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中庸》节选 ppt.Convertor

学《中庸》节选 ppt.Convertor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7 0:52:25

《中庸》导学案

一、独立自学(A级)

(一)《中庸》原是《 》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二)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 ”,孟子为“亚圣”。 (三)何谓“中庸”? 1.《现代汉语词典》:

①儒家的一种主张。 。如,中庸之道。 ②指德才平凡。如,中庸之才。 2.程颐、程颢: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朱熹:

“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朱熹认为,《中庸》是《四书》中最难读懂的一部典籍。 3.课文注释:

中: 庸:

4.于政治,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持一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壮志,不巴结权贵,不行巧言令色钻营取巧之术;亦不消极等待。全凭一身修养,一腹经纶,一腔热血,适时而为,进而不骄狂,退而无愧悔,安守现状时不颓废哀怨,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为中庸。

于美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岂可灭绝心性?见色而不起淫心,如周敦颐之爱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为中庸。

于衣食住行,不娇奢,不淫逸,不浪费,因需要而治;亦不刻意求贫,不吝啬,持一颗平常心,是为中庸。

于为人处世,君子之交淡如水,不攀附权贵豪富,不嫌弃贫病老弱;大火流金而清风穆然,严霜杀物而和气蔼然,阴霾翳空而慧日朗然,洪涛倒海而砥柱屹然,是为中庸。 ......

中庸之道,非为平庸,非为世故圆滑,尽在点滴言行,尽是人性本然。古今中外,能有几人?故叹曰:中庸之为德也,民鲜久矣!

1

二、合作探究,质疑解难(AB级) (一)翻译课文节选第一节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

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

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二)翻译课文第二节

仲尼曰:“君子中庸,

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

仲尼说:“君子的所作所为符合中庸的道理,小人的所作所为违背中庸的道理。君子对于中庸 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能时时处处坚持中庸的原则。小人违背中庸的道理, 任性妄为,肆无忌惮。” (三)翻译课文第三节: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 愚者不及也。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常常超过中道,愚昧的人常常达不到。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譬如人没有不吃饭喝水的,但是很少有人能辨别食品的滋味。” 三、巩固检测(B级) (一)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义

1.小人闲居为不善 2.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3.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4.莫知其苗之硕 ..5.其机如此 .四、拓展阅读(C级)

2

(一)“性”“道”“教”的含义及其关系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天与人是一体的,“天命者,天所赋之正理也”(朱熹《论语集注·季氏》),天不仅化育了万物,而且把天的正理也赋予了万物,所以每一个个体生命在出生时就被赋予了天理,天理体现在每个人身上就是“性”。

“率性之谓道”,“率性”的意思并不是任由本性为所欲为,而是说,人们依照着天所赋予的正理行事就叫做“道”。

虽然上天赋予人们的“性”是相同的,但是每个人所接受上天赋予的“性”的情况不一样,所以会造成过与不及的现象,这样就需要“修”,通过“修道”,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其完善。

人之性,是上天所赋予的;道,是按照人的本性去做。教,教化,使道得以修明。性、道、教三者是密切联系的。但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道”,因为“道”是“性”的具体表现,而“教”是用来“修道”的,教是为“道”服务的。因而,《中庸》强调,“道”是不可以须臾离开的。

《中庸》论修道,也在“慎独”上下功夫。“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句话揭示了这样一种情况:一些与“道”相背离的细微的萌芽在隐蔽不为人所见的时候,人们自己已经知道了,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在这时候就非常谨慎,要阻遏这种萌芽的发展,以免使自己越来越偏离正道。 (二)杨震四知

汉代华阴人杨震,通晓经文,风雅清正,志存高远,人称关西孔子。他曾推荐“贤人”王密做昌邑县县令。一次,杨震因公事路过昌邑县,晚下榻于馆驿。夜深人静之时,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说“此时深夜,无人知矣。”杨震正声而说“岂可暗室亏心(暗地里做些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一时传为美谈。 (三)三达德

儒家把“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并提,构成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种阐发。

儒家所说的“知耻近乎勇”的勇是勇于改过。这里把羞耻和勇敢等同起来,意思是要人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品质。

越王勾践与吴王阖闾作战,阖闾伤足,气病而死。夫差继位,每天必使人喊:夫差,你忘了越国之仇了吗?夫差则涕泣说:不敢忘!后来勾践成为他的奴隶。这就是“知耻而后勇”!

勾践做了奴隶,含羞忍辱,当牛做马,舔食粪便,卧薪尝胆,访贫问苦,发展生产。那种形状,在中国历代统治者中绝无仅有。最终一举灭掉吴国,勾践也成为春秋霸主。这也是“知耻而后勇”! 负荆请罪:廉颇欲羞辱蔺相如,争权夺名,被蔺相如的深明大义所感动,而负荆请罪。 靖康之耻:岳飞牢记“靖康耻,犹未雪”,精忠报国,屡立汗功,名扬千古。

屡试落第:清代蒲松龄考科举一直考到70多岁,其间受尽嘲笑,矢志不渝,励精图治,终著《聊斋》,流芳百世。

3

(四)“中庸”的精神实质:适当 平衡 和谐,过犹不及 和而不同 是非分明 过犹不及:

子温而不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周而不比 事君数,斯辱矣 和而不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在个人修养方面,孔子说过:“质(朴实)胜文(文雅)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意思说:做人如果朴实胜于文雅,便失之粗野;如果文雅胜于朴实,则显得欠缺诚心; 两者调谐适匀,互补其不足,方可成为君子也。

2003年12月10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中,介绍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时说:

“和而不同”是其中一个伟大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他认为,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善待友邦,也有利国际社会化解矛盾。 5.请举出有关“和”的熟语或格言,概括说明中华文化之 “和”。

家和万事兴(家庭) 和衷共济(事业) 和气生财(生意)

政通人和(政治) 协和万邦(外交)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争)

4

搜索更多关于: 学《中庸》节选 ppt.Convertor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中庸》导学案 一、独立自学(A级) (一)《中庸》原是《 》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二)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 ”,孟子为“亚圣”。 (三)何谓“中庸”? 1.《现代汉语词典》: ①儒家的一种主张。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