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3节《大气压强》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3节 大气压强 教学设计
导入一:
实验导入,激趣设疑
1.请同学们来看小魔术,吞蛋实验,观察思考原因,边演示边设疑:鸡蛋到哪里去了?你知道其中的奥妙吗?
2.覆水实验:用食指堵住两端开口的玻璃管管口下端,注满水. 设疑:水会不会流下来?
大胆设想,此时若将管倒拿,开口朝下,水会不会流出来? 设疑:水为什么没有流出来?是失去重力了吗?是什么将水吸住了吗?
【学生活动】 动脑思索,回答问题,考虑这些现象与什么有关? [设计意图] 激趣、设疑,引出本节课题,既使学生自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又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创设一种学生要学、想学的情境.体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教学思想的活力. 导入二:
1
播放动画,引人入境
屏幕广播,辅以绘声绘色地讲述:
千百年来人们对大气压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初人们并不承认它的存在.直到1654年德国学者奥托·冯·格里克做了验证大气压存在的经典实验.他将两个金属半球紧密结合在一起,抽光空气,达到真空,而外面有空气.两侧各用七匹马拉也不见分开,有谁知道,最后每侧各加到几匹马呢?我们看到马夫将鞭子甩得啪啪作响,马嘶啸啸,尘土飞扬.最后砰的一声球裂为两半,八匹马各带半个球一下冲出几百米远,有力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学生活动】 学生由视听感觉到犹如身临其境的体验,进而感觉大气压的存在.
[设计意图] 激发兴趣,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大气压的存在. 导入三: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实验一:在矿泉水瓶周围不同深度,不同方向扎有小孔,装入水后,观察实验现象,并让学生们思考此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实验二: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盖上瓶盖,拧紧后提醒学生们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并思考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2
[设计意图] 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回顾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和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二拧紧瓶盖后,喷水现象停止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发小组内的激烈讨论和大胆的猜想,为本节课的课题顺利引入辅以铺垫. 导入四:
中医医生在给病人做治疗时,常会使用火罐,在以前都是用小瓷罐或小玻璃罐,在罐里放一个小棉花团,点燃后稍等一会儿,立即把罐扣在疼痛处,罐子就会紧密地吸在那里,拔过火罐的人都会感觉到:在罐口处有一股力量把皮肤往外拔出,拔火罐就是利用这种力量来治疗病痛的.
你知道拔火罐的道理吗?
一、大气压的存在及产生的原因
思路一
教师演示下列实验:
(1)拿一空矿泉水瓶,放入少许热水,摇晃几下后将水倒出,盖上瓶盖.观察矿泉水瓶的形状是否有变化.
(2)在大试管中装满水,将小试管套入大试管中,再将装置倒转过
3
来,观察现象.
(3)把气球吹起用线扎好,然后把点燃的小纸片放入小塑料瓶中,火熄灭后迅速压在气球上,观察现象.
学生先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再自己动手实验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1)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利用两个塑料挂衣钩进行模拟. (2)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最底端,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口,倒转过来,在活塞上挂上钩码等重物.
探究归纳:空气与液体一样,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个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认识大气压的存在.
[过渡语]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和大气压是很大的,但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呢?如何测量出大气压的值呢? 思路二
活动1:学生选择器材,仿照上述演示实验和教材图动手实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被吸住”的乒乓球: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用手按住乒乓球,瓶子倒过来后,松开按乒乓球的手,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