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近代史第二套 2
1、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的事件是(A) A义和团运动 B戊戌维新 C太平天国运动 D辛亥革命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C)
A革命前途的不同 B革命动力的不同 C领导阶级的不同 D指导思想的不同 5、1924--1927年大革命的目标(A)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建立广州国民政府
C学习苏联,建立苏维埃政权 D推翻段祺瑞执政府的统治 6、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统治的标志是(D)
A北伐的开始 B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C北京政府覆灭 D张学良改旗易帜 7、国共两党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的标志是(A)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C伪满洲国的成立 D华北事变
8、中国抗日战争中,日军为了占领中国某座城市,从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间曾发动三次大规模进攻,中国军队薛岳指挥下组织大军与日军展开会战,日军始终未能占领这座城市,这三次会战就是著名的(B)
A武汉会战 B长沙会战 C宜枣会战 D衡阳会战 9、“ 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C)
A延安大生产运动 B农业合作社高潮 C“大跃进”运动 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0、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D)
A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1、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包括(ABCD) A强迫中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 B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C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D在中国开工厂、办银行、修铁路、开矿山 12、关于戊戌维新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有(ABC)
A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B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C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D虽然失败,但维新派已经提出根本否定封建制的主张 13、1928年至1930年间,毛泽东撰写的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重要著作有(ABC) A《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反对本本主义》
14、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军都有许多高级将领血洒疆场,为国捐躯,下列牺牲的将领中属于国军的是(ABC)
A佟麟阁 B郝梦麟 C张自忠 D左权 15、关于新民主主义的论述正确的有(AB)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 B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C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成分主要是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三种 D新民主主义社会期间国内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二 - 1 -
二、辨析题
1.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这缘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错误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是列强并没能实现瓜分中国图谋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妥协,并不是瓜分中国的阴谋破产的根本原因。因为帝国主义列强在世界各地争夺殖民地时,都存在着利害冲突,它们在瓜分非洲和东南亚时,都是如此。它们或者通过协商,或者直接采取战争的手段,还是把非洲、东南亚地区等瓜分了。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2.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错
(1)新文化运动是一批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倡导和发动的思想启蒙运动,是1911年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的延续。
(2)它的目的是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为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开辟道路。它所使用的思想武器是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和民主主义。 (3)新文化运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
3.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至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该论断是错误的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是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将土地政策从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所有变为减租减息。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将减租减息政策又改为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4.1957年开始的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是完全正确的和必要的,其结果是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
错
1957年的整风运动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二
- 2 -
时期后,发扬延安整风传统,加强执政党建设、提高党的素质和领导能力所进行的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尝试。毛泽东成功的发动并达到了他所期望的民主气氛,但这次运动最后却在反右派斗争扩大化运动中宣告结束,使得这场具有历史价值的探索遭受了挫折。正如恩格斯所言:“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或者这种结果起初似乎还和预期的目的相符合,而到了最后,却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正是这种“不是预期的结果”,致使半个世纪以来,社会上及学术界对1957年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做出了不同的论述,而论述的背后也都带有对毛泽东的种种评价甚至是非议。
、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制约临时大总统权力的部门,当时这个规定的目的是什么? 答:国务院和参议院 目的监督袁世凯
(2)材料二是谁的主张? 他主张实行什么政治体制? 实质要走什么道路? 答:宋教仁 他主张实行西方式的责任内阁制
走政党政治、议会道路,完全效仿西方资产阶级政治 (3)材料三是谁的主张?他主张实行什么政治体制? 答:袁世凯 主张实行总统制
前者要求发挥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后者要求扩大个人统治权 (4)材料二与材料三都主张修改《临时约法》,其目的有何不同? 材料二的目的是要求实行政党政治,材料三的目的是为个人独裁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党在经济建设上的指导方针并分析其影响。 当时党的在指导经济建设上的方针:即反保守,又反冒进。重点在反对当时出现的冒进倾向,这为八大制定“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作了准备。
(2)根据材料二,分析当时党在指导农业生产的方针上与材料一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和材料1相比,材料2表明当时的经济指导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强调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二
- 3 -
早实现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指标,显示了快速发展农业经济的思想,揭开了“大跃进”的序幕。
(3)根据材料三,分析八大二次会议是如何总结八大以来党领导经济建设的经验的?这种认识导致了什么结果?
八大二次会议认为八大制定的反冒进方针导致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低潮,1957年提出的高指标推动了经济建设高潮的出现。在这种认识下,第二个五年计划抛开了八大制定的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使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 论述题 1.20世纪前后,中国近代历史上发生了两次大的思想论战,一次是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的论战,一次是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试比较这两次论战的基本情况,并思考它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历史启迪。
1、20世纪前后,近代历史上发生了两次大的思想论战,一次是维新派与顽固派、洋
务派的论战,一次是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试比较这两次论战,并思考它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历史启迪。
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论战的主要内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改变封建制度,要不
要废除科举。维新派的观点。洋务派顽固派的观点。
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的主要内容: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革命派的观点。保皇派的观点。
两次大论战留给我们历史启迪:与时俱进,不进则退
2.20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为建立和平民主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作了哪些努力和斗争?这些努力和斗争的最终结果如何?这一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1)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实行三三制原则,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5年春,中共召开七大,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指出努力成立民主联合政府;1945年8月,为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与国民党达成《双十协定》;1946年初,在中共努力下,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的协议;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共被迫以人民战争的方式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并取得了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1949年4月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入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二
- 4 -
(3)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是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其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二- 5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