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热点专题限时训练 科普类文本阅读9
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小题。
台风(热带气旋)指生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伴有狂风暴雨的大气漩涡,在北半球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台风形成之前,热带洋面上有不少小低压,或叫热带扰动,它们当中的极少数在适宜的大气环流背景下得以发展而形成台风。这是台风的“幼年期”,好比初生的小老虎,威力尚小。台风形成之后,一般受副热带高压南部边缘的东风气流影响,边移动,边发展,逐渐走向成熟。此时,台风中心气压值很低,台风影响范围最广,所过之处,风急雨骤,有一个清晰可见的台风眼。台风内各种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水平分布可以分为外层区(包括外云带和内云带)、云墙区和台风眼区三个区域。台风中最大风速发生在云墙的内侧,最大暴雨发生在云墙区,所以云墙区是最容易形成灾害的狂风暴雨区。当云墙区的上升气流到达高空后,由于气压梯度的减弱,大量空气被迫外抛,形成流出层,只有小部分空气向内流入台风中心并下沉,造成晴朗的台风中心,这就是台风眼区,这里面的空气几乎是不旋转的。 台风移到陆地上后,陆上供给它的暖湿空气与海洋上相比大为减少。如同机器断电,用于凝结的水少了,凝结潜热必然少,在陆地摩擦的“配合”下,台风逐渐衰减、消亡。冷洋流、冷水面,则是台风消亡于水上的原因。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灾害性天气系统,它来去匆匆,最多不过八九天,但具有很强的破坏力。台风释放的能量,要比原子弹大得多。台风的威胁,源于它释放能量的三种方式:兴风、作浪和暴雨。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一般为8级以上;台风是最强的暴雨天气系统之一,所经之处,一般能产生150毫米-300毫米降雨,少数台风能产生1000毫米以上的特大暴雨;台风能使沿岸海水产生增水,即产生风暴潮现象。
台风除了给登陆地区带来暴风雨等严重灾害外,也有一定的好处。据统计,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和美国,台风降雨量占这些地区总降雨量的1/4以上,如果没有台风,这些国家的农业困境不难设想;此外,台风对于调剂地球热量、维持热平衡也是功不可没的。 台风日行千里,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可以确定台风中心的位置,估计台风强度,监测台风移动方向和速度,以及狂风暴雨出现的地区等;当台风到达近海时,还可用雷达监测台风动向。台风路径预报是台风预报的核心。预报员根据所得到的各种资料,分析台风的动向,登陆的地点和时间,及时发布台风预报或紧急警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现在全球的科学家们都在研究怎样使天气变得可控,最近美国的一家科研机构对此有新的突破,大概原理是:在台风中心处引爆一超光子炸弹,迫使风的运动改变原有的轨迹,使其能量不能再聚集在一起。现在的技术难点在于准确计算台风的中心及运动轨迹,还有使风改变轨迹又不能伤害生物的超光子炸弹。科学家们对这方面的研究满怀信心。 (选自《常用气象知识》,中国气象局编著,有删节) 1.下列有关台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经过多年研究,已经基本上了解了台风的生长和消亡过程,能够准确预测台风的中心及运动轨迹。
B、台风能给一些国家带来丰沛的雨水,它对于调剂地球的热量、维持热平衡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C、台风生成于热带或副热带陆地,在南北半球旋转的方向不同,它的移动伴有狂风暴雨等现象。
D、对台风路径的预报是台风预报的核心,对台风路径的准确预测是避免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2.下列有关台风生长和消亡过程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热带海面上有不少小低压,它们多数能在适宜的大气环流背景下得以发展而形成台风。 B、台风形成时,它的中心气压值很低,而影响范围最广,经过的地方,风狂雨急,有一个台风眼清晰可见。
C、台风中最大风速发生在云墙的内云带,最大暴雨发生在云墙区,所以云墙区是最容易形成灾害的区域。
D、云墙区的上升气流达到高空后,有一小部分空气向内流入台风中心并下沉,造成晴朗的台风中心,这就是所谓的台风眼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科学家认为,一种超光子炸弹能够迫使风的运动改变原有的轨迹,使其能量不能聚集在一起,从而避免台风的形成。
B、台风登陆后,即便科学家们不去控制,它也将会自然地消亡。用于凝结的水少和陆地摩擦是台风消亡于陆地上的原因。
C、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灾害性天气系统,它释放的能量要比原子弹大得多。如果未来科学家能够消灭台风,那将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伟大壮举。
D.如果能够准确计算台风的中心和运动轨迹,再加上使风改变轨迹又不伤害生物的超光子炸弹,科学家们就能够掌控天气的变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海 底 奇 葩
很多人以为珊瑚是植物,其实珊瑚是一种叫珊瑚虫的微小的腔肠动物。这种动物身体很小,一个珊瑚虫充其量不过一粒大米那样大。珊瑚虫像个肉质小口袋,口袋位于顶部,周围长满有绒毛的触手。珊瑚虫多是群体生活,成千上万个珊瑚虫生活在一起,靠石灰质骨骼彼此相连,多呈筒状,直径从5毫米到2厘米。许多珊瑚虫通过肠道系统联在一起,它们有许多张嘴,但只一个共同的“胃和肠道”。这是海洋生物中极为奇特的一种生活方式。 每逢交配季节,珊瑚虫就会将大量精子和卵子排到水里。当一个精子与一个卵子相结合时,就会形成珊瑚幼虫。珊瑚幼虫看上去跟微型海蛰差不多。它们在水中漂游,直到找到坚实的落脚之处。通常,它们会在珊瑚礁上着陆,并开始为自己搭建骨骼外壳。珊瑚虫的外壳骨骼是其外胚层的生骨细胞形成的。它首先从海水中吸收钙,与二氧化碳结合生成碳酸钙,然后释放出结晶,逐渐长成骨骼,珊瑚虫从此作茧自缚,将身体紧固其内。这对珊瑚虫很有好处,可使它免受海浪的冲击。而珊瑚骨片则形成各种形状。每当黄昏来临,珊瑚虫的肉体部分会从骨质壳内伸出来.张开一朵朵像花朵般的触手,捕获散布在水中的浮游生物,饱餐一顿。 珊瑚虫死亡后其遗骨就成为珊瑚,新一代的珊瑚虫总是在先辈的坟墓上建造自己的巢穴,并像金字塔一样,一代一代步步向上增高,如此长期积累就形成珊瑚礁海岸。也有些珊瑚虫体内根本没有骨骼,死后当然一无所留,通常将形成珊瑚礁的珊瑚虫称为造礁珊瑚虫。 造礁珊瑚虫对生活环境非常挑剔:喜欢生活在水温为13—36度、含盐浓度在35%之间的海域,故只见于热带、亚热带;海水应湍动,使其带有气泡;海水要洁净,因为污泥会阻塞珊瑚的消化系统。由于造礁珊瑚虫体内还共生一种微小的藻类——虫黄藻或叫动物黄藻,这种
藻同样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它们只分布在水深不足70一80米的水域。非造礁珊瑚体内无虫黄藻共生,其分布区域则不受上述条件的限制,南北可到两极,深可达6000多米。虫黄藻与珊瑚虫互惠互利,前者向后者提供光合作用的产物———氧和碳水化合物,加速珊瑚的生长;反过来后者代谢中的二氧化碳和排泄物中的氧、磷等又为前者提供了必要的营养物。若这种共生链遭到破坏,二者将无法生存下去。为此造礁珊瑚生长区域的垂直距离通常不会超过海平面80米以下。由于珊瑚虫喜欢咸水环境,所以有大量生活用淡水注入且含有过多泥浆的近海水域都不适宜珊瑚的生长。
珊瑚虫造珊瑚礁的速度非常慢,块状种类的珊瑚年增长不过数厘米,板状者年增长 4—5厘米,枝状者年增长10厘米以上。珊瑚群体能像树上长芽一样在边缘上长出芽体。每个芽体实际上就是新的珊瑚虫。这样,世世代代不断繁衍,使珊瑚不断扩大,群体之间不断重新聚合,积沙成丘,无数小珊瑚体就逐渐形成巨大的珊瑚礁,此后每年平均增大15厘米左右。其实,珊瑚礁的形成并非全是珊瑚虫的功劳,许多生物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珊瑚虫体内的藻类分泌的钙质能紧紧附在岩石表面,多孔螅也能分泌碳酸钙形成骨骼,共同参与珊瑚礁的形成。有些种类的海绵亦有钙质、硅质或角质骨骼,亦有造礁作用。
4.对“虫黄藻与珊瑚虫互惠互利”的“互惠互利”的理解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A、动物黄藻需要珊瑚虫代谢中的二氧化碳和排泄物中的氧、磷等作为必要的营养物。 B、珊瑚虫获取虫黄藻光合作用后的氧和碳水化合物,能加速生长。 C、虫黄藻与所有的珊瑚虫都是一种互惠互利的生存关系。
D、动物黄藻和珊瑚虫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一旦链条断了,二者都将生存不下去。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珊瑚虫从海水中吸收钙,与二氧化碳结合生成碳酸钙,然后释放出结晶,逐渐长成外壳骨骼。
B、许多珊瑚虫都是通过肠道系统联在一起的,它们虽有许多张嘴,但只有一个共同的“胃和肠道”。 C、珊瑚虫分布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关键在于体内有无动物黄藻与其共生。体内没有动物黄藻共生,则分布广得多、深得多。
D、珊瑚虫喜欢生活在水温为13—36℃、含盐浓度在35%之间、洁净、湍动的海水区域。 6.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造礁珊瑚虫生长区域的垂直距离通常不会超过海平面80米以下,因为共生藻类需要光合作用。
B、珊瑚虫长成骨骼后,就将身体紧固其内,可免受海浪的冲击。因此,海水越平静,越适宜珊瑚虫的生存。
C、淡水或含有过多泥浆的近海水域都不适宜珊瑚的生长,咸水区域才适宜珊瑚虫的生长。 D、块状种类的珊瑚、板状种类的珊瑚、枝状种类的珊瑚增长速度都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加速。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核尘埃”:无须恐慌
面对日本核电站泄漏的核尘埃,专家指出,不要恐慌,冷静面对是应对之策。
专家指出,空气中总是漂浮着各种尘埃,在出现核事故的地方,有些尘埃就会沾染上放射性元素,这些尘埃就被称为核尘埃。这些尘埃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它们漂浮在空气中,随风扩散,使得核爆炸的污染区大幅扩大,甚至进入全球大气循环到达世界各地。
来自环保部的信息表明,截至3月15日10:00,我国辐射环境监测未发现任何异常,我国所有运行核电机组均处于安全状态。环保部将继续密切关注和跟踪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进展,进一步加强辐射环境监测,及时向有关方面通报信息。
针对“核尘埃”能不能飘散到我国的问题,专家指出,空气里面的“核尘埃”应当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一般核反应堆都有至少三重保护壳,日本福岛核电站有两台机组发生的爆炸都只损伤了外壳,并未影响到核芯。核电站铀元素在核裂变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比如铯-137和碘-131,它们随爆炸有一部分泄漏到了空气中,但它们的半衰期都比较短,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衰变为更小的原子,失去放射性,即使飘移到中国,多半也没有影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研究员王作元介绍说,核技术除了用于发电之外,生活中也很常见,尤其用于食品保存方面。食品辐照技术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灭菌保鲜技术。它运用γ射线的照射对食品进行照射后,可达到杀虫、灭菌、保持营养品质及风味和延长货架期的效果。我国有近百种辐照食品通过了鉴定,早在1998年之前国家就已颁布批准了粮食、蔬菜、水果、肉及肉制品、干果、调味品等6大类固态辐照食品的卫生标准,在28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50多个商业化规模的辐照装置。这个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虽然很多人不知道,但你吃的食品中,很可能就接受过辐照,比如方便面的调料包。 王作元说:“核电站反应堆如果发生事故,可能会释放出有放射性的碘-131,这时候,应当加强对周围居民的碘预防。我们应当普及更多的核防护知识,尽力在事故发生之前就作好准备。比如准备好防止碘-131辐射的药物碘片,稳定碘片的生产、储存、更新、发放等,未雨绸缪,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
我们在正确认识核辐射的基础上,还应该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辐射防护知识。减少射线对人体的外照射,这主要通过控制照射时间、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采用适当的屏蔽措施来实现;要尽力避免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形成内照射,内照射会对人体产生长期的危害,因此在辐射较高的场所,必须穿戴必要的防护护具,避免饮食。这两点对于直接从事放射及辐射性行业的人员非常重要,同时也是普通民众应对核事故时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加强自身防护,例如,如无必要,尽量避免频繁X光检查,减少吸烟,远离煤矿粉尘,家居装修时要注意检测大理石类地板是否放射性超标等。 7.下列有关“核尘埃”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在出现核事故的地方,空气中沾染上放射性元素的那些尘埃被称为核尘埃。 B.核尘埃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它们漂浮在空气中,随风扩散。
C.核尘埃使得核爆炸的污染区大幅扩大,甚至进入全球大气循环到达世界各地。 D.日本核电站泄漏的核尘埃,已经飘散到我国,但我们不要恐慌,应该冷静面对。 8.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