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分子聚合物作为药物缓释载体的应用
态分散到水介质中,然后通过加热和溶剂萃取使壁材中的溶剂逐渐去除,溶质聚乳酸析出并将形成壁囊。此方法优点在于溶剂挥发时,聚乳酸层夹在两水相之间,阻碍内水相中药物的渗透.较同一材料采用其它方法制备的微球,初乳稳定性高,具有更高的载药量和包封率。而且聚乳酸可降解为能被人体吸收和代谢的乳酸,无毒害作用。相比较一般的化学法,复相乳液法乳液稳定性好,基本都在94. 8 %以上,制备的药物缓释微胶囊包覆率较高,有利于长期保存。且结果显示,制备的微胶囊表面光滑圆整,平均粒径在4μm 左右. 复相乳液法制备载药微球工艺简单,乳液稳定性好,可以负载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物.
1.2 两亲性聚合物胶束形成机理
与小分子表面活性剂的自组装原理相似,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亲水链段、疏水链 段的溶解性存在极大差异,在水性环境中能自组装形成亚微观范围的聚合物胶束。
这种胶束具有相对较窄的粒径分布及独特的核-壳结构,在水性环境中其疏水基 团凝聚形成内核并被亲水性链段构成的栅栏所包围。
1.3 药物靶向性的实现
①带有标记片段,可以与目标细胞实现特异性结合,因此实现生物靶向性。 ②纳米结构以及亲水的外壳使其由于EPR①效应而易于在肿瘤组织蓄积,实现被动靶向;
③亲水的外壳还为胶束的1进一步修饰(如连接靶向配基)提供了合适的活性基
① EPR实体瘤的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
实体瘤的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EPR) 正常组织中的微血管内皮间隙致密、结构完整,大分子和脂质颗粒不易透过血管壁,而实体瘤组织中血管丰富、血管壁间隙较宽、结构完整性差,淋巴回流缺失,造成大分子类物质和脂质颗粒具有选择性高通透性和滞留性,这种现象被称作实体瘤组织的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简称EPR效应。 EPR效应促进了大分子类物质在肿瘤组织的选择性分布,可以增加药效并减少系统副作用。
团,有可能实现智能靶向。
④通过引入对酸、碱、温度、酶敏感的结构因子,使微胶囊实现环境智能靶向。 智能靶向的种类有很多,例如:
温度智能型 pH智能型
pH和温度双敏感性胶束
1.4聚合物胶束系载体的缺陷
自组装微粒的制备通常采用往良溶剂溶液中添加不良溶剂、改变溶液的温度或直接融入特定溶剂的方法。由于高分子链的活动能力小,受动力学因素的控制,通常难以达到热力学平衡状态,从而影响可重复性。此外,受分子间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和界面张力的限制,所制得的微粒稳定性不是很高,因此以后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靶向性和稳定性。
对于复相乳液聚合而言,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不同的肿瘤组织EPR效应(实体瘤的增强渗入停滞效应)存在差异,因此单纯应用EPR效应的第一代胶束临床实验的结果并不很理想。相信同时应用EPR效应和肿瘤特异性靶向技术,如引入pH敏感基团、温敏基团、受体、配基为特点的第二代智能型胶束将在肿瘤疾病的治疗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 The Approaches and Methods of Water-borne Polyurethane Modified with
Acrylate
by Li Zhengmei Qian Yi Li Wei Qian Zhiguo
② 《纳米胶囊的制备及其在药物剂型领域的应用》
作者: 赵德,慕卫,刘峰,金菊,魏光
③ 《复相乳液法制备聚乳酸/胰岛素缓释微胶》
作者:马爱洁,张玉祥,陈卫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