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诗学

诗学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7 18:32:08

湘里妹子 管理员

站 长

#5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6-10-9 12:17 资料 个人空间 主页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广告]

字号

亚里士多德《诗学》讲座(五)

我们看一下这三种生活方式和三种学问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能不能够对应

得起来?这是我们了解《诗学》的要害。静观的知识可以和沉思的生活对应起来,沉思就是静观。通过静观、研究,获得快乐,《尼各马可伦理学》1177a:22-27就专门讲过这个:哲人的静观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生活。不过对于静观的生活,亚里士多德其实是有所保留的,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先把握三种知识和三种生活之间的关系。

从整个思想史来讲,亚里士多德的这种提法对于把握西方思想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对于整个人类的基本格别的划分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西方来讲,过静观生活的人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很早就已经形成了,尤其体现在伊壁鸠鲁学派上。伊壁鸠鲁就把这种所谓的静观的生活方式发展成了一种政治形式。这种政治形式就是他们过一种群体的生活,因此形成了一个小的城邦,微型城邦,mini-city。这个城邦没有性别和年龄的限制,男女老少都有,只要你喜欢过静观的、沉思的生活都可以进来。你比如说一个小孩子3岁就开始发呆,来,进来!或者说你活到60岁了才开始发呆,也进来,没问题!你什么时候想过静观的生活就可以进来。这个群体拒绝参与任何现实的政治行为,所以它被称之为亚政治或非政治的。可是,这样一种群体性质,这样一种城邦性质本身就是政治性的。为什么呢?因为它已经和公共生活形成了一种张力,一种对立,甚至说是一种挑战。它是在质疑政治生活,是在说普通人过的那种享乐生活要不得。就好像有人要恢复什么儒家村,好像是北大的一个教授提议的,还有很多人捐了款,在河北某地建儒家村。要恢复汉代的生活方式,什么街道阿,穿着阿,见了面不能握手阿等等等等。当你进来后当然就和我们中国当前的13亿人形成了一个挑战了,就好像是说:“你们这种生活要不得,我们要过孔子式的生活。”然后有人质疑它(指儒家村)里面是不是三妻四妾阿?是的话我们就赶紧去了。西塞罗的著作里就详细叙述了这样一种类型人的生活方式,而且把西方历史上这种类型的人摆了一个系谱出来,这个系谱一直从毕达哥拉斯、阿拉克萨哥拉排到阿基米德。这种类型的人在西方后来的地位及其社会作用是我们了解西方文化,包括跟我们相关的民族社会启蒙的一个绝对的关键点!换句话说,这些人开始是在一个小的儒家村里面过群体生活,没有跑出来的;在中世纪,这些人也是关在修道院里面的修士;在启蒙运动以后跑出来了,和大众生活,和第一种生活结合起来了。我们就要注意到这种类型的人是如何转变的。戈德曼就说得很清楚:哲学家是什么意思嘛?哲学家就是一个sect。意思是说哲学家就是一个小教派,是一个宗教的小教派,是一小撮人。这一小撮人在社会中应该处于什么样的一个位置是大问题,这就是所谓的政治哲学的问题了。关于这种类型的

UID 1

精华 294 积分 20831 帖子 5658 金钱 6832 威望 10 魅力 2934 点 推广 4 分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3-7-30 来自 芙蓉国 状态 离线

人我们就到此为止,知道他们可以过一种沉思生活就够了。

第二种类型:政治人的生活。政治人的生活我们就很清楚了,他们是做公共事务的。政治家呀、将军啊、律师阿,参与政治事务、公共生活的这样一种人。这种人在亚里士多德的笔下,在西方思想传统里也是作为一个重要的类型来被看待的。

第三种人,就是所谓的“大众”,从亚里士多德一直到尼采那里都可以看到。我刚才提到过的《敌基督》第57节就是把人分三种:哲学家、政治家和普通人,我们可以把这个和亚里士多德的对照起来看。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政治人”很早就在西方被作为一个写作的主题。现实中的典型人物如阿尔基比亚德,为什么有如此多的人写他?修希底德、柏拉图、普鲁塔克等等等等,一直到现在还有人写阿尔基比亚德。这个阿尔基比亚德就成了“政治人”生活的典型。相类似的还有比如我们昨天说到的希罗多德写的《僭主》就是讲的政治家。反过来看,我们中国如何写政治家?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西方在罗马时期,不论是当时希腊文的著作还是拉丁文的著作都出现了《帝王传》。《帝王传》写的都是政治人的类型。那么,我们清楚了,这种人(政治人)就刚好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实践的人。因此,我们说他分了三种类型的人,而他的学生里面至少包括了两种,就是愿意去过沉思生活的人或者愿意去过政治生活的人。因此他要教育的是这两类人。至于大众呢,晚上让他们听一听而已,如果他们喜欢的话。好了,我们现在明白亚里士多德对内的讲课很可能就是面对这两类人。沉思生活的人是肯定包括在内的,至于政治生活的人还很难说,但我个人觉得应该可以包括在里面。不然他的《伦理学》是对谁讲的?《伦理学》这种实践的知识对谁讲?当然是对这一类人讲的!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制作的知识对应什么呢?难道我们能教大众去作诗么?说不通!是不是?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对内讲的,而不是对晚上的人讲的,所以我们就很难说这个制作的知识是对应与多数人(大众)。由此,制作的知识往哪里摆就成了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通常的解释是制作的知识不会对应于普通人,它还是针对前面两类人,它是前面两类人的教育上的副修学科。当(学生)要出门儿的时候,就要来学习如何作诗。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学问的次第及其关系,那就是静观的知识、纯粹理智的知识是最高的知识。但是,最高的知识不等于是最重要的知识。什么意思呢?实践是最重要的!实践的知识更为亚里士多德看重。静观的知识要支配实践的知识。对或错,正确与错误,好和坏,这些都必须通过第一类的知识来确定。但是,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应该把静观的知识对人的意义摆得比实践的知识高!虽然从逻辑上、意理上来说静观的知识高于实践的知识,但是亚里士多德沉思的生活没有实践的生活重要。这跟他对于政治和哲学的看法有关系。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来讲,凡是进来的学生,两样知识都要学。至于你出去以后是去做静观的、理论性的东西还是去做政治,就完全看个人的性情了。自己去发现自己的性情以后,自己去做一个选择而已。而第三类人,我们看一下第

三类人,其实他们是不需要进学院的,是不是?不需要进学院受教育,可是这些人不受教育么?显然不是。那么他们受什么东西的教育呢?习传宗教的教育!传统宗教在教育这些人,而亚里士多德是在教育少数人。如果说我们的大学是模仿这样的一个学问制度的话,我们大学应该是教育少数人学习静观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再加上制作的知识。可是我们现在学什么东西去了?很奇怪喔,我们现在学的是实利性的,有时效的、带着利润的目的的、实用的,我称之为实利性的知识。而这种实利性的知识绝对不等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的知识和制作的知识。实践的知识在亚里士多德的意义上是伦理道德性的,它是要人知道如何叫做做好人,如何使得这个社会成为良好的社会。这才是实践的知识的要害!所以,如果我们以之和今天的情况进行对比的话,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我们的中学,初中到高中其实学得就是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知识。数理化嘛,是不是?还有政治、作文、英文、语文,那三种知识都有了。接下来,我们可以推论一下,严格地讲,高中毕业以后就不要再念大学了。念大学干什么?你要学经济什么的,就去培训班培训一两年不就完了嘛!大学是干什么的呢?是面向第一类第二类人的。而我们现在不是,这就和古代的要求相悖了,是完完全全浪费我们的钱,浪费我们的青春。我们早一点去工作还可以多挣点钱,不像读书还有多交钱,交到哪里去了都不知道!

喜欢过自己的日子!走在路上......不在男人的路上,在自己的路上。

[广告]

网上冲浪更快更爽,下载带有 Google 工具栏的 Firefox

湘里妹子 管理员

站 长

#6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6-10-9 12:18 资料 个人空间 主页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广告]

字号

亚里士多德《诗学》讲座(六)

我们要了解,学习的知识与沉思的知识不同。我们要了解,这是哲学和政治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并不像柏拉图那样认为哲学与政治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裂,亚里士多德提升了政治

(实践知识)的重要性,他认为哲学可以被纳入城邦,可以在城邦生活中起作用。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一下《诗学》的含义究竟在哪里。其实它是一个政治性的含义,就是说哲学如何进入城邦,静观的知识要变成实践的知识,要变成城邦中的知识,这要通过“诗”这个环节。所以,有人

UID 1 精华 294 积分 20831 帖子 5658 金钱 6832 威望 10 魅力 2934 点 推广 4 分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3-7-30 来自 芙蓉国 状态 离线

说《诗学》是亚里士多德学园里面出门儿的最后一课。我们就明白了,这个(指《诗学》)是训练政治人的!而我们现在拿到中文系来念,所以我们中文系学生怎么念都念不好,怎么念都念得稀奇古怪,要不就是稀里糊涂乱说一气。这就是我们不知道它的前提,不知道它的位置所导致的一个必然结果。

他(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家、哲学不会威胁到城邦生活的共同体。这一点和柏拉图相反,柏拉图认为哲人在城邦共同体的生活中必然挑战、影响城邦共同体生活的团结共契,因为他(指哲人)威胁到了城邦宗教。亚里士多德认为不会的,而且他认为哲人可以为政治家提供良好的建议,同时共同规划政治生活。在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性及其民主的这样一种政制,从它的要素上讲,在亚里士多德这里已经可以找到。这就是说从亚里士多德到马基雅维利之间有一个隐蔽的线索……跟这个,这个,这个地方怎么会有蚊子?嗯!亚里士多德上我们突转一下嘛!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更是如此了,这个地方是一个极有意思的课题。

总之,他(亚里士多德)说城市的人当然的确不需要进入政治,毫无疑问。但是,城邦生活需要沉思生活的人进入政治。这就给我们念书的来一个选择,选择进入城邦以后呢,那么哲学当然就会带进去了。

好了,我们这里就可以明白,亚里士多德的教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教导人们做一个自由的人。什么叫做自由的人?自由的人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就是有闲暇去想一些别人看来莫名其妙、不着边际的问题,我们称之为“圣洁的发呆”。要过上这样一种生活当然就要摆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羁绊。我们大家都很清楚,唯一的一个地方,世界上,那就是在学院里面了。我们在大学里面可以享受一下,毕业了以后在大学里面工作还可以,其他地方都不可能。除非你腰缠万贯,坐吃而不山空,你可以去过那种发呆的生活,反正不愁吃穿。这种自由,他就称之为“幸福”,摆脱了现实,可以享受自己的闲暇。第二种含义是实践性的,就是通过接受实践的,也就是道德政治的教育,一个人,注意了这个词很关键,一个人可以对于什么叫做人性,什么叫做人生有一个恰当的理解,从而选择过上自己认为的幸福!这就是伦理学的要害!伦理学搞的是什么呢?就是要让我们认识人性。认识人性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让我们了解我们自己的“性情”。这个词翻译成“性格”是不对的,“伦理学”的词头在希腊文原文里面就是“根据人的天性”,伦理学的意义应该叫做“天性学”。人的各种各样的天性学,我们要把自己的天性认识清楚,这就叫做自由。你了解清楚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会能把握住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搜索更多关于: 诗学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湘里妹子 管理员 站 长 #5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6-10-9 12:17 资料 个人空间 主页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广告] 字号 亚里士多德《诗学》讲座(五) 我们看一下这三种生活方式和三种学问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能不能够对应 得起来?这是我们了解《诗学》的要害。静观的知识可以和沉思的生活对应起来,沉思就是静观。通过静观、研究,获得快乐,《尼各马可伦理学》1177a:22-27就专门讲过这个:哲人的静观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生活。不过对于静观的生活,亚里士多德其实是有所保留的,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先把握三种知识和三种生活之间的关系。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