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史复习题
《中国教育史》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我国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两种,分别是 成均 和 庠 。 2.奴隶社会教育的特点是学在官府。
3.预示着中国教育的重心的又一次大迁移的是春秋时期逐渐出现的 私学 。
4.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制定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弟子职》 。 5.孔子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诗》 、 《书》 、 《礼》 、 《乐》 、 《易》 、《春秋》 。 6.“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 7.在关于人性的认识中,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是 荀子 。
8.在关于人性的认识中,认为人性如素丝,主张“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是 墨子 。 9.《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是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八条目”是 格物 、 致知 、 诚意 、 正心 、 修身 、 齐家 、 治国 、 平天下 。
10.我国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学记 》 1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主义的封建王朝是 秦 。 12.汉代的三大文教政策是察举制、立太学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13.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是鸿都门学。 14.汉代的私学的重要形式是书馆和 精舍 。
5.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员,标志着 太学的建立 。 7.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形式基本上用 设科射策 。 9.王充的主要著作是《 论衡 》,他理想的培养目标是 鸿儒 。
10.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书是《 颜氏家训 》。 11.唐太宗诏令孔颖达等考定五经文字,并对五经经义进行统一解释,由皇帝钦定,题名为《 五经正义 》,颁行天下,成为儒生学习的正宗课本,也是科举考试的依据。
12.唐文宗镌刻石经,以维护儒经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史称 《 开成石经 》
13.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二馆”是指:国子学 、 太学 、 四门学 、书学 、 算学 、 律学 和崇文馆 、 弘文馆 。
14.科举考试中的殿试、武举、糊名等制度方法开创于 宋朝
15.唐代科举常科的考试方法主要有 帖经 、 墨义 、 诗赋 、 策问 。 16.唐代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有两种,分别是生徒和乡贡。 17.韩愈所谓的“道统”,核心就是 仁义道德 。
18.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基本任务是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19.宋朝胡瑗在主持湖州州学时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是分斋教学法。 20.书院讲学形式约可分为学派讲会、宣传教化和 学术讲授 。
21.元代在国子学中创立了一项新的教学管理制度,称为 生斋积分法 。
22.明代国子监的学生通称监生,监生的来源主要有 举监 、 贡监 、 例监 、 荫监 。
23.宋初六大著名书院分别是 白鹿洞书院、 岳麓书院 、 应天府书院 、 嵩阳书院 、石鼓书院 、 茅山书院 。
24.理学教育思想的最高范畴,道德教育的核心是 天理 。 25.心学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本体之乐、心、理合一和 知行合一 。
26.道、理、体必须与事、功、用相联系,功利教育目标是 社会适用人才 。 27.西方传教士在华兴办的第一所学校是1839年建立的 。 28.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是 京师同文馆 。
29.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开端的标志是 南洋公学中的师范院 。
30.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将洋务派兴办洋务教育的基本经验概括为“ 中体西用 ”。 31.科举制度正式废除于 1905 年。
32.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后,在形式上唯一未被顽固派废除的新设学堂是 京师大学堂 。 33.1905年,清政府成立中央教育行政机关称为 学部 。
34.1906年,清政府颁布的五项教育宗旨是:忠君 、 尊孔 、尚公 、 尚实 、 尚武 。 35.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首任教育总长是 蔡元培 。
36.1912~1913年公布的中华民国新学制用干支纪年法可称为“ 壬子癸丑学制 ”。
37..蔡元培主张五育并举,这五育是:公民道德教育 、实力主义教育 、军国民教育 、 美感教育 和 世界观教育 。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在古代文献记载中,我国西周时期设在王都的小学和大学,总称为 ( C ) A.都学 B.乡学 C.国学 D.官学 2.西周时诸侯所设的大学被称为( D ) A、辟雍 B、东序 C、上庠 D、泮宫
3.孔子重视启发式教学,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对“愤”的解释是 ( D ) A.“达其辞” B.“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C.“开其意” D.“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4.“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观点的提出者是( B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5.下列哪部经典不属《五经》范围之内( C ) A、《易》 B、《春秋》 C、《中庸》 D、《乐》 6.中国古代最早的有记载的教育论著是( A ) A、《学记》 B、《礼记》 C、《中庸》 D、《论语》
7.对于先秦儒家学者所概括出的五种人伦关系,董仲舒最为强调的三种是( B ) A.君臣、父子、兄弟 B.君臣、父子、夫妇 C.君臣、父子、朋友 D.父子、兄弟、夫妇 8.汉代察举注重考察德行的科目是 ( A )
A孝廉 B达于教化 C贤良方正 D茂材
9. 在中国教育史上,提出对知识要坚持“效验”“有证”、对师长要敢于质疑问难的教育家是 ( C ) A.墨翟 B.孟轲 C.王充 D.韩愈
10.随着“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施行,中国经学教育制度正式建立,其标志是 ( D ) A.设置博士 B.守师法家法 C.建立察举制 D.创办太学 11. 国子学始于( A )
A.西晋 B.东晋 C.南朝 D.北朝
12.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在学校制度方面的一大改革是分科设学,设立( A ) A.玄儒文史四馆 B.玄儒律算四馆 C.文史律算四馆 D.文史书算四馆 13.西晋武帝下令在太学之外再设一个中央官学机构是( A ) A国子学 B宫邸学 C四门学 D鸿都门学
14.在儿童学习语言的问题上颜之推认为应该( A ) A.重视学习通用语言 B.重视学习本地方言
C.尽可能掌握多种方言 D.尽可能掌握不同阶段的语言
15.科举考试中偏重测试考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试方式是( B ) A.帖经 B.策论 C.诗赋 D.经义 16.唐代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和崇文馆、弘文馆,属同类性质的学校,其设立体现了当时学校教育的( B ) A.系统性 B.等级性 C.制度化 D.专门化
17.“熙宁兴学”之后,宋代太学中曾经普遍实施的一种将学生平时品行、学业表现与考试成绩结合考察的教学评价和管理制度,称为( B )
A.“苏湖教法” B.“三舍法” C.“积分法” D.“六等黜陟法” 18.北宋太学改革实施三舍教学,下列选项不属于三舍之列的是( B ) A、上舍 B、下舍 C、外舍 D、内舍
19.在明代众多书院中,名声最大、影响最广的是( D ) A.岳麓书院 B.学海堂 C.漳南书院 D.东林书院 20.书院教学的基本精神是( B )
A.分斋教学 B.自由讲学 C.注重考试 D.藏书读书 21. 随着书院发展而出现的教学方式是( C )
A. 大都授 B.下帷讲学 C.讲论讲会 D.转相授受 22.朱熹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其中“小学”以( C ) A.识字为主 B.读书为主 C.学事为主 D.穷理为主 23.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D )
A、周敦颐、B、程颢、C、程颐、D、朱熹
24.下列传统蒙学教材中,重在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是 ( C ) A.《蒙求》 B.《名物蒙求》 C.《童蒙须知》 D.《三字经》
25.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认为,读书求学的目的在于 ( A )
A.去除人欲 B.获取天理 C.博通百家 D.求得功名 26.王守仁的修养方法强调“事上磨炼”,其所谓“事”是指( C ) A.家事 B.农事 C.人事 D.心事
27.王守仁“致良知”这个命题创造性地综合自( A ) A.《论语》和《孟子》 B.《论语》和《中庸》 C.《孟子》和《中庸》 D.《孟子》和《大学》
28.明清科举考试采用八股文,但是八股文最早却源于( B ) A、唐代 B、北宋 C、南宋 D、元代
29清代地方政权注重以聘请的方式,广招佐治之才,承担此培养任务的是( B ) A、社学 B、幕学 C、路学 D、精庐
30因晚清教育体制培养不出优良上进的人才而大声疾呼“我劝天公崇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教育家是( C )
A、林则徐 B、张之洞 C、龚自珍 D、魏源
31.近代中国第一所实施班级授课制的官办新式学堂是( A )
A.京师同文馆 B.湖南时务学堂 C.福建船政学堂 D.海广方言馆 32.中国近代最早设立于企业中旨在培养技术人才的教育机构是( B )
A.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 B.福建船政学堂 C.湖北矿务局工程学堂 D.福州电报学堂 33.“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这体现了蔡元培主张( C ) A.教育独立 B.教授治校 C.思想自由 D.文理沟通 34.1904年1月由清政府正式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 A )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35. 近代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个法定学制是 (A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36.下列选项中,属于清末新政时期教育变革的重要举措是 ( C )
A.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B.确立男女同校制度 C.设立学部 D.创设京师大学堂 37.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清末“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措施( B )
A.废除八股考试 B.颁布近代学制 C.设立京师大学堂 D.书院改学堂
38.为了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维新教育所采取的区别于洋务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是 ( B ) A.改革科举 B.发行报刊 C.兴办学堂 D.译介西书
39.“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这体现了蔡元培主张( C ) A.教育独立 B.教授治校 C.思想自由 D.文理沟通
40.为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明确规定中小学校课程中必须 ( A ) A.废止读经课 B.废止修身课 C.开设公民课 D.开设法制课 41.蔡元培对大学精神的解释是( C ) A.“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C.“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D.“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纲无羁绊之学府也” 42.蔡元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 D )
A.涵养道德 B.开发“民智” C.发展人的个性 D.造就“完全人格”
43.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独立思潮,除要求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之外,还要求( C )
A.教育立法独立 B.教育教学权独立 C.教育内容独立 D.教育督导独立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