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代汉语2011课堂
第四章 古书阅读的相关常识
第一节 古书的注解
一、今天阅读古书为何要参阅前人旧注?
二、前人旧注称作“传”“注”“疏”“笺”,各有什么意思?
毛亨《毛诗故训传》 郑玄《周礼注》 贾公彦《周礼疏》
皇侃《论语义疏》,孔颖达《五经正义》。 郑玄的《毛诗笺》。
三、历代旧注举要(就教材提及的看) 1.汉代
经: 史: 子: 集:
2.魏晋六朝
经: 史: 子: 集:
1
3.唐代
经: 史: 子: 集: 4.宋代 经: 史: 子: 集:
四、《十三经注疏》中注疏作者及该书的读法
《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 《尚书》:汉.伪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
《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 《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 《公羊传》: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2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孟子》: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诗经·关雎》注疏选段: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服,思之也。笺云:服,事也。求贤女而不得,
觉寐则思己职事当谁与共之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悠,思也。笺云:思之哉,思之哉!言已诚思之。卧而不周曰辗。○悠,音由。辗,本亦作“展”,哲善反;吕忱从车展。郑云“不周曰辗”,注本或作“卧而不周”者,剩二字也。
【疏】“求之”至“反侧”○毛以为后妃求此贤女之不得,则觉寐之中服膺念虑而思之。又言后妃诚思此淑女哉,诚思此淑女哉!其思之时,则辗转而复反侧,思念之极深也。○郑唯以“服”为“事”,求贤女而不得,觉寐则思己职事当谁与共之。余同也。○《传》“服,思之也”○正义曰:王肃云:服膺,思念之。《笺》以《释诂》文“服,事也”,本求淑女为己职事,故易之也。○《笺》“卧而不周曰辗”○正义曰:《书传》曰:“帝犹反侧晨兴。”则“反侧”亦卧而不正也 。“反侧”既为一,则“辗转”亦为一 ,俱为卧而不周矣。《笺》独以“辗”为“不周”者 ,辨其难明,不嫌与“转”异也。《泽陂》云:“辗转伏枕。”伏枕,据身伏而不周,则“辗”、“转”同为 “不周”明矣。“ 反侧’犹“反覆”,“辗转”犹“婉转”,俱是回动 ,
3
大同小异 。故 《何人斯》笺“反侧,辗转”,是也。
五、旧注中常见术语的用法和意义 1、曰 为 谓之
旧注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这三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这三个术语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2、谓
用“谓”的时候,被解释的词不是放在“谓”的后面,而是放在“谓”的前面。“谓”后面的话往往是用来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
3、貌 之貌
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例如: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象注:“泠然,轻妙之貌。”
《楚辞·哀郢》:“众踥蹀而日进兮。”洪兴祖注:“踥蹀,行貌。” 《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毛传:“蚩蚩,敦厚之貌。”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