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王镜岩生物化学上册总结
不同的一组酶。 形成的机制:不同的亚基组成,或由不同的基因编码。在不同的发育时期或不同的组织类型中表达。
名词解释 酶 结合酶 寡聚酶 活性中心 别构调节 同工酶 可逆和不可逆抑制 竞争性抑制 酶活力 酶原(激活)
二、简答题1.酶促反应动力学基本原理和各因素对其影响,Km、Vmax大小及意义
2.以酶的活性中心原理解释酶原的激活过程及意义 3.酶的变构调节和共价修饰的异同点 4.诱导契合学说原理 5.影响酶催化效率的有关因素6.何谓酶的专一性?酶的专一性有哪几类?如何解释酶作用的专一性? 7.试比较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反竞争性与非竞争性抑制作用的异同。 第十三章
核酸:是以核苷酸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大分子,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
脱氧核糖核酸:90%以上分布于细胞核,其余分布于核外如线粒体,叶绿体,质粒等。携带遗传信息,决定细胞和个体的基因型(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RNA生物学功能 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rRNA(75-80%);tRNA(10-15%);mRNA(2-5%)b.遗传物质c.具有生物催化剂功能d.基因表达与细胞功能的调节
分子组成:碱基(base):嘌呤碱,嘧啶碱;戊糖(ribose):核糖,脱氧核糖;磷酸 碱基和核糖(脱氧核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核苷(脱氧核苷)。 核苷(脱氧核苷)和磷酸以磷酸酯键连接形成核苷酸(脱氧核苷酸)。
核苷酸之间以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多核苷酸链,即核酸。核酸的一级结构:核酸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由于核苷酸间的差异主要是碱基不同,所以也称为碱基序列。
DNA分子中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3′-5′磷酸二酯键)和排列顺序叫做DNA的一级结构,简称为碱基序列。一级结构的走向的规定为5′→3′。不同的DNA分子具有不同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因此携带有不同的遗传信息。、
Chargaff 规律 参与DNA组成主要有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 所有生物的DNA中,A=T,G=C,A+C=G+T, 且A+G=C+T。 DNA的碱基组成具有种的特异性。(3) DNA碱基组成没有组织和器官的特异性。 年龄、营养状况、环境等因素不影响DNA的碱基组成。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1)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相互缠绕形成右手双螺旋。反向平行是指一条链是5’-3’端,则另一条链必为3’-5’端。 (2)磷酸与核糖彼此通过3’,5’-磷酸二酯键相连接位于双螺旋外侧,形成DNA分子的骨架。碱基位于内侧。碱基平面与螺旋轴基本垂直,糖环平面与螺旋轴基本平行。
螺旋直径2nm,相邻碱基平面垂直距离0.34nm,螺旋结构每隔10个碱基对(base pair, bp)重复一次,间隔为3.4nm。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夹角为36°。
双螺旋结构上有二条螺形凹沟,较深的沟称大沟,较浅的称小沟。大沟的宽度为1.2nm,深度为0.85nm。小沟的宽度为0.6nm,深度为0.75nm。
大沟和小沟分别指双螺旋表面凹下去的较大沟槽和较小沟槽。小沟位于双螺旋的互补链之间,而大沟位于相毗邻的双股之间
两条核苷酸链之间依靠碱基间的氢链结合在一起,链间碱基按A—T,G—C配对(碱基配对原则,Chargaff定律)
6)碱基在一条链上的排列顺序不受限制,但根据碱基配对原则,当一条链的序列被确定后,皆可决定另一条互补链的序列
某DNA一条链的片断为TAC,它的互补链的对应片断是:正确:3’ ATG 5’或5’ GTA 3’ 稳定双螺旋结构的因素①碱基堆积力形成疏水环境(主要因素) 。②碱基配对的氢键。GC含量越多,越稳定。③磷酸基上的负电荷与介质中的阳离子或组蛋白的正离子之间形成离子
键,中和了磷酸基上的负电荷间的斥力,有助于DNA稳定。④碱基处于双螺旋内部的疏水环境中,可免受水溶性活性小分子的攻击。
(1)B-DNA:典型的Watson-Crick双螺旋DNA右手双螺旋;每圈螺旋10.4个碱基对螺距:3.32nm(2) A-DNA:右手双螺旋,外形粗短。RNA-RNA、RNA-DNA杂交分子具有这种结构。(3)Z-DNA:左手螺旋,外形细长。天然B-DNA的局部区域可以形成Z-DNA。 B-DNA:92%相对湿度,接近细胞内的DNA构象,与Watson 和Crick提出的模型相似。 DNA:75%相对湿度,与溶液中DNA-RNA杂交分子的构象相似,推测转录时发生B→A。其碱基平面倾斜20°,螺距与每一转碱基对数目都有变化。
Z-DNA:主链呈锯齿型左向盘绕,直径约1.8nm,螺距4.5nm,每一转含12个bp,只有小沟。B-DNA与Z-DNA的相互转换可能和基因的调控有关。
三股螺旋:通常是一条同型寡核苷酸与寡嘧啶核苷酸-寡嘌呤核苷酸双螺旋的大沟结合: 第一股是寡嘧啶,中间是寡嘌呤,第三股可以是寡嘧啶或寡嘌呤
由于这种结构在形成分子内三股螺旋时胞嘧啶需发生H化过程,因此也称为H-DNA 三级结构是指DNA在双螺旋的基础上通过扭曲和折叠形成的构象
超螺旋是DNA三级结构的主要形式。①连环数(L)DNA双螺旋中,一条链以右手螺旋绕另一条链缠绕的次数②扭转数(T)DNA分子中的Watson-Crick螺旋数目,以T表示 超螺旋数(缠绕数 , W)④比连环差(λ)表示DNA的超螺旋程度 L=T+W 一级结构:核小体串珠结构,二级结构:螺线管,三级结构:超螺线管,四级结构:染色单体 核小体是所有真核生物染色体的 基本结构单位 多级螺旋模型
压缩倍数 7 6 40 5 (8400)
DNA → 核小体 → 螺线管 → 超螺线管 → 染色单体 2nm 10nm 30(10)nm 400nm 2~10μm 一级包装 二级包装 三级包装 四级包装 tRNA约占RNA总量的15%,主要作用是转运氨基酸用于合成蛋白质。
tRNA分子量为4S,1965年Holley 测定AlatRNA一级结构,提出三叶草二级结构模型。 主要特征:1.四臂四环;2.氨基酸臂3′端有CCAOH的共有结构;3.D环上有二氢尿嘧啶(D);4.反密码环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相互作用;5.可变环上的核苷酸数目可以变动;6.TψC环含有T和ψ;7.含有修饰碱基和不变核苷酸。 tRNA的三级结构—— 倒L形
tRNA的功能:●转运氨基酸●识别密码子●参与翻译起始●参与DNA的反转录 参与基因表达调控
rRNA的功能:●组成核糖体●催化肽键形成的转移酶活性存在于23SrRNA上 参与tRNA与mRNA的结合
原核:多顺反子(polycistronic mRNA)真核:单顺反子,断裂基因(splited gene) 原核细胞mRNA的结构特点:先导区--多顺反子—末端顺序 真核细胞mRNA的结构特点:帽子—单顺反子--PolyA 3′
要 点1、核酸组成2、核酸一级结构的表示方法3、Chargaff 规律 4、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特点5、稳定双螺旋结构的因素6、DNA双螺旋的构象类型7、tRNA结构特征及功能8、mRNA结构特征 第十四章
核酸的酸水解 对酸的敏感性:糖苷键>磷酸酯键 嘌呤糖苷键>嘧啶糖苷键 碱水解 RNA的磷酸酯键对碱敏感
核酸酶的分类:★底物专一性: 核糖核酸酶 RNase 脱氧核糖核酸酶 DNase
作用方式:核酸外切酶、核酸内切酶 单链核酸酶、双链核酸酶、杂链核酸酶 磷酸二酯键的断裂方式:5′-(寡)核苷酸 3′-(寡)核苷酸
碱基、核苷、核苷酸和核酸在240~290nm的紫外波段有强烈的光吸, λmax=260nm 在DNA的变性过程中,摩尔吸光系数增大(增色效应),摩尔吸光系数减小(减色效应) 变性后其它理化性质变化:OD260增高 粘度下降比旋度下降 浮力密度升高 酸碱滴定曲线改变 生物活性丧失
紫外吸收增加DNA变性后,DNA 溶液的紫外吸收增强 双链DNA<单链DNA<单核苷酸 Tm:变性是在一个相当窄的温度范围内完成,在这一范围内,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DNA的解链温度,又称融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 Tm)。其大小与G+C含量成正比。
DNA的变性是爆发式的,变性作用发生在一个很窄的温度范围内。 DNA的双螺旋结构失去一半时对应的温度称为解链温度(Tm)。
在适当条件下,变性DNA的两条互补链可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这一现象称为复性。 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这一过程称为退火(annealing) 。 DNA片段越大,复性越慢;★DNA浓度越大,复性越快。
不同来源的DNA单链间或单链DNA与RNA之间只要有碱基配对的区域,在复性时可形成局部双螺旋区,称核酸分子杂交
只要两种单链分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碱基配对关系,在适宜的条件(温度及离子强度)下,就可以在不同的分子间形成杂化双链(heteroduplex)
要点:变性 复性 杂交 Tm1、核酸的酸碱水解及其意义
核酸的紫外吸收及其应用3、核酸变性后的理化性质变化4、影响核酸复性的因素 常见的核酸杂交技术
PCR技术实际上是模拟体内DNA半保留复制过程,在模板DNA、引物和四种dNTP存在的条件下,依赖于DNA聚合酶的酶促反应,由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
第十一章
维生素(vitamin) ——人类必需的一类营养素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机体自身又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需靠外界供给的一类微量低分子有机化合物。不是能量物质,也不是结构物质
依据溶解性分为:水溶性: VB族、VC 脂溶性: VA 、 VD、 VE、 VK 功能:水溶性V—辅酶, 参与酶催化反应中底物基团的转移 脂溶性V—调控某些生物机能
1. 维生素A: 视黄醇(retinol2. 维生素D:麦角钙化(甾)醇(ergocalciferol,即维生素D2)
胆钙化(甾)醇(cholecalciferol,即维生素D3)3. 维生素E :生育酚(tecopherol) 4. 维生素K:凝血维生素 维生素A包括A1及A2两种。维生素A1即维生素A。 功能 主要功能为维持上皮组织的健康及正常视觉。 存在形式: 视紫红质(含视黄醛的糖蛋白)
维生素A缺乏会引起一系列的症状。主要的有下列几种:
①上皮组织结构改变,呈角质化,易受病菌侵袭。②视紫红质不足,对暗光适应力减弱发生夜盲症状。③引起某些方面的代谢失调。
例如新近发现缺乏维生素A时,动物某些器官的DNA含量减少,粘多糖(硫酸软骨素)的生物合成也受阻碍。 VD功能 1.促进Ca2+在骨骼中沉积
功能 维生素D的主要功能是调节钙、磷代谢,维持血液钙、磷浓度正常,从而促进钙化,使牙齿、骨骼正常发育。维生素D能保持血钙的正常含量,间接有防止失血和保护神经肌
肉系统的功用。
缺乏:佝偻病、严重蛀牙、 软骨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维生素E又称抗不育维生素或生育酚。自然界存在的具有维生素E作用的物质,已知有8种,其中4种(α、β、γ、δ生育酚)较为重要,α-生育酚的效价最高。一般所称的维生素E即指α-生育酚。
维生素K 功能 维生素K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血液凝固
维生素 辅酶 功能 1. 维生素A 11-顺视黄醛 视循环
2. 维生素D 1,2-二羟胆钙甾醇 调节钙、磷代谢 3. 维生素E 保护膜脂质,抗氧化剂
4. 维生素K 参与氧化还原反应 羧化反应的辅助因子 (一)维生素B1和硫胺素焦磷酸 存在形式:TPP(硫胺素焦磷酸) (二)维生素B2和黄素辅酶
(三)维生素B3(泛酸、遍多酸)与辅酶A 存在方式 辅酶A(CoA~SH)
(四)维生素PP和烟酰胺辅酶 存在方式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辅酶I) NAD+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 (辅酶Ⅱ)NADP+ 功能:脱氢酶辅酶 ,传递H 生物素是多种羧化酶的辅酶,在CO2固定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七)维生素B11(叶酸) 与四氢叶酸 存在形式——四氢叶酸(辅酶F、CoF)
Vc生理功能:1、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2、参与体内多种羟化反应 辅酶 存在形式 缺乏症 1. B1(硫胺素) TPP 脚气病、多发性神经炎 2. B2(核黄素 ) FMN、FAD 口角炎等炎症 3. PP [尼克酸(酰胺)] NAD+、NADP+ 癞皮病
4. 泛酸(遍多酸) CoASH(辅酶A) 5. B6 [吡哆醇(醛、酸)] 磷酸吡哆醇(醛)
6. 叶酸 FH4(THFA)(四氢叶酸) 巨红细胞性贫血 7. 生物素 生物胞素 8、维生素C 坏血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