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要点
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要点
第一单元 第二课、历史的昭示
1.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的民族之魂是:民族精神。
2. 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是什么? 正是由于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且生生不息,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3.爱国主义的含义: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 爱国主义表现为:(1)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期盼。(2)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坚定信念。(3)对祖国主权和尊严的坚决捍卫,对卖国求荣的无比鄙视。(4)对爱国志士的无比崇敬等。
4.历史给我们的昭示: (1)要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2)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初步的繁荣富强。(3)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⑴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⑵社会主义革命取得的伟大胜利充分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⑶新中国成立6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⑷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⑸100多年来,各种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理论和运动都失败了,其根本原因都是因为没有先进的、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道路。P15 6. 中国共产党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
7.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进行的奋斗都失败了。⑵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打败了封建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⑶新中同成立初期,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自力更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以经济建设为小心,坚持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8.如何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
(1)100多年来,各种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理论和运动都失败了,其根本原因都是因为没有先进的、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道路。(2)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列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完全独立、拥有主权和民族尊严的社会主义新中国。⑶社会主义革命取得的伟大胜利充分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4)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我国的发展和民族振兴。⑸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9.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铁人精神、抗洪精神等,是中国革命年代和建设时期对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民族精神的时代特点和强大的生命力。
10.我国对外交往的原则和政策:在对外交往中,中华民族历来奉行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的原则;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继承和发扬热爱和平的传统,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 第二单元 第四课、走向小康
1.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的特点是: 的、 的、 。P27
2.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 之间的矛盾。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最早是由 提出来的,即我国经济“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二步。
3.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即全面的小康)
4.全面小康的新特点:与总体的、初步的小康相比,全面的小康是较高标准的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小康与精神文明的小康的统—,是生态文明的小康。P27 5.三步走的战略部暑?⑴以1980年基点,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⑵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⑶再经过50年,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6.总体上达到小康的意义?⑴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⑵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7.全面小康目标实现的意义: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将进一步造福十几亿人口,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8.我国现代意义上小康水平的内涵。 所谓小康水平,是在全面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使我国人民的生活在温饱的水平上进一步提高的阶段性标志,是要逐步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1)物质生活比较宽裕; (2)精神生活比较充实;(3)生活环境改善;(4)人口素质提高;(5)公益事业发展;(6)社会治安良好。
9.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与“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关系?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最早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也就是我国经济“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二步。具体地说,就是到200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
10.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三大差距:(1)制造技术创新能力不强;(2)制造技术基础薄弱;(3)制造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11.全国人民当前的重大历史使命: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五课、财富之源
1.(1)创造财富的基础是:勤劳。人类所享有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无一不是辛勤劳动的结晶。P29 (2) 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是 。 和 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⑶在现代社会,依靠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创造财富的重要途径。(4)创造
财富的源泉有: 、 、 与 精神、 、 等。P35
2.(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作用:这一制度有利于广泛、充分地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调动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和动力,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和谐相处。 (2)我国分配制度是: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提出这种分配制度的依据:这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提出的,也是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充分保证。
(3)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二者的关系? 分配制度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而提出的,即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
3.如何正确理解财富来自智慧与开拓?
(1)要创造财富,必须有发现财富的慧眼、敢于创新的头脑、敢于冒险和开拓的胆识与勇气。(2)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要想发展经济、创造更加丰富的财富,必须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3)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超越原有的发展水平,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财富,才能为个人、企业创造更多的生存和发展机会。
4.如何理解科技创造财富(或为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⑵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⑶在现代社会,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创造财富的重要途径。⑷在我国,科学技术能加快传统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它有力地促进了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轨,提高了经济效益。 5.怎样才能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1)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经济制度。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建立健全合理收入分配制度。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6.调动各种财富源泉的意义?⑴社会主义就是要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让人民富裕。⑵充分调动调动各种创造社会财富源泉的作用,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保障。⑶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第六课、财富中的法与德
1.为什么要合法致富? ⑴获得财富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必须走合法的生财之道。⑵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在国家法律的框架之中。⑶只有每个人都知法、懂法,用法律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才能使社会稳定、和谐,才能平等地为每个社会成员创设财富的机会,使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利益。⑷任何违法行为都会破坏经济秩序,阻碍经济发展,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自己也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⑸因此,每个人要想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首先必须做到遵纪守法。 2.“法”与“义”(德)的关系?⑴“义”与“法”是紧密联系的。⑵见利不能忘义,“义”是我们心中的“法”。⑶法律对人的约束是外在的;“义”对人的约束是内在的,才是最有效的。⑷见利忘义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取的。在追求利益的时候应将“义”放在重要位置,符合“义”的利益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3.税收的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基本形式。
税收的作用:⑴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⑵国以税为本。①国家铺铁路、架
桥梁等离不开税收;②国防、教育等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都需要税收;③公务员、教师等从事公共事业工作的人员的工资来源于税收。⑶税收是国家和地方财政收扩的基本形式。
税收的特点: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4.我国倡导什么富民政策?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5.为什么要富而思源,富而思进? ⑴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这是我国倡导的富民政策。(2)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人依靠良好的环境,走上了富裕的道路。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报社会,表现出“富而思源”的高尚境界。⑷当个人占有的资源远远大于社会平均占有量的时候,个人的社会责任就应增强。⑸富而思源,先富起来的人应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不仅体现了个人品质,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⑹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创造。只有在新的起点上与时俱进,才能走出更宽更广的道路。 6.为什么要勤俭节约、文明消费?(1)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2)勤俭节约是治国安邦之道。(3)勤俭节约是现代企业家取得成就的法宝。(4)勤俭节约是做人的美德。 ⑸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即使国家足够发达了,生活真正富足了,也要勤俭节约。在富裕的年代,更要用勤俭节约的习惯培养我们的品德。⑹作为中学生,如果能够勤俭节约,则有利于未来的成长;相反,如果从小就追求奢华,则不利于国家、家庭和个人的发展。 第三单元 第七课、关注弱势群体
1.弱势群体的含义:弱势群体,是指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 弱势群体的特征:(1)弱势群体是其个人及家庭生活达不到社会认可的最基本标准的群体。(2)弱势群体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目前的弱势地位。(3)要改变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需要国家和社会力量给予帮助或支持。
2.(1)在我国,弱势群体包括农村贫困人口、城市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的农
民工、残疾人以及遭遇灾祸的人群等。(2)弱势群体的主体是 和 。
3.我国存在弱势群体的原因? ⑴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制度建设不完善。⑵我国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⑶受历史、自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一些人在生存和发展方面还有较大的困难。
4.在我们同龄人中也有弱势群体: (1)我们的一些同龄人,还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2)在世界其他国家,也有许多少年儿童生活在困境中。疾病、失学、贫穷、战火等是导致他们困境的原因。 第八课、日月无私照
1.如何理解平等的真谛? ⑴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以 的平等为基础,体现为人格和各项基本权利的平等。⑵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法律权利和人格尊严。⑶每个人都应当享有被尊重的权利。人人都平等地享有生存权和发展权,都平等地拥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利。⑷维护社会所有成员特别是社会中处境不利的人的基本尊严和基本生存条件,使他们享有均等的发展机会,是一个合理社会和社会成员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只有维护这些权利,才能保证社会的公平与正义。⑸一些处境不利的人,用自己的奋斗诠释了平等的真谛,捍卫了生命的尊严。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