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当代文学十七年分析
钦文《鉴湖风景如画》,方令孺《在山阴道上》,叶圣陶《游了三个湖》。这些作品表现了作家回到个人性情、个人生活体验上努力,并增强了个性化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B、二、六十年代初期,杨朔“诗化”主张,要求作家在一统的颂歌思维模式下,寻求艺术上的革新与创造。加上文艺政策短期调整,散文受到重视,各大报刊讨论散文文体,创作取得一定成绩:
“散文作家”成为实体性概念:杨朔由小说、通讯转为散文;刘白羽,由小说、通讯转为散文;袁鹰、魏钢焰,由诗转为散文。
一批有影响的散文集出版:秦牧《花城》,杨朔《东风第一枝》,曹靖华《花》,冰心《樱花赞》,吴伯箫《北极星》,峻青《秋色赋》等等。
5、杨朔,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通讯报告集《鸭绿江南北》、《万古青春》。散文集《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
A、散文诗化:1959,实践作品《蓬莱仙境》、《海市》、《泰山极顶》、《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
具体主张(杨朔模式):构思上寓大于小、寓远于近,意境上比兴取义、象征比附,结构上峰回路转、卒章显志。
B、艺术特征:
a、散文写作寻求“诗的意境”:包括布局谋篇的精巧、锤词炼句的用心,以及“诗的意境”的营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从一些东鳞西爪的侧影,烘托出当前人类历史的特征”的思维和情感方式。如盛开的茶花——祖国欣欣向荣;香山红叶——历经风霜、愈老愈红的革命精神;劳作的蜜蜂——只问贡献、不求报酬的劳动者等等。
b、“象征化”手法的运用:在杨朔散文中,寻常事物,日常生活不具有独立价值,只有寄寓和发现宏大的意义,才有抒写价值。
C、欠缺:个体生活、情感“空洞化”;结构单一、僵化,“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 6、秦牧:《社稷坛抒情》、《古战场春晓》、《土地》、《花城》。追求散文“形散”而“神聚”。
A、艺术特征:
a、重视知识性。花鸟虫鱼、珍禽异兽;名胜古迹、风物人情;史实传说、逸闻趣事。其散文被称为知识的“花城”,“小百科书”式的散文。
b、散文的观念框架和逻辑线索清晰。 c、联想丰富,夹叙夹议。
B、欠缺:缺乏抒情性,缺乏个人色彩。所抒之情失于空泛。 7、刘白羽:《红玛瑙集》代表其散文创作风格。
A、艺术特征:追求雄浑壮美的艺术境界;通过叙述、描写,宣泄激越的感情;经常采用现实生活场景和战争年代记忆相交织的模式。
B、欠缺:取材相近,思想主旨单调、重复;激情奔放带来了直露虚夸。
8、吴伯箫:《北极星》代表本时期创作的最高艺术水平。尤其是关于延安生活的篇章《北极星》、《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延安》、《歌声》、《窑洞风景》等。作者不拿架子唱高调,而是把自己作为延安日常生活一员,还原生活场景,质朴地叙述“延安情结”。吴伯箫散文的诗性和诗意,源于心智,发自内衷,是自然的表现而非刻意表达。
9、周瘦鹃小品:文笔清丽雅致,行文清淡悠闲,知识性、情趣性兼备,结集《花花草草》、《花前琐记》、《行云集》、《盆栽趣味》。
10、周作人随笔:以申寿、鹤生为笔名,回忆鲁迅创作资源文章结集《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其余1988年编成《知堂集外文·<亦报>随笔》,以通俗性、知识性、趣味性见长,失却“苦茶味”。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