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某城市日处理水量0.63万吨污水处理厂的工艺的设计说明
第一章 总论
1.1 设计任务和内容
1.1.1设计任务:城市日处理水量0.63万m3污水二级处理厂工艺设计 1.1.2设计内容:
1) 对主要构筑物选型作说明。
2) 主要处理设施(格栅、沉砂池、初沉池、曝气池、二沉池)的工艺计算(附
必要的计算草图)。 3) 污水处理厂平面和高程布置。 4) 编写设计说明书、计算书。 1.2 基本资料
1.2.1污水水量与水质: 1) 设计人口:3万;
2) 排水量标准:180~210升/(人·天);
3) 污水水质:CODCr=280mg/L,BOD5=160mg/L,SS=250mg/L,大
肠杆菌超标。
4) 污水水温:22℃,pH =7.5。 1.2.2处理要求
污水经二级处理后应符合以下具体要求:
CODCr<100mg/L,BOD5≤30mg/L,SS≤30mg/L,大肠杆菌数符合标准(不超过10000个/mL,符合GB3838-83二级标准)。 1.2.3气象与水文资料
1) 风向: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台风最高达9~10级,10米以上构筑物
应考虑台风影响。 2) 年平均气温:23℃。
3) 历年平均降水量:170.4毫米。
4) 历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 1.2.4厂区地形
污水厂地势基本平坦,自南向北逐渐升高,地面标高在60.34米(地面高程60.34米)。 1.2.5城市地质资料
厂区土层情况良好,地下2米深以内为粘土层,2~6.5米深为砂粘土,6.5~88米为砾石层。厂区为地震6级区。 1.2.6场地与其他
1) 场地坐标: X 0.00 350.00 0.00 350.00
Y 0.00 0.00 180.00 180.00(Y正指向北)
2) 来水方位:X:350.00 Y: 50.00
3) 管内底标高:57.21米;管径D=1000mm;充满度h/D=0.6 4) 接纳水体:位于厂区西边,最高水位:56.08m 1.2.7污水拟采用传统活性污泥法工艺处理,具体流程如下: 污水 格栅间 污水泵房 沉砂池 配水井 初沉池 曝气池 二沉池 混合池 配水井
回流泵 平流式接触池 出水
第2章 总体设计
2.1处理构筑物选择
污水处理构筑物形式多样,在选择时,应根据其适应条件和所在城市应用情况选择。选用平流沉砂池,平流式沉淀池,传统的推流式曝气池,平流式消毒接触池,巴士计量槽,采用带式压滤机进行污泥脱水。
2.2设计水量的计算 2.2.1日平均流量Qd:
210?3?1043Qd?m/d?6300m3/d?262.5m3/h?73L/s
10002.2.2设计流量Qmax:
总变化系数 Kz?2.72.7??1.7。则 0.110.1173QdQmax?Qd?KZ?6300?1.7m3/d?10710m3/d?446m3/h?124L/s
第3章 格 栅
在处理系统前,均需设置格栅,以拦截水中较大的悬浮物和漂浮物,保证后续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 3.1中格栅的设计计算
已知参数:Qd=6300m3/d,Kz=1.7,Qmax=446 m3/h=0.124 m3/s。栅条净间隙为20mm,格栅安装倾角70°,过栅流速一般为0.6-1.0m/s ,取υ=0.8m/s,栅条断面为矩形,选用平面A型格栅,栅条宽度s=0.01m。 1、栅条间隙数n
取栅前水深h=0.3m,过栅流速??0.8m/s,栅条间隙宽度b=0.02m,格栅倾角??70?,则栅条间隙数n 为
n/个?Qmaxsin?0.124?sin70???15
bh?0.02?0.5?0.8
2、栅槽宽度
B=s(n-1)+bn
式中: B---栅槽宽 m
s---栅条宽度 m b---栅条间隙 m
n---栅条间隙数 个
B/m=s(n-1)+bn=0.01×(15-1)+0.02?15=0.44
3、进水渠道渐宽部分的长度l1
进水渠宽B1=0.30m,其渐宽部分展开角度为?1=20°,则
l1/m?B?B10.44?0.3??0.2
2tan?12tan20?4、栅槽与出水渠道连接处的渐窄部分长度l2
l2/m=
5、通过格栅的水头损失h1
由公式 h1=h0k 式中:h0---计算水头损失,h0=?l10.2=?0.1 22?22gsin?
?---阻力系数,其值与栅条断面形状有关, 当为矩形时
???()4/3 ,β=2.42.
sb??2.42?(0.014/3)=0.96 0.02k---系数,一般采用3 .
0.82sin70?=0.031m 故h0=0.96?2?9.81h1=0.031?3=0.093?(0.08—0.15) 符合要求。设计中取0.10m。
6、栅槽总高度
H=h+h1+h2
式中h2---栅前渠道超高,一般采用0.3m。则
H/m=0.30+0.10+0.30=0.70
7、栅槽总长度
L=l1+l2+1.0+0.5+
H1 tan?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