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 第25讲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 第25讲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5 23:46:54

[注]既指各领域都开放,也指对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还指沿海、内地都开放。 [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拓] 两个一百年

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重难点一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

(一)史料探史——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化的特点

史料 新中国初期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可以“一五”计划为标志①。这个经济发展战略,可简单概括为:主要依靠国内积累建设资金②,从建立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入手③,高速度地发展国民经济④。实施“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出口一部分农产品、矿石等初级产品和轻工业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并用国内生产的生产资料逐步代替它们的进口

⑤。改善旧中国留下的工业生产布局极端不合理和区域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畸形状态⑥。随着重工业的建立和优先发展,用重工业生产的生产资料逐步装备农业、轻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随着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以及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逐步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逐步改善人民生活⑦。

——摘编自武力《从二百年的大视野看新中国

六十年经济发展》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一五”计划标志着新中国初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 建设资金主要来自国内,以自力更生为主 优先发展重工业 以高速发展为首要目标 实施“进口替代”政策 改变原有工业的不合理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畸形状态 逐步建立完整工业体系和经济体系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设问属于概括归纳类,从史料中所获取的信息②③④⑤⑥⑦为有效信息,分别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资金、重点、速度、贸易、布局和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概括,信息①强调的是新中国初期经济发展战略形成的标志,对设问而言用处不大。

[提示] 借鉴苏联模式并得到苏联资金、技术援助;以高速发展为首要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用重工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国内资金积累;实施“进口替代”政策;改变原有工业的不合理布局;逐步建立完整工业体系和经济体系。

[系统认知]

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特点及原因 (1)战略:

①以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极低的人均国民收入为基本国民经济背景。

②以快速发展赶超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目标。 ③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国有经济并逐步实现对其他经济成分的改造、采用高

关税和高估本币等方式推进“进口替代”、采用外延增长方式改善工业生产布局和区域经济不平衡为四项基本的工业化战略。

(2)特点:

①实行五年计划建设。 ②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④在立足于中国国情基础上,借鉴苏联的经验,走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 (3)原因:

①工业基础薄弱,国内资金短缺,只有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工业化体系建设。 ②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遏制和孤立政策,使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倒向苏联。

④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二)读图明史——社会主义工业化与三大改造的关系

[解读] 漫画中,人们正在为一场竞赛呐喊助威,竞赛的双方分别是谁呢?前面一个人物的头部和身体是高高的烟囱,车前牌子上标有“工业化”;后面追赶的人物的眉毛是麦穗,车前牌子上标有“农业合作化”。需要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在自行车还比较少见的20世纪50年代,两个人物进行竞赛的交通工具是摩托车。再从后面的横幅“为完成……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和现场的气氛可以看出,人们对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充满了热情。

[系统认知]

工业化建设、三大改造和过渡时期总路线及“一五”计划之间的关系

(1)工业化建设是发展生产力,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和解放生产力,两者相辅相成,统一于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内涵中。

(2)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五”计划制定的依据,“一五”计划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逐步实施。虽然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都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仍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而在“一五”计划中,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三大改造只是手段,工业化建设即发展生产力才是根本目的。

(三)纵引横联——苏(俄)中两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异同 1.相同点

(1)政治上:都是无产阶级政党通过暴力方式,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权。排除内忧外患,为过渡提供了安定的国内环境。都以法律的形式把过渡时期的成果确立下来。

(2)经济上:都采取过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过渡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都开展有计划地国民经济建设,并优先发展重工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坚实的后盾。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完成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都曾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一定程度上促进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都把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收归国家,由国家经营。

(3)思想上: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依据国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不同点

(1)国际背景不同:十月革命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面临帝国主义的严重威胁。新中国是在两极格局下的世界中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2)过渡的时间相差较大: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基本上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近20年的时间。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大致经历了建国初期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和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两个时期,仅用近7年的时间,与苏联相比,时间要短。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赎买政策实现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国民经济中农、轻、重比例不同:苏联比例失调;中国比例较合理。 (5)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和方式不同。

重难点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956~1976年)

史料探史——我国经济探索的失误及教训

史料 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注]既指各领域都开放,也指对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还指沿海、内地都开放。 [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拓] 两个一百年 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