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20年高考模拟复习知识点试卷试题之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
候 线至南北纬30°之陆气团 ,常年干旱少雨 ,年降雨量不足125间的大陆内部和毫米 ,日照强烈 ,气温极高。 西岸 ,如非洲北部大沙漠区 ,亚洲阿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沙漠区。 主要位于大陆东前者夏热冬温 ,季节变化明显。夏季风时 ,亚热带季风岸 ,如我国秦岭热带海洋气团带来大量降雨;冬季风时 ,受和季风性湿以南 ,北美大极地大陆气团影响 ,降雨减少。后者冬夏温润气候 陆 ,南美大陆和差比前者小 ,一年中降水分配也较前者均大致在澳大利亚大陆东匀。 亚 南纬或南部等地。 热 北纬主要位于大陆西就北半球而言 ,夏季因副热带高压带北移控带 30°-40°岸 ,如地中海沿制这里 ,受热带大陆气团影响 ,干旱炎热;之间 岸 ,南北美纬度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多气旋活动 ,暖湿多地中海气候 30°-40°之间的大雨。年降水量在300毫米-1000毫米左右。 陆西岸 ,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等地。 主要分布于亚洲冬夏风向明显交替。冬季风时 ,受极地大陆温带季风气大陆东部 ,如我气团控制 ,寒冷干燥;夏季风时 ,受极地候 国华北、东北、俄海洋气团或热带海洋气团影响 ,暖热多雨。罗斯远东地区 ,年降水量在500毫米-600毫米左右。 大致在日本和朝鲜半岛。 温 南纬或 北纬温带大陆性主要分布于亚欧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干旱少雨。冬季严带 40°-60°气候 大陆和北美大陆寒 ,夏季炎热 ,气温年变化很大。 之间 的内陆地区。 主要分布在西欧、终年盛行西风 ,受海洋气团影响 ,终年湿温带海洋性北美和南美大陆润 ,冬雨较多 ,冬不冷夏不热 ,气温年变气候 西海岸狭长地带。 化较小。年降水量一般在700毫米-1000毫米之间。 亚主要分布在欧洲、主要受极地大陆气团和极地海洋气团控制。寒南北极亚寒带大陆带 圈附近 性气候 亚洲大陆和北美冬季漫长而严寒 ,暖季短促;降水量少 ,大陆的北部。 而且集中在夏季。 主要分布在亚欧全年严寒 ,皆为冬季。最热月气温仅达苔原气候 大陆和北美大陆1°C-5°C。降水少 ,多云雾 ,蒸发极弱。 寒 的北冰洋沿岸。 极地附主要分布于南极全年酷寒 ,各月气温皆在0°C以下 ,是全带 近 冰原气候 大陆和格陵内陆球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南极大陆年平均地区。 气温约在-29°C--35°C,北极地区在-22°C以下。
主要分布在高大随着高度增加 ,气候垂直变化非常明显 ,高原气候和山地气候 的山地、高原地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日照强 ,风力也区 ,青藏高原、大。 南美安第斯山等。 第二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
[复习指导]
复习本单元应抓住两条脉络:一是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和各层的特点;二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对流层大气的情况。
大气温度的时空分布、大气的运动、大气的降水、天气和气候等 ,都是指对流层大气而言。本单元的一大特点是概念多、原理多 ,内容丰富 ,涉及知识面广 ,并贯穿到地理学科的各个领域之中 ,所以在复习时应注意弄懂原理 ,搞清概念 ,抓住重点 ,掌握规律 ,注意把大气对地理事物各个方面的影响联系起来复习。
概念多、原理多 ,特别是形成空间概念就更不容易。借助读图、画图训练 ,就能比较容易掌握。图的特点是形象、直观、容易表示空间概念;知识容量、内在联系可以清楚地表现出来。因此 ,复习本单元最能做到边复习边画图 ,在此基础上 ,运用比较、分类、综合等方法 ,来提高复习的深度和广度。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掌握大气垂直各层特点的关键是各层气温的垂直变化 ,而各层气温的垂直变化又取决于各层大气成分对辐射波长的选择吸收特征。例如: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 ,能强烈地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使大气增温 ,所以 ,离地面(热源)愈近 ,气温愈高 ,离地面愈远的上空 ,气温愈低。正因为此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上冷下热 ,导致对流层运动显著;含有水汽的空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 ,易于成云致雨 ,所以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二、大气的热状况
1、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最主要的因素是太阳高度角 ,这是因为:太阳高度角愈大 ,等量的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愈小 ,光热集中 ,地表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愈多;太阳高度角愈大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愈短 ,被大气削弱得愈小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就愈多;反之 ,太阳高度角愈小 ,太阳辐射强度就愈小。 2、大气的热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上述两个问题的掌握关键在于抓住大气对辐射波长的选择吸收特征。例如 ,了解大气成分对太阳辐射中不同波长的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的选择特征 ,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来。再如 ,了解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对地面长波辐射的选择吸收特征 ,也就容易理解大气为什么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3、气温的时间变化: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 ,而地面热量的多少又取决于地面热量收支状况。当地面的热量收入(主要是太阳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大于热量支出(主要是地面辐射)时 ,地面存储的热量增多 ,地面温度升高 ,地面辐射增强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 ,气温随之升高;反之 ,当地面热量收入小于热量支出时 ,地面储存的热量减少 ,地面温度下降 ,地面辐射减弱 ,气温随之下降。
4、气温的水平分布和变化特点应从分析等温线分布的热点入手进行复习:①等温线愈密 ,气温差别愈大;等温线愈稀疏 ,气温差别愈小。②等温线走向与纬线平行 ,说明气温受纬度的制约明显;等温线走向与海岸平行 ,说明气温受海洋的影响大。③等温线呈封闭曲线 ,则表示是温暖或寒冷中心。④等温线的走向与山脉的走向平行 ,则表示气温受地形影响显著。⑤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则说明该地区气温比同纬度高;等温线向低纬弯曲 ,则说明该地区气温不同纬度低。
三、大气的运动
1、气压与温度、高度的关系一般情况是:①在同一高度上 ,气温高 ,气压低;气温低 ,气压高。②在不同高度上 ,愈往高空 ,气压愈低 ,近地面气压高低往往与高空相反。 2、气旋与天气:气旋的不同部位 ,大气运动情况不同 ,因而天气特点也有很大差异。在北半球气旋的东部以偏南气流为主 ,因其来源于较低纬度 ,气温较高 ,水汽含量较大 ,可出现云雨天气;在气旋的西部 ,以偏北气流为主 ,因其来源于较高纬度 ,一般气温偏低 ,水汽含量少 ,可出现降温、大风天气;在气旋中心 ,气温以上升运动为主 ,若水汽充足 ,经常出现云雨。 3、反气旋与天气:在北半球 ,反气旋的东部以偏北气流为主 ,因其来源于较高纬度 ,气温较低 ,水汽含量少 ,多出现降温风沙天气 ,在反气旋的西部 ,以偏南气流为主 ,气温较高 ,水汽含量多 ,可出现升温和云雨天气;在反气旋的中心附近 ,以下沉气流为主 ,不利于云雨的形成 ,多晴朗天气。因反气旋范围广大 ,又经常稳定少动 ,所以在其笼罩下的广大地区经常持续干旱 ,重者成灾。 四、天气和气候
1、锋面与天气:不论冷锋、暖锋还是准静止锋 ,造成天气变化的实质都是冷暖气团相遇 ,冷气团插入暖气团之下 ,暖气团沿冷气团斜坡上升 ,上升冷却才有凝云降水现象出现 ,这是共同特征。不同点要看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移动 ,还是暖气团向移动 ,因而产生冷锋和暖锋的区别;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因地形所阻 ,推进迟缓就形成准静止锋。锋面是重要的降水系统 ,对天气变化影响很大 ,不同性质的锋面可造成不同的天气。复习时 ,要从锋的生成、移动和变化的规律入手 ,落实到所产生的天气现象。
2、如何判断气候类型:判断气候类型的主要依据是气温和降水。气温要从下列方面入手:①全年各月平均气温值;②最热月、最冷月的月份;③最热月均温和最冷月均温。降水要从下列方面入手:①全年降水量;②降水的季节变化 ,即属于年雨型、夏雨型还是冬雨型。
运用比较法 ,找出几种容易混淆的气候类型的异同点 ,是判断气候类型的关键: ①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相同点:各月气温都高达20℃以上 ,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旱季和雨季)。
不同点:热带季风气候只存在北半球 ,雨季降水量比热带草原多;热带草原南北半球都有分布 ,雨季降水量比热带季风气候少。 ②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相同点: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不同点:最冷月平均气温 ,亚热带季风气候在0℃以上 ,而温带季风气候在0℃以下;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长(4、5月--9、10月) ,而温带季风气候雨季短(集中在7、8月)。 ③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不同点:最冷月平均气温 ,温带大陆气候在0℃以下 ,而温带海洋气候在0℃以上;温带海洋性气候各月降水分配比较均匀 ,而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夏季稍多。 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水
[知识要点] 一、水圈 水圈的特点 水体的储量 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由呈固态、液态、气态 ,颁于海洋、陆地、大气中的各种水体共同组成 ,质量只占地球总质量的万分之四。 海洋水是水圈的主体 ,占总储量的96.53%;陆地水(河湖水、冰川水、土壤水、地下水)
占总储量的3.467%;大气水只占总储量的0.001%。淡水只占水体总储量的2.53% ,而目前人类可以开发利用的淡水又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 水圈的重要性 水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的物质基础 ,是地理环境中活跃的要素 ,对其它圈层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水循环和水平衡
1、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
又称为大循环 ,是指海洋水与陆地水之间通过一系列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换运动。这是最重要的一种循环运动 ,其具体过程是:广阔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 ,水汽上升到空中随着气流运行 ,被输送到大陆上空 ,其中一部分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 ,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 ,一部分沿地面流动 ,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 ,形成地下径流。二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这种循环运动 ,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 ,水资源得以再生。 是指大陆与大陆上空之间的水循环 ,其具体过程是:降落到大陆上的水 ,其中一部分或全部(指内流区域)通过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 ,被气流带到上空 ,冷却凝结形成降水 ,仍降落到大陆上。这种循环运动供给陆地上的水量为数很少。 是指海洋和海洋上空之间的水循环 ,具体过程是:海洋水蒸发成水汽 ,在海洋上空凝结 ,形成降水 ,又降到海面。 海陆间循环 内陆循环 海上内循环
3、水循环的意义:水循环通过各个环节 ,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 ,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水在运动中夹带溶解物质和泥沙而使物质迁移;通过水循环运动 ,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 ,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
4、水平衡原理:从长期看 ,全球水的总量没有什幺变化。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间内 ,水量收和支出差额 ,等于某地区的储水变化量。
5、各区域水平衡状况: 海 洋 内流区域 外流区域 全 球 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6、研究水循环和水平衡的意义:人类利用水循环和水平衡的规律 ,可以在局部地区对地表径流输送施加某些影响。例如 ,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引水灌溉、跨流域调水等 ,可改变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化害为利 ,使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三、海洋水
1、海水的盐度
(1)海水盐度的概念:1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大洋海水的平均盐度为35%。。
(2)影响海水盐度高低的因素: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