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一中2019_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详解】一个精原细胞中有三对同源染色体,其中三条来自于母方,三条来自于父方,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而非同源染色体发生自由组合,产生的精子中的染色体是随机分配的,所以精子中的染色体可能都来自于母方,有可能都来自于父方,有可能母方两条、父方一条或母方一条、父方两条,所以产生的一个精子中所含的染色体来自母方的数目不确定。 故选D。
13.下图表示某种动物不同个体中某些细胞的分裂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四个细胞中均有同源染色体
B. 与减Ⅱ中期相比,乙、丁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C. 甲、丙均可表示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 D. 丁细胞可表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甲细胞与丙细胞呈现的特点都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均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甲细胞的细胞膜从偏向细胞一极的部位向内凹陷,所以甲细胞是初级卵母细胞;丙细胞的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所以丙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乙细胞和丁细胞中都没有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均是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乙细胞的细胞膜从偏向细胞一极的部位向内凹陷,所以乙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丁细胞的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所以丁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详解】A、四个细胞中,甲与丙均有同源染色体,乙与丁没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 B、与减Ⅱ中期相比,乙、丁细胞均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二者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都暂时加倍,B正确;
C、甲、丙呈现的特点都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均可表示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C正确;
D、丁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进行均等分裂,因此丁细胞可表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学生对卵细胞与精子的形成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要正确解答本题,需要熟记并理解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据此明辨各细胞分裂示意图所示的细胞分裂方式及所处的细胞分裂时期,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
14.下列关于染色体和基因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基因的载体是染色体 B. —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 C.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D. 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答案】A 【解析】
基因主要位于染色体上,也位于线粒体、叶绿体中的DNA上,A项错误;一条染色体一般含有一个DNA分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项、C项正确;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D项正确。
15.下列有关DNA和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DNA的碱基排列顺序就代表基因 B. —个DNA分子上有1或2个基因 C. 基因是碱基对随机排列而成的DNA片段 D. 碱基对特定的排列顺序决定了DNA的特异性 【答案】D 【解析】
DNA的碱基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A错误。—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B错误。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C错误。不同的DNA分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每个DNA分子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特定的,因此碱基对特定的排列顺序决定DNA分子的特异性,D正确。
【点睛】学生对脱氧核苷酸、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理解不清
16.下列关于核酸和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DNA均为双链结构,RNA均为单链结构 片段
C. DNA和RNA均为染色体的主要成分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的概念及其与DNA的关系、生物界核酸的种类和功能,要求考生明确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同时明确DNA和RNA的种类、分布、结构及其功能。
生物界的DNA大多为双链结构,少数DNA为单链结构,而RNA均为单链结构,A错误;大肠杆菌的基因是一段有功能(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B正确;DNA和蛋白质均为染色体的主要成分,C错误;细胞内的各种RNA均由DNA转录而来的,但病毒的RNA不是由DNA转录而来的,D错误。
17.下列关于遗传物质探索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实验证明了 RNA 是遗传物质 B. 有多糖荚膜的 S 型菌能在培养基上形成表面光滑的菌落 C.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证实 DNA 作为遗传物质的最早证据来源 D. 艾弗里的实验和赫尔希、蔡斯的实验均要分离提纯 DNA、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D. 各种RNA均由DNA转录而来的 B. 大肠杆菌的基因是一段有功能的DNA
1、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S或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2、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有放射性的原因分析:
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
a.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陡。b.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
②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
3、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烟草花叶病毒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分别用其RNA和蛋白质侵染烟草,最后只有RNA一组实验烟草感染了烟草花叶病毒,证明了 RNA 是遗传物质,A正确;有多糖荚膜的 S 型菌能在培养基上形成表面光滑的菌落,B正确;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证实 DNA 作为遗传物质的最早证据来源,C正确;赫尔希、蔡斯的实验不需要分离提纯 DNA、蛋白质,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行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8.下列对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实验中分离S型细菌体内各种物质的方法是提纯和鉴定 B. 只有加入S型细菌DNA的培养基中出现了S型细菌的菌落 C. 如果用DNA酶处理S型细菌的DNA,R型细菌仍能发生转化 D. 实验结果表明,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答案】C 【解析】
353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