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银杯》教学设计
《银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唱《银杯》 教学目标:
1 听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和《银杯》两首歌曲,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 2用婉转、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银杯》,并在歌曲的演唱中体会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奔放豪爽的性格。
3感受并唱好歌曲中的大跳音程及装饰音的正确演唱。初步了解蒙古族歌曲的长调和短调 教学重点:感受蒙古族的歌曲风格,准确地唱歌曲《银杯》 教学难点:歌曲中大跳及装饰音的正确演唱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光盘 教材分析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曲,旋律采用了牧歌的素材,用诗的语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表现了蒙古族牧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及对幸福生活无比赞美的欢乐心情。
《银杯》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歌曲旋律悠扬、起伏较大,四四拍,中速,单段体结构,在音乐上带有欢快、热烈的情绪特征。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听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引导学生说出哪个民族,并唱一唱 师:歌曲中的小牧民在干什么? 生:在草原上快乐地放牧
二、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马头琴演奏)
1导入:体会了小牧民快乐的心情,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共同走进大草原。 2初听歌曲:
师:这段音乐的演奏乐器是什么?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生:马头琴 情绪悠扬、婉转、抒情 师:马头琴声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蒙古人民对草原的赞美和热爱 3介绍马头琴
师:马头琴是产生和流传于蒙古族的一种拉弦乐器,它那独具特色的音色、悠扬、深沉、宽广、抒情的旋律,蕴含了独特的审美文化和民族精神。与蒙古族的成长、发展、生活环境密不可分。
4用自己的语言来赞美草原
5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并唱一唱
师:优美的旋律、诗一般的歌词,把我们带入了音乐美的画卷中,你们知道蒙古族有怎样的美称吗?蒙古族又被称为音乐民族和诗歌民族。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赞美来唱一唱。
三、学歌曲《银杯》
1导入:这么美的草原,大家是不是也很想去看一看呢?那如果我们去蒙古大草原去做客,蒙古人会怎样招待我们远方的来客呢?(生答)
2教师范唱
(引导学生听歌词) 3说一说歌曲的内容 (生根据歌词内容说一说)
师:这是流传在鄂尔多斯的一首民歌《银杯》,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家便会载歌载舞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欢迎和祝福。
4听歌曲旋律
(师用手势引导学生感受歌曲起伏较大的旋律特点) 5再听歌曲
引导学生感受“赛”“杯”等字的起伏特别大 6唱歌曲
师弹旋律,学生随琴唱一唱 7重难点处理
注意歌曲的呼吸,气息要连贯,带有蒙古族音调特点的装饰音要唱准。 8再唱歌曲
引导学生用热情、豪放的声音表达对宾客的祝福。 四、听长调歌曲
1听长调歌曲《黑骏马》
2引导学生说一说,长调歌曲的特点。
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声多词少,气息绵长,旋律极富装饰性,有许多的华彩。 3哼唱歌曲的片段,感受长调 五、小结:
蒙古族音乐越来越受到我国各族人民的喜爱,如今的歌坛,出现了许多蒙古歌手和蒙古歌曲,并为流行乐坛增添了新的色彩。喜欢蒙古族音乐的同学课下可以多欣赏这样的歌曲,让音乐启迪我们的心灵,让音乐美化我们的人生。
《银杯》说课稿
一、说教材
歌曲《银杯》是一首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一首短调民歌。歌曲为C大调,四四拍。曲调婉转、流畅、动听有浓郁的蒙古族民歌优美的旋律、独特的韵味等特点。歌中渗透了蒙古族的朴实豪爽又透射出蒙古人开阔的胸襟。每当节日聚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教材编排的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多民族音乐文化,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的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把握,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立为: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学唱《银杯》这首歌,让学生感受蒙古人民对美丽草原的热爱和热情好客的嚎爽之情。
2、音乐素养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学会听辨乐段,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学习蒙古民歌及了解相关文化,使学生喜爱蒙古民歌,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重点:感受、欣赏歌曲《银杯》理解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蒙古民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民歌的风格及特点,听辨乐段。 二、说学法
根据音乐新课标,我认为:音乐教育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得过程,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学法的指导时,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自悟探究、自主练习、自信表演等学习方法,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它所蕴涵的内容本身很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音乐艺术想象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始终。把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教学中我打破传统、单一的音乐教学模式,把音乐和多媒体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形象、生动的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聆听音乐、理解音乐,为音乐所表达的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萌发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激发学生去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三、说教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老师在教学中只是协助学习活动的助手,让学生在创作的活动中学习。”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中力求将学生对歌曲的感
受和参与音乐活动放在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在多听、多唱、多想、多做、多动的环境中学习这首歌曲。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以激趣诱导、体验学习、情境练习等方法,让学生在“参观那达慕盛会——游玩草原——篝火晚会”等一系列图片展示中,体验蒙古的民族音乐、舞蹈及有关风土人情,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学习和继承蒙古族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艺术,拓宽学习的视野。并能进行一些创新,培养学生即兴创造的能力。养成共同参与群体意识和互相尊重的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让学生感受“美”,上课一开始,我会跳一段蒙古族舞蹈,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猜一猜这个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再引入蒙古族的音乐与舞蹈相结合,让学生领略蒙古族文化的美。一堂好课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导入作为前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一些蒙古族风土人情的图片,介绍马头琴的相关知识以及声音片段,让学生在观看中激发学习本课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与本课学习有关的文化,同时也建立起学生与我的人际交往关系,为课堂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漫谈蒙古族,然后播放多媒体,是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个民族,拓展学生的知识。
(二)逐层聆听
新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学会听。引导学生养成聆听的习惯,逐步拥有音乐的耳朵,是我们音乐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为学习歌曲设计了聆听歌曲、体验感受的环节,分为:1、初听全曲,整体感知。使学生从歌词和音调两方面来感受歌曲的特点。2、再次聆听,听辨乐段。引导学生从速度、音区、力度、节奏上听辨并感受歌曲两个部分的内涵及情绪。3、深入聆听,体会情感。通过介绍蒙古人民与草原的密切关系,深入聆听,启发学生体会情感在歌曲中的表现。4、感受风格,作曲练习。感受风格,学习致用,完成课本上的练习。
(三)学唱歌曲
节奏练习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演唱歌曲,我拿出歌曲中出现的较难的节奏让学生进行练习 试唱歌谱随教师伴奏或多媒体课件以视唱为主,难点乐句可用跟唱法 完整的演唱歌谱 自由的朗读歌词把歌词带入歌谱中试着演唱
模唱歌曲当学生初步感知歌曲后,引导学生轻声跟唱歌曲,使学生再次获得审美体验,感受到旋律美,受到美的熏陶。
老师给与纠错和指导 完整的演唱 (四)丰富体验 学习蒙古族问候语
创设情境,随着音乐进行与蒙古族有关的情景,让学生充分体会气氛。分成小组,请学
生模拟并展开想象。模拟在蒙古包中宴请亲朋好友,按照蒙古人民的风俗和礼节,相互问候并演唱酒歌——《银杯》一起跳起蒙古舞蹈。营造全员参与的气氛,注重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表现热情,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体验蒙古族音乐舞蹈所表现的奔放情绪。唤起学生心底的遐想,激发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的兴趣和喜爱。
最后完整的演唱歌曲《银杯》 五、说板书设计 银杯 一、 说教材 二、 说学法 三、 说教法 四、 说教学过程 蒙古族的问候语 节奏练习 五、 课堂小结
六、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教师总结的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蒙古族歌曲《银杯》大家都唱得特别好,我们也一起了解了一些蒙古族风情的特点,一起唱起他们的酒歌,跳起好看的蒙古舞,同学们的表现真棒!我们生活在一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里,悠久的民族文化使我们每个民族都拥有独特的一面,比如说每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服饰,比如说我们哈尼族的牛皮大鼓,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正是因为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才构成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老师想在座的同学们也一定有少数民族吧!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去发现就一定能看到他们的美。下课以后同学们一定要去了解一下自己民族的特色特长,然后很好的传承下去。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是一家人所以我们每个民族都一定要团结在一起,共同进步,一起为祖国的建设做贡献。同学们要认真的学习好文化知识,钻研科学技术,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