫描激光光子照射量受采集后重建图像的数据量控制,故打印出的影片与显示图像保持一致。 加热使潜影显影,显影的效果与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有关。为保证影像的显影质量,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必须保持恒定。加热温度一般设置为120℃左右。加热时间是指胶片中任一点通过加热鼓的时间,该时间一般设置在15秒左右,可见,胶片的稳定运行十分重要。
当胶片离开加热鼓瞬间,温度即刻降低,于是停止显影,图像被固定下来。这类成像方式和湿式激光成像方式相比,胶片曝光过程相同,区别点在于湿式为化学显影,干式为物理显影。 二、直接热敏打印原理
1.非激光、非银盐直接热敏成像原理 1996年,富士公司研制开发了利用微隔离技术,即胶片的影像记录层是利用热反应微型胶囊(MI)技术制成的。靠直接热记录方式。
(1)胶片结构:胶片由保护层、影像记录层和片基组成。
1)保护层:明胶,对影像记录层的保护。 2)影像记录层:内有微型胶囊,它是成像的像素单元,直径在μm级,囊内有受体(显色剂),囊外有显影微粒(发色剂)。
3)片基:采用175μm厚的PET,是胶片的支持体。
(2)成像原理:正常温度下,胶片影像记录层的受体(显色剂)与显微颗粒(发色剂)被胶囊壁隔离,互不相干。当遇到一定温度时,发色剂可透过囊壁进入囊内与显色剂接触,发生反应变黑,变黑的过程由发色剂进入囊内的多少决定,囊壁允许发色剂的进入量受温度控制。温度高透入囊内的发色剂多,产生的密度越黑;反之温度越低透入囊内的发色剂越少,产生的密度越淡。
胶片通过热力头时,发热电阻将温度传给胶片,每个发热电阻的发热温度,由输入发热电阻的电能控制,电能的高低又受图像数据转换的电脉冲控制,发热电阻的瞬间温度变化取决于数字图像的每一点数据量,于是如实地将图像的数字量信息转换成照片的灰度级,形成照片影像。
胶片离开热敏电阻后,温度马上变低,胶囊壁即刻恢复到隔离态,影像被固定。
2.非激光、含银盐、直接热敏成像原理 与富士FM-DP技术的区别在于胶片结构不同。而热力打印头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基本相同。
(1)胶片结构:有保护层、影像记录层(热敏层)、片基和抗静电层组成。
1)保护层:明胶,对影像记录层保护。 2)影像记录层:爱克发称为热敏层,主要成分是有机银盐和减化剂。因没有卤化银的参与,仅有对可见光不敏感的有机银盐,完全可在明室下操作。影像记录层后为25μm。
3)片基:采用175μm后的PET。是胶片的支持体。
4)抗静电层。
(2)成像原理:在正常温度下,胶片影像记录层内的有机银盐与减色剂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当遇到高温度时,有机银盐与减色剂之间发生反应,生成黑色银原子和氧化减色剂:
AgOS+减色剂→Ag+氧化减色剂 银原子生成的多少与受热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生成的银原子越多,影像越黑,温度越低,生成的银原子越少,影像越淡。
温度来源于热力打印头热敏电阻,热敏电阻与胶片是靠300g/cm^2的压力紧密接触,这样,胶片热敏层的显像剂在温度控制下发生变化,使热敏脉冲产生后在胶片上产生灰阶影像。
促使热敏电阻发热的脉冲值受控于数字图像数据,由于热敏头的加热线是由许多个热敏电阻构成,这些元件在控制电路下按其相应的顺序单独被激活,这就保证了能形成不同的灰阶。热敏电阻的温度控制范围约为100~200℃,在这个温度范围内变化,胶片获得的最小密度<0.2,最大密度>3.5。当温度低于130℃时,银原子几乎分解不出,此时的密度为胶片的本底灰雾。
三、彩色热升华打印原理
彩色热升华打印机多用于核医学和超声学科的图像打印。此项技术,胶片使用透明片基或纸基,没有成像层结构。打印机的成像结构主要是热力打印头、色带和鼓筒。
有黑白和彩色两种打印模式,黑白采用直热式,彩色采用热膜式。
打印彩色时,换上色带和片基,透明片基在鼓筒表面上运行,片基与打印头之间加入色带,色带内含有三种颜色,即黄色、品红色和青蓝色。热力打印头发热电阻的热能透过色带打印在片基上,随着热敏电阻温度高低的不同,在片基上留下不同的颜色。片基尺寸一般为8X10。
打印黑白时,取下色带,装上热敏纸,变为直热式打印。随着热力头热敏电阻温度的变化,热敏纸上呈现出黑白不同灰度的图像。 待定的题:
影响激光相机打印照片质量的是:C 待定 A、连续打印 B、网络连续
C、自动调节打印参数 D、多机输入 E、激光功率
这题目在上面发的链接2016年职称考试绊倒你的“打印机”之死拼必过中提到过,当时也没有给出准确的答案,也是给了一个参考答案C,因为没有找到合理的依据。
群友在教材上找到了自动调节打印参数的内容:
此依据不一定对,但是算是最接近我们题目的一个依据了。
群里做题时很多群友选E选项,我也不知道他们的依据是什么,他们也没有给出依据。我也没有参考答案,也只能是尽量给大家提供靠谱的依据吧。大家可以继续讨论。
搞复杂的题:
与DR相比较,CR的特点是: A、系统成本高
B、成像时间短 C、成像过程繁琐 D、X线利用功率高 E、图像质量好
发出这个题来大家是不是很诧异,这个题有疑问吗?很容易选择C呀,但是在另一个群里却有不同的答案,一个群友提出C是CR的缺点,不属于特点,马上选C的都动摇了,我让大家翻书看看,翻书后大家接着又清一色的选E,说教材上在CR的特点那里提到了“能获得较好的图像”,但是你需要看教材这里是CR是和谁比较,我们这个题又是和谁比较的。真的是大家把问题想复杂了。
温馨提示:有时候考试的时候就是要果断,不要想太多;有时候又不能把问题想的太简单,稀里糊涂就选上答案。这是一种能力,平时多练习就可以获得的能力。
让我们一起升级打怪呀!
还有一个部分人搞不明白的知识点: 先发两个真题:
血管造影时引入对比剂的方法属于:C
A、间接引入法 B、口服法 C、直接引入法 D、生理排泄法 E、灌注法
对比剂的引入方式属生理排泄的造影是:C A、颈内动脉造影 B、腹膜后充气造影 C、口服胆囊造影 D、胃肠道钡餐造影 E、逆行肾盂造影
这两个题不算难,但是还是有一些考生有疑问。比如:口服胆囊造影,不是属于口服法,属于直接引入法吗?这个与口服硫酸钡不一样吗?
这里同是“口服”但机理却不同,不是一样的方式,详情请看下面的内容:
对比剂的引入途径 对比剂引入人体的途径,根据人体各器官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主要分为直接引入法和间接引入法两大类。
1、直接引入法系通过人体自然孔道、病理瘘管或体表穿刺等途径,将对比剂直接引入造影部位的检查方法。
(1)口服法:如食管、胃肠道造影等。
(2)灌注法:如支气管造影,尿路逆行造影,子宫输卵管造影,直肠、结肠的灌注造影等,属于经自然孔道直接灌入法;肠道瘘管造影,软组织瘘管造影,术后胆道造影等,属于经病灶瘘管直接灌入法。(3)穿刺注入法:如椎管造影,肝、胆管造影,浅表血管造影等,属于体表穿刺直接注入法;心腔造影,大血管及各种深部血管造影等,是直接穿刺利用导管将对比剂注入。另外,某些部位的脓肿、囊肿亦可用直接穿刺方法,抽出腔内所含液体而注入对比剂进行造影。(如关节腔造影、血管造影与介入性放射学治疗等。18版)
2、间接引入法系将对比剂经血管注入体内,使其聚集于拟显影的器官或组织并使之显影的方法。(间接引入法是将对比剂通过口服或静脉给药,通过吸收,利用某些器官的排泄功能,使对比剂有选择性地聚集到需要显影的部位而形成对比。18版) 主要方法是生理排泄法,即利用某些器官的排泄功能将对比剂排至需要检查的部位,使脏器显影的方法。静脉肾盂造影是由静脉注入对比剂,经肾小球滤过,将对比剂排泄至尿中,可使肾盂、肾盏、输尿管和膀胱显影。
看完上面的内容,你会发现,属于直接引入法的口服法,对比剂(造影剂)是不经血管的,而属于间接引入法的口服胆囊造影,对比剂(造影剂)是要
经血管的。口服胆囊造影是经肝排泄的;静脉肾盂造影是经肾排泄的。顺便提一下,静脉肾盂造影是间接引入法,而逆行肾盂造影是直接引入法;静脉肾盂造影需要做碘过敏试验,而逆行肾盂造影是不需要做碘过敏试验的。
不拓展了,一拓展就刹不住车。大家自行拓展吧。 废话不多说了,今天有一个“超纲”题和一个被APP误导的题。
“超纲”题:
MLO位时,一般暗盒托盘平面与水平面呈: A、60°~70° B、5°~10° C、10°~20° D、20°~30° E、30°~60°
这是一个真题,但是却在新版教材上找不到相应内容,原来它被“毙”掉了,在换大纲后的16版、17版、18版教材上都没有了。原来这是15版以前教材上的内容。群里说16版上面也有,其实那是因为他买的那个16版是假的16版,里面的内容还是15版的。
上图为15版里面的内容,清楚的写着角度。这是一个“超纲”的内容,虽然它被删了,但是我们还是需要掌握。
被APP误导的题:
螺旋CT扫描与传统非螺旋CT扫描相比最大的优势是() A、序列扫描 B、重建速度快 C、数据重建快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