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市海淀区2018届高三二模理综试题
①溶液3应置于 (填“阴极室”或“阳极室”)中。
② 简述滤液2电解后再生为FeCl3的原理: 。 ③ 若铅精矿的质量为a g,铅浸出率为b ,当电解池中通过c mol电子时,金属铅全部析出,
铅精矿中PbS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 。
28.(15分)实验小组探究银氨溶液与甲酸(HCOOH,其中C为+2价)的反应及银镜产生的原因。 (1)配制银氨溶液。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适量AgNO3溶液,逐滴滴入氨水,边滴边振荡,至 ,制得银氨溶液,测得溶液pH大于 7。 (2)进行甲酸的银镜反应实验。 编号 i 溶液X 10滴蒸馏水[来源:学|科|网Z|X|X|K] ii 10滴5% HCOOH溶液 向2 mL银氨溶液中滴加溶液X后,置于90℃水浴中加热30 min iv iii 加HCOOH后立即产生白色浑浊,测得溶液pH 略小于 7;水浴开始时白色浊液变为土黄色,随后变黑,有气体产生;最终试管壁附着少量银镜,冷却测得溶液pH略小于 5 5滴10% NaOH溶液和加NaOH后立即产生棕黑色浑浊。最5滴蒸馏水 终试管壁附着光亮银镜, 冷却测得溶液pH > 7 5滴10% NaOH溶液和加NaOH后立即产生棕黑色浑浊,加5滴5% HCOOH溶液 HCOOH后沉淀部分溶解。最终试管壁附着光亮银镜,冷却测得溶液pH > 7 查阅资料:i.银氨溶液中存在平衡:Ag(NH3)2
+
现象 始终无明显现象 Ag+2NH3
+
ⅱ.白色AgOH沉淀不稳定,极易分解生成棕黑色Ag2O ⅲ. Ag2O、AgCl等难溶物均可溶于浓氨水,生成Ag(NH3)2
①与实验ii对照,实验i的目的是 。 ② 经检验,实验ii中白色浑浊的主要成分为甲酸银(HCOOAg),推断是甲酸银分解产生银镜,则甲酸银分解的产生的气体中一定含 。
③实验iii和实验iv是为了探究pH较高时的银镜反应。实验iv的现象 (填“能”或“不能”)
+
证明pH较高时是甲酸发生反应产生了银镜。
④甲同学认为实验iii、实验iv中,水浴前的棕黑色浊液中含有银单质,乙同学通过实验排除了这种可能性,他的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是 。 (3)探究实验iv中的含碳产物。取实验iv试管中的产物静置后,取上层清夜继续实验:
①白色沉淀1溶解的离子方程式为 。 ② 上述实验能证实iv的清液中含HCO3的理由是 。 (4)综合以上实验,小组同学得出以下结论:
a. 溶液pH较低时,银氨溶液与甲酸反应产生银镜的主要原因是甲酸银的分解。 b. 溶液pH较高时,银氨溶液与甲酸反应产生银镜的原因可能有 (写出两点)。
29.植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病原体的特异性防卫反应(植物免疫反应):为探究水杨酸(SA)对植物免疫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实验: (1)科研人员将特定基因转入烟草愈伤组织细胞,经 过 过程后发育成SA积累缺陷突变体植株。用烟草花叶 病毒(TMV)分别侵染野生型和突变体植株,得到图1所示结 果。据图分析,SA能 植物的抗病性。
(2)研究发现,细胞内存在两种与SA结合的受体,分别是受 体a和b,SA优先与受体b结合。结合态的受体a和游离态的
受体b都能抑制抗病蛋白基因的表达。病原体侵染时,若抗病蛋白基因不能表达,则会导致细胞凋亡。依据上述机理分析,SA含量适中时,植物抗病性强的原因是 ,抗病蛋白基因的表达未被抑制,抗病性强;SA含量过高会导致细胞凋亡,原因是 抑制抗病蛋白基因表达,导致细胞凋亡。
(3)研究发现,植物一定部位被病原体侵染,一段时间后未感染部位对病原体的抗性增强。为探究机理,科研人员在图2所示烟草的3号叶片上接种TMV,得到图3所示结果。
-
①实验结果显示,接种后96小时,3号叶片中SA含量明显升高,未感染的上位叶片中SA含量略有升高,随着时间延长, 。
②科研人员测定各叶片中SA合成酶的活性,发现该酶活性仅在3号叶片中明显增加,据此推测,未感染的上位叶片中SA的来源是 。
③为验证该推测,科研人员进一步实验:给3号叶片接种TMV,用透明袋罩住,透明袋内充入02以掺入新合成的SA中,密封袋口。处理一段时间后,提取 叶片中的SA,测定 。结果证明该推测成立。
(4)综合上述结果分析,植物通过调控不同部位SA的量来抵御病原体的侵染,其原理是 。
30.(18分)
日节律是动物普遍存在的节律性活动,通常以24h为周期。研究者从果蝇的羽化节律开始,逐渐揭示出日节律的分子机制。
(1)羽化节律是果蝇的一种日节律行为,由机体的 系统、内分泌系统共同调控。 (2)研究者通过诱变得到羽化节律紊乱的雄蝇,推测雄蝇的羽化节律紊乱与野生型基因per的突变有关。将羽化节律紊乱的雄蝇与两条X染色体融合在一起的雌蝇杂交,由于雌蝇经减数分裂产生 X染色体的卵细胞,导致杂交子代中出现性染色体只有一条正常X染色体的个体(表现型为雄性),这些子代雄性个体羽化节律 ,判断per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3)per的突变基因Per、Per、Per分别导致果蝇的羽化节律变为短节律(羽化周期缩短)、长节律(羽化周期变长)和无节律。研究者利用棒眼(伴X显性遗传)正常节律雌蝇进行图1所示杂交实验,对per基因及突变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进行研究。
S
L
O
18
研究者观察F2中 个体的羽化节律,可以判断Per、Per间的显隐性关系,这是由于该个体的X染色体 。利用上述杂交方法,可判断per基因及突变基因间显隐性关系。 (4)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人们对动物中以24h为周期的日卞律形成机理有了基本了解,如图2所示。
S
L
[来源:]
据图分析,P蛋白和T蛋白积累到一定数量时,会在细胞质内结合形成P-T蛋白二聚体,二聚体通过 进入细胞核,抑制相关基因的 ,这是一种 调节机制。白天时,某光敏蛋白可以与T蛋白相互作用,导致T蛋白降解, 蛋白积累量增加,动物表现出日节律现象。 (5)地球上很多生物都有日节律现象,但参与调控的基因和分子机制高度相似且在进化上比较保守,这是由于基因一旦发生改变, 。
31.(16分)
草本植物报春花多数为二型花柱,少数为同型花柱(如图1所示)。花药的位置明显低于柱头的为长柱型花;柱头位置明显低于花药的为短柱型花。同型花柱的花中,花药与柱头高度相近。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