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唐传奇与《聊斋志异》中书生形象之比较
目录
摘要 ............................................................ 1 关键词 .......................................................... 1 引言 ............................................................ 1 一、唐传奇与《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概述 ........................ 2
(一)唐传奇中的书生形象 ..................................... 2 1、痴迷于科举考试,渴望“建功立业” .......................... 2 2、善良多情却怯懦的书生形象 .................................. 3 3、醉心功名而又幡然自醒的文士 ................................ 3 4、身怀绝技而侠肝义胆的豪侠形象 .............................. 4 (二)《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 4 1、在苦难中挣扎的才智人士 .................................... 5 2、科举制度下的精神变态者 .................................... 5 3、腹内草莽而又自视浅薄的人士 ................................ 5 4、品德败坏的无德士人 ........................................ 6 二、唐传奇对后世小说的影响 ...................................... 6 三、《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的继承性 ............................ 7
(一)书生形象都具女性化的明显特征 ........................... 7 (二)醉心功名,科举至上的文人心理 ........................... 8 四、《聊斋志异》与唐传奇二者书生形象的区别 ...................... 9
(一)人物形象核心地位的确立 ................................. 9 (二)主人公面貌的差异 ....................................... 9 五、结语 ........................................................ 9 致谢 ............................................................ 9 参考文献 ....................................................... 10 英文翻译 ....................................................... 12
唐传奇与《聊斋志异》中书生形象之比较
汉语言文学专业07级3班
指导教师 马海祥
摘要:唐传奇的创作艺术对后代小说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深远,唐传奇描写内容丰富,为后代小说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范本,宋以后的中国小说文言笔记小说是和唐传奇一脉相承的,到了清代《聊斋志异》的出现更是和发展了唐传奇,本文以唐传奇小说与《聊斋志异》中的书生人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各自的书生形象的相似特征与以及不同之处。 关键词:唐传奇;书生;聊斋志异; 比较
引言:书生,简单的说就是读过书的人。从这个角度而言,整个封建知识分子群体,上至王侯公卿,下至布衣秀才,可以说全部都是从“书生”这一步过来的。战国时期出现的“士大夫”,指的就是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汉朝时使用察举制,由各州推举的民间人材称之为“秀才”,东汉时为避汉光武帝刘秀之讳,将秀才改名茂才,或称茂材;三国曹魏时沿袭察举,复改称秀才;至南北朝时,举荐秀才尤为重视;隋代始行科举制,设秀才科;唐初沿置此科,及第者称秀才;后废秀才科,秀才遂作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到了宋代,士子和应举者统称秀才;明代曾一度采用荐举之法,亦有举秀才;明清时期,秀才亦专用以称府、州、县学生员。这里的“士大夫”、“秀才”可以说是“书生”不同层面的具体化。封建时代的书生,唯一的信条和理想便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实现这一理想的最佳途径便是“学而优则仕”,书读得好了,学问高了,有了匡扶天下的才能,“书生”就变成了“秀才” 、“士大夫”,变成了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在那个培养了他们的社会体制里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于是,便有了一些春风得意、得以一展才华的书生。但是现实社会并不总是尽如人意,于是,也有了一些屡试不第、怀才不遇、仕途蹭蹬、抑郁终生的书生。封建社会的书生们,得意和“失意”的交响中,谱写出一曲曲文学艺术的瑰丽篇章。
中国小说发展到了唐代,开始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到:“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异,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1]这是中国文言小说第一个高峰期。而发展到清代,则又出现了第二个高峰期,即《聊斋志异》的问世。唐代以后文言小说创作日渐衰落,《聊斋志异》的出现无疑给中国文言小说的创作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是继唐传奇之后中国文坛上又一个文言小说的高峰。《聊斋志异》,不仅许多故事的题材直接取材于唐传奇,而且许多具体的篇章也是“用传奇法以志怪”[2]。虽然说唐传奇与《聊斋志异》产生在不同年代,但是二者在不同程度上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1]。由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聊斋志异》与唐传奇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这么说,《聊斋志异》有相当一部分是袭用了前人素材,尤其是唐传奇,加以改作创制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对唐传奇的继承与发展,是蒲松龄有意借鉴唐传奇来创作《聊斋志异》的。尽管如此,二者也同时呈现着各自呈现不同的特色。本文从唐传奇和《聊斋志异》书生形象上进行比较,从其相似点与不
1
同点中探讨《聊斋志异》对唐传奇的继承和发展。
一、唐传奇与《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概述
唐传奇是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对事物的细腻叙述与描写,它比任何一种体裁对于了解一个时代的人与事都更直观、细致和全面,因此使我们能从中窥见社会的各个方面。或许是因为创作小说的人都是些读书人而写自已熟悉的生活的缘故,唐传奇所记述与描写的内容以读书人居多。著名的《柳毅传》、《莺莺传》其主人公亦是读书人,知识分子的形象已乎出现在每一类的篇章中,透过唐传奇我们可以发现多种书生形象,这些书生的形象使我们更清晰的探究唐代社会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一)唐传奇中的书生形象
唐传奇题材广泛,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完整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精致细腻的人物刻画,不仅留下了许多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还贡献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形象。唐传奇中的的书生形象主要有以下类型:
1、痴迷于科举考试,渴望“建功立业”
阅读唐传奇中有关读书人的篇章,留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这些读书人中间普遍存在一种“建功立业”的风气,这是唐代读书人一生的头等大事,并为之终生奋斗。《枕中记》中的卢生说:“士之生世,当建功树名。”[3]他的这句话是很能代表当时读书人的思想的。唐代的书生这种强烈的建功树名的欲望,是盛唐社会的产物,繁荣昌盛,蒸蒸日上的帝国为读书人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培育了他们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统治者实行“以才取仕”的政策,为读书人实现自己的理想开辟了道路,使得书生意气风发,雄心勃勃,都想投入到治理国家社会中去,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建立一番功业,荣耀于世,留名青史。唐代读书人多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把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作为行为的准则,为国家人民建功立业,当作自己的头等大事,也当作最荣耀的事。
唐代书生都对科举考试怀有浓厚的兴趣,希望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摆脱粗俗生活,扬眉吐气、显宗耀祖。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从而加官进爵。唐传奇作品中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节设置都与科举有关。他们把建功立业当作自己头等大事,并认为这是每个读书人都必须而且应该为之奋斗的事。他们的“建功树名”,并不是争得一点小名气捞到一官半职,而是立足于整个社会,具有“治国平天下”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李俊》 中的这位主人翁,命中注定他成名在十年之后,而且“禄位甚盛”,但他求名心切,能愿“禄耗半,且多屯剥,才获一郡”,也要即时中进士,因为他“所求名者,名得足矣”。为了功名能可“减禄”,在功名和物质利益之间,他选取了功名,抛弃了物质利益。建功树名,按理说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以便出人头地做大官,但许多读书人则不是这样,他们把建立功名看得比做官还重要,认为有官职而无功名,是件憾事,终不为美。《冯藻》中的冯藻,命中注定他不用奋斗而有官职,但他却科考不止,已经参加科举考试25次,家人和亲朋好友都劝他不要再考了,要他赶快去图官谋职,他却说:“譬
2
如一生无成,更誓五举”。[3]为了功名把一切都抛在脑后。唐代是一个门第阀阅制度森严的朝代,强调保持家族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门当户对和子嗣传承,以家族利益而不是个人幸福为中心。所以《唐语林》卷四“企羡”中才有这样的记载:“薛元超谓所亲曰:“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 2、善良多情却怯懦的书生形象
这些书生是当时社会上的青年才俊。他们有的系出名门,像白行简《李娃传》中的荥阳公子。荥阳公子的善良多情贯穿于全篇。从对李娃一见钟情,到轻掷千金,日与李娃相狎,再到后来沦为凶肆歌郎,被父亲鞭打昏死,又成为乞丐,一方面是他的不谙世事,落入圈套,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他沉迷于情爱。在受尽折磨一举成名后,他毫不记恨李娃。当李娃主动劝他另婚豪门贵族时,他哭着对李娃说:“子若弃我,当自刭以就死。”所以宋人罗烨《醉翁谈录癸集卷一》将《李娃传》的故事编入“不负心类”。至此,贯穿于小说中的感情线索发展至顶峰,一个重情而善良的青年形象也被栩栩如生地塑造出来。
这一类型的书生往往俊俏,风流多情,也就不免自私轻佻。这以《莺莺传》中的张生、《霍小玉传》中的李益为其代表。李益风流轻佻的性格,在为见霍小玉而修饰打扮的一番举止中便表现出来了:“生便备行计,遂令家童秋鸿于从兄京兆参军尚书公处假青骊驹、黄金勒。其夕,生浣衣沐浴,修饰仪容,喜跃交并,通夕不寐。迟明,巾帻,引镜自照,惟惧不谐也。”接下来写他刚到小玉家,与媒婆鲍十一娘“调诮”,初见小玉时便说“小娘子爱才,鄙夫重色,两好相映,才貌相兼”,又特地写他在获得小玉后轻于盟誓,先是在中宵之夜,发誓说“粉骨碎身,誓不相舍”,又“请以素缣,著之盟约”,又在赴任之际,重申盟约:“皎日之誓,死生以之。”作品正是通过这层层的叙写,与其后来郑县为官,屈从母命,另娶卢氏,并欺瞒小玉,小玉因久不得音讯而病入膏肓时,他又自知罪责深重,不敢前往的事实形成对比,从而揭示他轻佻而又怯懦的个性。《唐语林》卷四“企羡”中才有这样的记载:“薛元超谓所亲曰:“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但在尊崇门第和阀阅的同时,这些文士们又心仪于妩媚多情、体贴人意的女性,因而唐代传奇的恋爱故事多发生在文人士子和青楼女子之间。这也使得唐传奇中不少文人士子的男性角色在爱情活动中总是处于一种矛盾的心态,他们的示好和接受示好,他们与情人的结合与分离,都是在一种犹豫不决、进退两难的心态中完成,他们轻佻而又怯懦的形象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3、醉心功名而又幡然自醒的文士
唐传奇中的文士多为希冀功名利禄的人,但并不是所有的唐传奇作者都对追求功名富贵持肯定的立场,其中更有以巧妙的构思和辛辣的文笔对之加以批判者。沈既济《枕中记》就是有关这一主题的优秀作品。主人公卢生是个出身下层的文士,“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使族益昌而家益肥”的理想实现无门,整天在田里辛劳耕作。一天他在旅店中叹息“大丈夫生世不谐”,道士吕翁闻之,让他枕一青瓷枕头,进入梦境。卢生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理想,在梦的世界中一一实现。他娶高门士族崔氏女为妻,进士登第,历任达官,文治武功,不一而足。甚至在梦中还因“时望清重,群情翕习”受到时宰的嫉恨
3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