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 第25讲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 第25讲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6 1:24:14

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①。……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②。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为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③。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④。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⑤。

——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及其危害。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① ② ③ ④ 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北戴河会议后,迅速完成 规模大,集体化程度高 公有化程度高,搞平均主义 公有化程度高 无偿调用,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很大的破坏,⑤ 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设问属于概括归纳类,从史料中信息②③④⑤分别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及对农民和农业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和危害。信息①旨在说明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的时间及速度迅速,对设问而言属于无效信息。

[提示] 错误:“一大二公”,盲目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严重地脱离了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一平二调”,实行平均主义和无偿调用,完全违背按劳分配的原则。危害:

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很大的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系统认知]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产生失误原因及经验教训 (1)失误原因

①国际因素:在美苏冷战和中苏关系恶化的背景下,领导人急于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要“赶英超美”,也隐含着“超苏”的动机。

②历史因素:封建专制时间长,民主观念淡薄,易盲目服从;民主革命时期形成了用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方式解决问题的习惯。

③主观因素: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尤其是对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估计不足;在成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

④根本原因:未能充分认识国情、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

(2)经验教训

①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②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国情出发。

③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④国民经济建设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协调的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⑤必须保持政治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国内外环境。

⑥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主要矛盾,要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⑦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⑧经济发展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要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⑨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政策要与时俱进,适时调整。

重难点三 经济体制改革

(一)史料探史——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史料 1983年中央废除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政府,确立了“乡政村治”二元基层治理体制新模式,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①。逐步取消了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经济②。进入21世纪,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制度,开创了直接补贴农民的先河③。2006年,中国农村结束了2 600多年“皇粮国税”的历史④,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

费保障机制改革⑤。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正向着统筹城乡的方向发展⑥,“全民低保”进入攻坚阶段⑦。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探究] 根据史料,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设问属于分析归纳类,从史料中所获取的信息均为有效信息,分别从管理体制、供应体制、税费体制、保障体制等方面分析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经济体制的变化。信息③和④实际都是税费问题,信息⑤和⑥都属于社会保障体系方面,而信息⑦则是对信息⑤、⑥的延伸。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对同类信息的合并归纳。

[提示] 管理体制:建立乡镇和村民自治管理体制;供应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税费体制:取消农业税,实行三农补贴;保障体制:实行义务教育,统筹城乡社会保障。

[系统认知]

人民公社体制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同

所有制 经营方式 分配方式 管理方式 人民公社体制 公有制“一大二公” 集体经营 平均分配 人民公社、生产大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公有制 分散经营 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乡、镇、村 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乡镇和村民自治管理体制 取消统购统销制度,实行市场体制 补贴农业和农民 取消农业税 推行农村义务教育保障体制 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扶贫攻坚

生产结构

单一型 多样型 (二)追根溯源——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1)“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制约农民的积极性,影响农业生产发展。 (2)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度发展是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条件。 (4)在农村进行改革不会引起太大的动荡和风险,而城市则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现代化大企业,风险大。

(5)农民生活一直比较贫困。

(6)在党中央确定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有些地方的农民就已经自发行动起来,实行包干到户,成为改革先锋。

(三)归纳总结——建国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三次转变 时间 转变 原因 三大改造的完成;由社会主义公有制从建 国初 到 1956 年后 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向单一的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苏联模式(或斯大林体制)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缺乏经济建设经验;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由单一的公有制经党的 十一 届三 中全 会后 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总结建国以来经济建设正反两反面的经验教训;借鉴了外国的经验;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在城市:发展多种所有制经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建立起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片面追求工业发展高速度 做法 结果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建设工业化起过积极作用,取得一定成效,但其弊端日益暴露,使企业失去活力。在农村则挫伤农民积极性,农业长期落后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在城市增强了企业活济,调整产业结构,力,工业得到发展,改变管理模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经济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①。……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②。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为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③。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④。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⑤。 ——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