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时训练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时训练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锦鲤营销”泛滥的原因,根植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锦鲤心态”。 B.据调查,盗版书通常以低于正版书二三倍的价格在市场上出售。
C.有关部门表示,未来,北京市公安局将进一步为居住证发放、申请提供便利。 D.游客们是否有良好的行为表现,直接体现了一个人较高的素质水平。
2 .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暮年 狼藉 辍学 殚精竭虑 B.笼罩 浩瀚 秀颀 诚皇诚恐 C.宛如 烦琐 隧道 重峦叠嶂 D.琐屑 推崇 屏障 春寒料峭
3 . 下面对课文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步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作者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多年的史事。
B.《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苏联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纪实作品,是西方人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一部创世杰作。
C.《与朱元思书》选自《吴均集校注》作者吴均是唐朝文学家。
D.《藤野先生》选自《呐喊》作者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4 . 下列各句中分析不正确的一句是( ) A.“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是单句。
B.“2019年1月1日,迟子建《伪满洲国》读书讨论会在南京先锋书店举办。”句中“在南京先锋书店”是状语。 C.“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这句话的主干是“面孔笼罩阴影”。
D.“池塘里的荷叶虽然是绿油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哥白尼的地动学说不但带来了
第 1 页 共 7 页
天文学革命,而且开辟了各门学科向前迈进的新时代。”这两个句子分别为转折复句和递进复句。
5 . 选择词语填入下面括号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夏夜,月光( ),知了聒噪,更显出一片( )。床角洒满了清光,我就这样( )入梦。梦里,月下的花儿静静( )。 A.皎洁 安宁 香甜 开放 C.皎洁 寂静 香甜 绽放
B.洁净 安宁 恬淡 开放 D.洁净 寂静 恬淡 绽放
6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堕落(zhuì) 沼泽(zhǎo) 翌日(yì) 怒不可遏(è) B.缄默(jiān) 演绎(yì) 棱角(líng) 接踵而至(zhǒng) C.驰骋(chěng) 寒噤(jīn) 褶皱(zhě) 强词夺理(qiáng) D.襁褓(qiǎng) 拙劣(zhuō) 追溯(sù) 纷至沓来(tà)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故事的下半部 崔立
饭店里,几个好久不见的朋友要了一间包房,大家一起吃菜、喝酒。酒喝得有些多了,就开始扯起了闲篇。 张山说,我有一个故事的上半部,是在我一个同事身上真实发生的,这里,我姑且叫他一个人,你们看,谁能接一个下半部?
这倒是很有趣。
王四、刘五、赵六纷纷应和,说,我来试试,我来试试……
张山的上半部很简单,那天,一个人下班,路过一条大马路,就看到在一处马路中央,围了好些人。缘于好奇,又或是缘于别的什么,一个人推开人群,走了进去。里面的柏油路上,有一个老人,一动不动地躺在那里。
一个人很纳闷,想,围着的那么多人,他们怎么不救人呢?当然,一个人也没多想,就赶紧打了120。在120救护车来了后,一个人和医护人员们一起上车,把老人送到了医院……
第 2 页 共 7 页
讲到这,张山说,我的开头讲完了,你们谁来接呢? 王四挥舞着手,说,我来,我来。
王四的下半部是这样的,到了医院后,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老人被救过来了。被救过来的老人不知道是脑子有点糊涂呢,还是故意的,拉着一个人,非说是他撞了他,造成他倒在了马路上。一个人当时就蒙了,这可真是说不清楚了。
一个人脑子灵光一闪,想到了他一个在交警队的朋友。那一处正好有摄像头,朋友调看了那个摄像头,是老人走着路,自己晕倒在路边的,根本就没人撞他。朋友带着复制下的录像赶过来,才还了一个人一个清白。
刘五摇摆着手,说,不对,不对,不应该是这样的。
刘五的下半部是这样的,到了医院后,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老人还是处于昏迷之中。老人的家属来了,老人的儿子揪住一个人的领子,喊,你赔我父亲,你赔钱!一个人反复解释,说,人不是我撞的,我是看他在路边,才报警送他来医院的。家属们都一脸不信,说,你有这么好心?!
无奈之下,一个人想到了那里不知道有没有摄像头,查下来,没有。实在没办法,他想到了寻找目击证人。在这救老人的现场,至少有几十个围观的人。可他在那里问了几天,都找不到一个愿意为他作证的人。一个人那叫一个悔哦。
赵六拍着手,说,你们的,都太平淡了。
赵六的下半部是这样的,到了医院后,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老人还是因抢救无效,没了。匆忙赶来的老人家属,在手术室门口围住了一个人。老人的两个儿子都长得五大三粗的样子,掐住一个人的脖子喊,你说,你怎么赔吧!这人憋红着脸解释,说,人不是我撞的……他的话没说完,眼前亮了一下,眼角处止不住地疼。是老人的小儿子,对着他的眼睛打了一拳,他的眼角都青了。
一个人想了许多办法,来还自己的清白。摄像头,那里没有。目击证人,也找不到。实在没办法,他竖了一块寻找目击证人的牌子,跪在老人躺过的那个地方。他没日没夜地跪了一个星期,也找不到目击证人。一天,他醒来的时候,就看到他躺过的地上,竟被丢了几枚硬币。他还从路边开过的车玻璃中,看到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自己。他想死的心都有了。
三个朋友的下半部都讲完了,都看着张山,说,精彩不?现在你可以讲讲你那个下半部了。
张山说,其实很简单,后来,老人醒了,向一个人表示感谢。赶来的老人的家属,也一起向一个人表示感谢。 大家使劲摇头,说,你这个结尾,太假了,你这胡编乱造,也要有根据嘛。
第 3 页 共 7 页
张山解释,说,我没胡编乱造啊。
大家还是一脸不信,说,生活中,哪还有这样的结果呢?
张山愣住了,他其实还想说,明明是救死扶伤的好事,为什么不能把人都往好处想呢?他再想说,其实那个“一个人”,就是他自己。他最后想说,他和老人一家,至今还有往来。他们一直很感激张山对老人的救助。
可张山什么都没说。
张山只是说,你们觉得假就假吧,咱们喝酒。 张山那天喝了没几口酒,却醉得不省人事。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10期) 7 . 浏览小说,按照情节的发展,补全内容。
张山说故事上半部(开端)→__________(发展)→__________(高潮)→王四、刘五、赵六不信故事(结局) 8 . 再读小说,分析张山的“下半部”与三位朋友续接的“下半部”,其情节明显的不同是什么?其根源是什么?
9 . 细读小说,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三个朋友的下半部都讲完了,都看着张山,说,精彩不?(“精彩不?”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2)张山那天喝了没几口酒,却醉得不省人事。(说说张山“醉”的原因。)
10 . 探究小说,纵观全篇人物名称的特点,将三位朋友称为“王四、刘五、赵六”,将救人的那个人称为“一个人”,作者有什么用意?
与雾同行 苏沧桑
①我惊呆了,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神奇美丽的雾?
②那是一个夏夜,新安江城已卸去一天的浓妆,笼罩在淡紫色的暮霭里,江水流得从容而平静,碧绿碧绿的,不知是它本来的色彩还是两岸的倒影。晚归的船来了,偶尔闪过一道波痕。空气拂过脸颊,带着摄氏十四度的水气。那一刻,两岸灯火在静谧中次第开放,像在预示着这里一定会发生些什么?
第 4 页 共 7 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