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后河棚户区改造水保措施报告(初审稿)
巴中市巴州区后河棚户区改造工程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
7 水土流失预测
巴州区后河棚户区改造工程位于后河棚户区生态园地块,用地红线面积10.67hm2,临时占地区面积1.08 hm2,用地立地现状主要包括旱地、其他林地、其他草地、农村宅基地和空闲地等类型,施工期从2013年1月至3月,共36个月。项目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办公楼、后勤服务楼等多层建筑、运动场和其他配套设施。本项目的建设将给当地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水土流失。以下将根据项目建设特点,结合项目建设占地以及施工工艺,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进行相关性分析、统计,分别对各占地新增水土流失进行预测评价,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布置提供理论支持。
7.1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影响分析
本项目主要由多层建筑物、运动场和配套设施组成。根据对主体工程生产特性、建筑物布置及项目区地形地貌的调查与分析,主体工程方案较好地利用了项目区的地形地理与周边交通的特点,解决了生活休闲与对外交通问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地表植被清理、场地平整、土石方开挖与回填等是项目建设过程中破坏原地表土壤等水土保持设施的主要因素,在外营力作用下,原地表水土流失量增加,加大工程建设过程中新增水土流失量和水土流失危害;在工程自然恢复期,各项施工破坏活动停止,无新增水土流失源,在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新增水土流失将继续发生,直至达到新的侵蚀平衡。
本项目作为点状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较大面积的开挖和填筑,受地形地貌等条件制约,建设活动不可能完全局限在工程征地范围内,特别是开挖和填筑、材料运输等施工活动,这将加剧和扩大工程施工期的水土流失程度和范围。
综上所述,项目建设过程中造成原地表大面积破坏和新增水土流失量主要集中在工程建设期,为明确工程建设与新增水土流失的定性关系,具体分析情况如下: 7.1.1项目建设期
⑴ 开挖与水土流失
在场地平整时,需要首先进行拆除旧民居、清理地表植被、剥离表层、挖除水田淤泥等工作;在场平整完成后进行建筑物施工时,还要进行桩基、道路、管沟等
45 巴中市巴州区后河棚户区改造工程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
土石方开挖施工,据统计,挖方共16.1万m3,就地利用8.94万m3,弃方3万m3。为尽量减少工程施工扰动、破坏地表,造成较大的水土流失,必须做好施工组织设计,以确保工程质量、工期和施工安全。
项目用地为规划建设用地,地表植被覆盖率较高。本工程施工完全为明挖。工程开挖,特别是地表清理,对原地表植被及地面构成破坏,改变原地表土地利用现状,破坏原地表自然稳定状态,使其水土保持功能丧失,防冲、固土能力减弱,在自然营力及人为因素影响下,可能发生面蚀、沟蚀等水土流失形式,在短期内加大项目区水土流失量。
⑵ 场地填筑与水土流失
根据工程布置,本项目回填方量较大,约8.94万m3,均为项目建设区内挖方。在填方区,填筑过程中填筑料滚落是扩大项目区影响范围的主要原因;同时填方边坡、表面为松散层,受降水及人为影响,容易发生面蚀、沟蚀、崩塌等水土流失形式,加上主要施工安排在雨季进行,可能带来的水土流失更为严重。
⑶ 弃土临时堆放与水土流失
据可研报告,经土石方平衡分析,本项目剥离的表层熟土0.92万m3,用作后期绿化用土,施工期间临时堆置于主入口西侧,占地面积约0.3hm2,因此,该部分堆置时间长,易受到降雨等侵蚀营力作用,从而产生水土流失。
根据工程施工方案,受地形条件和交通条件的影响,在同一个工作面,土石方的开挖回填以及调运过程中容易散落,挖方在回填堆放过程中受降水和人为因素影响,作为松散堆积体,降水入渗量大,土壤持水量多,在自然沉降过程中容易发生崩塌等水土流失形式,表面弃土含量较多的渣体也容易发生溅蚀、面蚀和沟蚀。 7.1.2自然恢复期
在自然恢复初期,各项施工活动已经结束,各项工程和林草措施已实施,路面、停车场地已全部硬化。对于已采取工程防护的开挖裸露面和路面直接将土壤侵蚀源和侵蚀动力分隔开来,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再产生新的水土流失,而对于采取植物措施进行防护的工程单元,在自然恢复初期植物措施尚未完全发挥水土保持功能,受降雨和径流冲刷,仍会有轻微的水土流失发生。但随着植物覆盖度增加,水土流失将会逐渐得到控制,并将低到允许水土流失强度或以下。
7.2 水土流失预测单元和预测时段
本为建设类项目,场地平整、工程建筑物基础、施工占地等是新增水土流失的
- 46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