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一 鉴定观察类实验大题过关
专题一 鉴定观察类实验大题过关
本专题考情分析
鉴定观察类实验往往需要使用一些特殊的化学试剂与待检测物质发生反应产生不同颜色的产物,或反应产物与试剂接触后呈现不同的颜色变化从而对待测物质做出判断。此外,为了观察到更细微的结构通常需要借助观察工具——显微镜,对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化合物在细胞中的分布和一些特殊的生命现象等进行更细致的观察,通过观察先获得感性认识然后再上升为理性认识。
通过近几年高考试卷中的实验题来看,这部分内容主要以识记为主,也会出现一些具体的语境题目,命题的角度非常灵活。这就需要同学从全新的、应用的角度去重新分析已做过的每一个实验,从中提取出真正要掌握的重要内容。但是无论怎样命题这种类型的题目通常还是以学过的知识点为载体来进行。正是基于此,需要同学特别关注教材中相关实验内容的复习,特别是极容易被忽略掉的知识点,要求对课本中的每个知识点不但要知道“是什么”,还要明白“为什么”。
一、鉴定观察类实验大题相关知识必备:
(一)特定的物质、特定的试剂及特定的颜色反应
物质 蛋白质 脂肪 还原糖 淀粉 酒精 CO2 试剂 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 斐林试剂(甲液、乙液现混现用,水浴加热) 碘液 酸性重铬酸钾 澄清石灰水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二苯胺(水浴加热) 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 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 健那绿(生物实验中唯一的一种活体染色剂) 预期实验结果 橘黄色或红色 砖红色沉淀 蓝色 橙色→灰绿色 石灰水变浑浊 蓝色→绿色→黄色 深紫色或紫红色 蓝色 DNA被甲基绿染成绿色 RNA被吡罗红染成红色 蓝绿色 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摇匀后使用) 紫色反应 染色体(质) 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 DNA RNA 线粒体 说明: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需要染色处理才能观察,如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实验则不需要染色,利用细胞(或细胞器)自身的颜色即可观察。
(二)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1.目镜:装在镜筒的上端,通常备有2~3个,上面刻有5×、10×或16×符号以表示其放大倍数,通常使用10×的目镜。
2.镜筒:连在镜臂的前上方,镜筒上端装有目镜,下端装有物镜转换器。
3.镜臂:是取放显微镜时手握部位。 4.粗准焦螺旋:旋转时可使镜筒作快速和较大辐度的升降,所以能迅速调节物镜和标本之间的距离使物像呈现于视野中,通常在使用低倍镜时,先用粗准焦螺旋迅速找到物像。
1
5.细准焦螺旋:移动时可使镜筒缓慢地升降,多在运用高倍镜时使用,从而得到更清晰的物像,并借以观察标本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的结构。
6.转换器:可自由转动,盘上有3~4个圆孔,是安装物镜的部位,转动转换器,可以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当听到碰叩声时,方可进行观察,此时物镜光轴恰好对准通光孔中心,光路接通。
7.物镜:装在镜筒下端的转换器上,一般有2个物镜,其中最短的刻有“10×”符号的为低倍镜,较长的刻有“40×”符号的为高倍镜。
8.载物台:在镜筒下方,用以放置玻片标本,中央有一孔叫通光孔。 9.压片夹:固定切片,防止切片滑落。
10.遮光器:位于载物台的下方,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孔叫光圈。
11.反光镜:装在镜座上面,可向任意方向转动,它有平、凹两面,其作用是将光源光线反射到遮光器上,再经通光孔照明标本,凹面镜聚光作用强,适于光线较弱的时候使用,平面镜聚光作用弱,适于光线较强时使用。
12.镜柱:连接镜座和镜臂。
13.镜座:是显微镜的底座,用以支持整个镜体。 (三)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1.取(送)显微镜: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2.安放显微镜:胸前偏左,距桌沿大约10cm处 3.对光:
(1)换上目镜(10×)
(2)将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3)调遮光器
(4)左眼视目镜内(右眼同时睁开),调反光镜直至出现明亮视野 4.用低倍镜观察:
(1)放好装片,使目标正对通光孔中央,用压片夹压住
(2)侧头视物镜,调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至距玻片2~3mm
(3)左眼视目镜内(右眼同时睁开)反方向调粗准焦螺旋直至看清物像 5.用高倍镜观察:
(1)将目标在低倍镜下移至视野中央
(2)直接转动转换器,换高倍物镜,调细准焦螺旋直至出现清晰物像 二、考查中经常出现的关键解题知识点 (一)双缩脲试剂和斐林试剂的区别 甲液 成分 鉴定物质 添加顺序 反应条件 反应现象
斐林试剂 乙液 A液 0.1g/mLNaOH溶液 0.05g/mLCuSO4溶液 可溶性还原糖 双缩脲试剂 B液 0.01g/mLCuSO4溶液 0.1g/mLNaOH溶液 蛋白质 先加A液1mL摇匀,然后加B液4滴,振荡摇匀 不需要加热,摇匀即可 样液变紫色 甲乙两液等量混合后立即使用 50℃~60℃水浴加热 样液变砖红色 2
特别提醒:①两个实验中都不宜选择有颜色的材料,否则会干扰实验现象。例如:还原糖的实验中应该选择颜色浅的苹果、梨等材料,而颜色深的绿色白菜、甘蓝叶、西瓜、番茄、血液等就不适合做实验材料;
②在鉴定还原糖的实验中应该注意选择还原糖,非还原糖的材料比如蔗糖、甜菜的块根等不适合做实验材料,这两种材料中含有的糖为蔗糖,属于非还原糖;
③在检测蛋白质的实验中,若用鸡蛋清作实验材料,必须稀释,以免实验后粘住试管,不易洗刷;
④Cu2+呈现蓝色,因此CuSO4的用量较少,以免因过量使用而遮盖实验结果的颜色; ⑤唯一需要加热——还原糖鉴定,且必需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若不加热则无砖红色沉淀出现。唯一需要显微镜——脂肪的鉴定,实验用50%酒精的作用——洗掉浮色;
⑥非还原糖(如蔗糖)+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的现象不是无色而是浅蓝色[Cu(OH)2]的颜色;
⑦还原性糖的鉴定是新制的Cu(OH)2与醛基的反应,产生Cu2O沉淀,而蛋白质的鉴定
+
是在碱性环境下Cu2与肽键结合成特定化合物的显色反应,原理的不同决定了实验操作方法的不同。
(二)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
1.选材时应选用口腔上皮细胞、无色的洋葱表皮细胞,而不能用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或叶肉细胞等,防止颜色的干扰;
2.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两种染色剂混合使用且现配现用;
3.质量分数为8%盐酸有两个作用:一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二是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4.质量分数为0.9% NaCl溶液(生理盐水)的作用是保持口腔上皮细胞正常形态; 5.在制备装片时有一个“冲洗涂片”的过程,此时应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冲洗”的目的是为了洗掉盐酸,“缓水流”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玻片上的细胞被冲走。
(三)与显微镜相关问题的分析
1.目镜与物镜的结构、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
(1)目镜无螺纹,直接在镜筒上拔插,物镜有螺纹,需安装在转换器上。 (2)放大倍数与长短的关系 ①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距装片距离越近。 ②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3)显微镜放大倍数的含义 ①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物像边长的放大倍数,而不是面积的倍数。如一个面积为π的圆放大100倍后其面积为10000π。
②总的放大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如物镜为10×,目镜为16×,其放大倍数就为10×16=160倍。
③若视野中细胞排成一行,则计算时只考虑长度或宽度;若视野中充满了多个细胞,计算时应考虑面积的变化。
2.成像规律:显微镜成的是倒像(上下左右全倒)如字母b看到的像是q,因此若所要观察的物像在视野的右上方,想要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右上方移动。但是如果观察到物像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逆时针流动,真实的流动方向也为逆时针。
3.由低倍镜换高倍镜时直接转动转换器,不能调粗、细准焦螺旋,上升或下降镜筒。 4.由低倍镜换高倍镜视野将会变暗。
5.由于显微镜的视野是一定的,所以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少。放大倍数越小,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多。
3
6.观察颜色深的材料,视野应适当调亮,反之则应适当调暗;若视野中出现一半亮一半暗则可能是反光镜的调节角度不对;若观察花生切片标本材料一半清晰一半模糊不清则可能是花生切片厚薄不均造成的。
7.污物位置的快速确认方法: 移动装片:动——在装片上
不动——转动目镜:动——在目镜上;不动——在物镜上 不可能在反光镜上
三、分析典型例题,明确考题类型 1.教材基础实验改编和拓展
【例1】洋葱是中学生物实验常用材料之一,下图是与洋葱有关的实验部分步骤,请据图回答问题:
(1)①表示提取洋葱叶片色素时的研磨步骤,研钵中除了加无水乙醇外,还需加入的化学试剂有 ;②表示符合要求的滤纸条,但该滤纸条层析一段时间后,滤纸条上没有一条色素带,最可能的原因是 。
(2)③表示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制作的压片步骤,该步骤的目的是 。
(3)实验室有2瓶质量分数均是30%的葡萄糖溶液和蔗糖溶液。由于不慎丢失了瓶上粘贴的标签。请你用活细胞作材料设计一个鉴别的方案。
材料:2瓶质量分数均是30%的葡萄糖溶液和蔗糖溶液、紫色洋葱鳞片叶、清水。 用具:刀片、滴管、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显微镜等。 方法步骤: ① ; ② 。 结果预测:请用文字和坐标图表示。
【解析】提取洋葱叶片色素时的研磨过程中,研钵中需要加入无水乙醇、碳酸钙和二氧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