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基础学》教学笔记 2

《中医基础学》教学笔记 2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3 1:11:13

《中医基础学》教学笔记

第一编:中医基础理论部分

绪 论

一. 中国医药学在历史上的重大成就(明确) 1. 2.

医学起源于人类生存和生产劳动中的医疗实践。

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与我国人民数千年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

等活动紧密相关的。 3.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受到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的

深刻影响。(如《易经》)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辨证论治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1、周代:有食医(营养医)、疾医(内科)、 医(外科)、兽医4个医学分科。 2、中医学来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A、《黄帝内经》《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补充]:《黄帝内经》由《素问》《灵枢》两部分组成,各81篇,共144839字。书中论述了人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其内容包括:对习医、行医和医德的要求,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体质学说,医学心理学、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学说、运气学说、防治学说、疾病病因症侯学、时间医学、地理医学、气象医学、针灸学、养生学各九卷。

《内经》:之“经”字,其本义是指织物的纵线,引申为常道,即义理、法则、原则。 《内经》的基本内容:

1

(1)、阴阳五行 (2)、藏象 (3)、经络 (4)、病因病机 (5)、病症 (6)、诊法 (7)、论治 (8)、养生

[补充]:A、《难经》是东汉时期的医著,托名秦越人(扁鹊)所撰写,它以问难答疑方式讨论了八十一个医学理论难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涉及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养生等方面,其内容不仅是解释《内经》中的疑难问题,并且还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尤其在脉诊和针灸治疗方面更为详尽。

B、《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既《伤寒论》《金匮要略》。它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以六经辨证和脏腑辩证等方法,对外感疾患和内伤杂病进行辨证论治,从而确立了中医临床治疗的辩证论治体系和理、法、方、药等运用原则。

(1)、《伤寒论》:着重探讨外感疾病的诊治问题,除了外感疾病的六经辨证纲领;并记载了113首方剂。

(2)、《金匮要略》着重讨论内伤杂病的脏腑辩证方法,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千般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事金刃虫兽所伤。”

C.《神农本草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提供了较系统的药物学知识,书中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此书为中医学体系提供了较系统的药物学知识。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大经典

二、中国医药学对世界医药学发展的重大贡献(了解)

1、明代隆庆年间的人痘接种术。

2、宋代宋慈《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名著。

2

3、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掌握)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了解)

1、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核心,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的概念——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养生方法、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

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中医基础医学、中医临床医学和中医预防医学三部分。 3、中医基础学——是关于医学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它既包括历代公认的比较成熟的基本理论,又包括一些医家基本问题所阐发的大量的学术见解。它不仅使中医学具有基础学科的某些特征,而且还对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其他组成部分起着指导作用。

4、中医临床医学——是中医临床各科队各种病症的具体认识,包括数千年来积累起来的各种解决病症痛苦的措施、方法和经验。它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通过历代医家不断探索和验证积累发展起来的。

5、中医预防医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各种预防方法,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的一门学科。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1、整体观体——是统一、完整性和联系。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包括内在脏腑器官之间,心理与生理机能活动之间,以及人与外界环境的相符联系。它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在结构上是相互沟通,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人与外界环境也有密切的联系,在能动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维持着自身稳定的机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联系性,

3

机体自身的整体性、稳定性的思想,就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这一观念贯穿在中医学对生理、病理、诊法、辩证、治疗等各个方面的理性认识中。 1.1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人是一个有机整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1.1形体结构:人体由若干脏腑等组织器官组成,这些器官是相互沟通,任何局部都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整体在形态结构上有着密切的关联。

1.1.2基本物质:组成各组织器官,并维持其机能活动的物质是同一的(即精、气、血、津液)

1.1.3机能活动:组织结构上的整体性和基本物质的同一性,决定了各种不同机能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性,它们互根互用,协调制约,相互影响(如心理和生理是人的两大基本机能活动、心身之间就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协同关系。)所以,古人强调:“形与神俱”,“形神合一”,认为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是心理和生理机能的有机融合。 1.1.4病理变化:各脏腑组织之间,各局部与整体之间,在病理上可相互影响、相互传变而产生复杂的病理变化。

[生理方面]:中医学认为人体是由若干组织器官所组成的,人的各个脏腑、形体、官窍有着各自不同的机能活动,从而表现出整体统一性: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实现。五脏代表的是整个人体的五个功能系统,人体所有的组织器官都可以含于这五个系统之中。

A、生理方面: 人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组合成一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精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每个脏腑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活动,而在整体中又有着各自的分工合作,这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B、病理方面: 病理上的整体观,主要是体现在病变的相互影响和传变方面,同时,脏

4

搜索更多关于: 《中医基础学》教学笔记 2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学》教学笔记 第一编:中医基础理论部分 绪 论 一. 中国医药学在历史上的重大成就(明确) 1. 2. 医学起源于人类生存和生产劳动中的医疗实践。 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与我国人民数千年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等活动紧密相关的。 3.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受到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如《易经》)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辨证论治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1、周代:有食医(营养医)、疾医(内科)、 医(外科)、兽医4个医学分科。 2、中医学来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A、《黄帝内经》《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补充]:《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