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音乐史近现代部分复习内容
冼星海及其音乐创作
200多首群众歌曲,4部大合唱,2部歌剧(其中一部《滏阳河》未完成),2部交响乐,4部交响组曲(其中两部仅完成钢琴谱,未及配器),1部交响诗(钢琴谱,未配器),1部大型管弦乐曲,许多器乐独奏、重奏和声乐独唱曲。
群众歌曲分两类:一类是赋予号召性的、雄伟的进行曲,如《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 一类是抒情性与战斗性相结合的歌曲,如《茫茫的西伯利亚》、《做棉衣》、《打到汪精卫》、《三八妇女节歌》、《在太行山上》等。
抒情独唱曲:《夜半歌声》、《黄河之恋》、《热血》、《江南三月》等。这些作品多是为舞台剧或电影所写的插曲,形式结构较复杂,并有着悠长宽广的、热情奔放的旋律和舒展和缓的节奏。
劳动歌曲:《拉犁歌》、《搬夫曲》、《炭夫曲》、《顶硬上》、《起重匠》等。 儿童歌曲:《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谁来跟我玩》等。
大型声乐作品:《生产运动大合唱》,分为“春耕”、“播种与参战”、“秋收”、“丰收”,其中代表作《二月里来》。 《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
音乐风格:全曲建立在三个基本主题上 1.《黄河船夫曲》的主要动机:象征斗争和力量
2.《黄河颂》的主题:象征我们民族精神的宽广和自由奔放 3.《怒吼吧,黄河》的主题:表现中国人民苦难的主题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人民的斗志和力量的集中表现。最后一个乐章《怒吼吧,黄河》,是全部音乐发展的总结。在斗争主题基础上也穿插着苦难的主题和对民族的歌颂,但是斗争还是主要的,并且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因此,整个套取的音乐具有非常紧密的内在统一性。
音调风格上,不仅引用了民间的音调(如《黄河船夫曲》),创作了许多非常富于民族特点的旋律(如《黄水谣》、《河边对口唱》、《保卫黄河》等),而更重要的是他并不以创造具有民族风格的旋律、运用民间形式作为目的曲追求,而是把它们用来为反映新的斗争生活内容服务。因此,在这里他创造了富于战斗性的、新的民族形式,创造了真正具有民族气派、又富于时代特征的大合唱形式。
《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
5
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的祖国,描述了在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诉了敌人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最后又以惊人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幅人民群众纷纷起来包围祖国、反抗敌人的壮丽情景。整个作品自始至终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雄伟浑厚的气魄,以及必将取得最后胜利的坚定信念。
1938年,在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在延安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
1942年全党进行整风运动,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根据地的音乐工作者普遍对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提高了认识,于1943年春节首先在延安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秧歌运动”。
秧歌剧是一种熔戏剧、地方戏曲、民间歌舞,以及话剧、舞蹈等因素综合创编而成的广场歌舞剧。
秧歌剧的题材内容十分广阔,涉及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是: 反映解放区的生产斗争:《兄妹开荒》、《动员起来》、《刘顺清》; 反映根据地农村中的阶级斗争:《减租会》、《说理会》等;
反映根据地军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革命斗争:《牛永贵负伤》、《周子山》 。
新秧歌运动及秧歌剧的发展,在我国现代音乐史上的重大意义:
1.它是边区“文艺整风”运动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得到具体贯彻的产物,它为当时边区的文艺工作者如何与群众结合、如何更好地以文艺为武器来为当时的斗争服务,提供了具体的途径,积累了经验;
2.它为利用原来民间旧艺术的形式创造新的民族艺术形式,并为后来新歌剧创作的成熟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3.它为根据地革命文艺的蓬勃发展,训练了一支新的文艺队伍,因而对其他各种文艺形式体裁的民族化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新歌剧的发展
1945年4月,在延安成功地演出了歌剧《白毛女》(贺敬之、丁毅作词编剧,马可、张鲁、李焕之、瞿维等人作曲),为我国歌剧创作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
《白毛女》的艺术成就
1.《白毛女》的艺术成就,最突出的一点是它开始解决如何通过音乐来具体而细致地刻画剧种人物形象的问题。已中国不同的民歌河西区音乐味基本素材,借鉴西方的音乐发展手法,创作了不同风格的音乐唱段,并以音乐的变化推动剧情的发展,经过戏剧化和性格化的艺术创造,成功地刻画了杨白劳、喜儿、黄世仁、黄母等诸多富于个性的人物形象,准确表笑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情感世界和心理变化。
2.将中国古典戏曲的创作手法运用到歌剧的艺术表现中,以增强戏剧性。如用歌唱来叙述某一事件的发生情景;用歌唱来介绍剧中的主要人物;用独白来叙述某一事件;用歌唱结合道白的方式深入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3.以独唱、重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如喜儿、杨白劳的独唱;第四幕喜儿获救后的众人合唱;第五幕声讨黄世仁人大会上的群众合唱等。
歌剧的内容既深刻地反映了农村生活的现实,又给被压迫的农民群众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此外,歌剧剧本也富于浪漫主义地保留了民间有关“白毛仙姑”这种传奇式的情节,并使之提高到“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哲理高度。
7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