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大通选课
很多同学为了省事,采用10,20,30这样的数字,或者至多也就是15,25。实际上,
在这样赋值的同学很多的情况下,毫无优势可言。此时,就可以将10,20,30这样的数字
改为11,21,31,相比之下,是不是能够一下子压倒一大批人呢?
2.一般不要以9结尾。
理由大致同上,鉴于大多数同学还是采用整数赋值,那么29和21这两个取值效果实际
上是差不多的,如果将多余的8点提取出来,用到关键的地方,将发挥极大的作用。
3.一大片原则。
即尽可能保证最多的命中数。例如,选择5门通选课,其中2门很热门,大约各需要4
0点来解决,其他几门也不算很冷;那么如果将大量的点数分配给这两门课程,可能导致
其他课程全军覆没甚至这两门中的某一门也不够把握,于是一学期的通选课计划就全面崩
盘了。这时,应该尽可能保证另外几门课的命中,用优势点数一下子把它们拿到手,再分
出尽可能多的点数来争一门热门课程,最后的一门课程可以在后续的换课及补选中得到。 经验证明,再热门的课程,也有被退的时候,多上上网站,一定会有特别的收获。
4.时效性。
在分配点数的时候,一定注意当前的时间,一般来讲,在系统关闭前1个小时左右分
配点数是比较合理的。因为此时大多数同学都已经选好了课程,各门课程的人们程度和选
择人数都一目了然,此时分配点数,等于知己知彼,可以消除盲目性。
5.借尸还魂。
要是99点实在不够用,可以求助于高年级的师兄师姐。一般高年级的通选课比较少了
,有大量富余的点数。与其让他们奢侈的用99点去选政治课,不如借来50点,让他们帮忙
选一个热门,再退给你,也不失为一个良策。
6.经验之谈。
一般的课程,超出规定人数只有几个人的时,5点左右就够了;选课人数达到原来的
1.3~1.5倍时,需要20~30点,基本也可以保证。达到2倍时,需要45点或更多。如果再多
的话,相信选课的同学也都是有的放矢了,那么大概需要60点以上才可以攻破。
至于换课技巧,因为本身就不鼓励“囤积—换课”形式,在此不再介绍了;而论文写
作技巧等虽然也很有益,但与本文关系不大,也不再赘述;至于特殊情况下的选课,如一
学期10门以上的通选课程(不要惊讶,这是真实存在的),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
不是本文能够承载的了。
(五) 小结
磨刀不误砍柴工,选课就是最好的例证。成功地选课,可以让一学期的学习生活舒畅
而愉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课程设置本身带来的种种问题,相信这些大家也都是深
有体会的了。虽然如此选课确实要花一点点气力,但在选课阶段所耗费的精力,必将在考
试周的轻灵与潇洒中得到补偿。渐渐的,你会发现,通选课不再是一种学分机器,也不再
是有声的自习课,你会发自内心地爱上它们。面对琳琅满目的课程,也许此刻大家心中已
经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值此假期将至,下学期的选课也即将到来,如何充分利用好北大 的宝贵资源,在空白的课表上,描画自己梦想的一学期,是很值得我们来思考的。
(六) 参考文献
本文完全为原创,没有任何参考文献,仅将笔者3年中所选过的通选(公选)课程列
表如下,谨供大家参考。(按照音序排序)
板块构造与地震 博物学导论
成年期疾病早期预防 大学生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当代中国外交热点问题 地球历史概要 地史中的生命
电视节目制作与策划
电影与心理(心理压力应对篇) 电影中的二十世纪外国文学 多元共生的奇观:巴西文化 二战以来影视中的两岸关系 广告学概论
国际关系与东亚安全 国际象棋(初级班)
海外华侨与华人社会(作为通选) 汉语修辞学
好莱坞电影叙事(作为通选) 环境生态学
教育社会学思考 逻辑导论
普通生物学(A) 普通生物学(B)
普通生物学实验(A) 普通生物学实验(B) 青少年心理学
全球变化及其对策
人类的性、生育与健康 人类生物学导论 日本文化艺术专题 社会心理学
生活中的心理学 世界遗产
素描造型技法 台湾文学 太空探索
体育新闻专题
晚清对外关系的历史与人物 围棋(初级班) 香港澳门概论
象棋文化与技战术(初级班) 心理卫生学概论 心理学概论 医学发展概论
医学史:西方医学传统 艺术概论 营养与疾病 油画艺术技法
运动、营养与减肥
招聘面试的原理与应用 中国电影史
中日文化交流史
中医入门
组织管理心理学
对于北大的同学来说,在修满毕业学分之前,选课时关于通选课的问题几乎是永恒的 。我于之前写过一篇文章《通选课选课学概论》(course版1440文,或者在course版搜索
同名文章即可看到),主要探讨了关于通选课选课的战略和战术,包括到底选哪些课适合
自己、如何稳妥的拿下钟意的课程以及投点技巧分析等等,文后也附带了我所选过的56门
通/公选课(不包括旁听过的)。我的本意是超越具体的课程本身,从同学自身的特点出
发,实现“人选课”而不是“课选人”,想必这也是通选课设置的本意吧。
此后,经常有同学让我推荐一些具体的课,有的同学喜欢写论文,有的喜欢考试,有
的不喜欢签到,要求不一而足。目前,课程版上关于通选课的总结帖通常是上过十门左右
的同学以课程龙虎榜的形式来写的,虽然常常冠以“总结”、“回顾”或者带序号的系列
,颇有气势,但实际上在样本不大的情况下,对于课程的评论难免受到作者主观感受影响 。我本意是不想推荐具体课程的,因为我所推荐的课程只是适合于我的知识背景、学习习
惯、兴趣乃至价值观。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鸡蛋。显然,对于每个不同的同学来说,我
所推荐的课程必然不会是最合适的,仅仅可能是比平均的情况稍好一点。但从另一个角度
来说,将一些关于具体课程的最基本情况罗列一下想来还是没有坏处的,毕竟算是一个初
步的参考资源。实际上,比较早的时候就想来写,但看到自己通选课的数目就头大,于是 一推再推。
需要说明的是,里面有的课程只在春季开,有的只在秋季开,有的当时是最后一次开
这个课了(例如老师患病等),有的是第一次开课。为了减轻写作负担,文中不会特意去
描述这些,涉及到的时候会偶尔提一下。重点放在课程的一般运作形式、考核方式、主观
负担等方面。因为涉及到的课程门类太多,而不同门类之间很难做出比较,于是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