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
山势之高峻 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点拨: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4)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割”字用的巧妙,请你结合诗句分析一下。 点拨: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大自然把天地之间所有神奇与秀丽全都聚集在这座高山之上,高耸的山峰入云蔽日,乃至山南山北在明暗上竟有早晚之别。“钟”即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使之富有情感。“割”即划分之意,“割”字用得很奇妙,不但把阴阳这一自然现象拟人化,神奇之妙蕴含其中,而且表现出昏晓界限的分明,从而突出了山之高大。 5)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句做赏析 点拨: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 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总结:这首诗中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献身精神。 第二课时 学习《登飞来峰》 1、激发兴趣,导入古诗 同学们,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喜欢登高抒怀,刚才我们欣赏了《望岳》,了解到杜甫登上巍峨的泰山,表达了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现在,我们欣赏一下北宋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王安石的一首诗--《登飞来峰》,探究一下他登上高山以后,会有怎样的情怀呢 2、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 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 家。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 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 (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 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 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 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 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 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 “文”,故世称王文公。王安 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名列“唐宋八大家”。有《王 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存世。 2)文题解说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林山。传说宝林山是从琅琊4.全体学生齐读。 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5.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来山之名。公元1050年,王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诗意。 安石登上此山,触景有感,写 下《登飞来峰》一诗。 3)创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 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 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 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 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海之作。此时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3、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 请同学们认真听诗歌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1)读准下面字音。 千寻塔(xún) 自缘(yuán) 2)读出韵味和节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一说为七尺),形容高耸。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缘:因为。 眼:视线。 塔:铁塔。 鸡鸣见日升:鸡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